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死不足惜  拼音:sǐ bù zú xí
1.即使死了也不以为可惜。表示不怕死。《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汝诱吾至此,我一身死不足惜,吾主兵到,汝君臣国亡身死,只在早晚,教你悔之无及!」
2.死了也不会令人感到可惜。如:「他这人坏事做尽,真是死不足惜!」
《国语辞典》:甘死如饴(甘死如饴)  拼音:gān sǐ rú yí
形容从容就死、不怕死。《清史稿。卷三一一。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国语辞典》: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拼音:mín bù wèi sǐ,nài hé yǐ sǐ jù zhī
人民不怕死,为何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用以表示对虐政所提出的警告。当人民生活困厄,生不如死时,虽有严刑峻法,也无法对人民产生制约的力量。《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国语辞典》:延颈待刃(延颈待刃)  拼音:yán jǐng dài rèn
伸长脖子等待刀子砍下来。形容不怕死的情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自然死在目下,只消延项待刃,还有甚别话说的来?」
《漢語大詞典》:七十二疑冢
传说 曹操 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 漳河 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疑冢》:“ 曹操 疑冢七十二,在 漳河 上。 宋 俞应符 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絶 汉 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鉞也。” 宋 范成大 有《七十二冢》诗,自注曰:“在 讲武城 外, 曹操 疑塚也。”
《漢語大詞典》:七个头八个胆(七個頭八個膽)
形容胆大不怕死。《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西门庆 笑道:‘谁人敢七个头八个胆打我?’”《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他那里有七个头八个胆敢顶撞你?你高高手儿他过去了,低低手儿他过不去。”
分類:不怕怕死
《漢語大詞典》:轻死重气(輕死重氣)
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汉 张衡 《西京赋》:“都邑游侠, 张 赵 之伦,齐志 无忌 ,拟跡 田文 ,轻死重气,结党连羣。”亦作“ 轻死重义 ”。旧唐书·崔融传:“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羣。”
《國語辭典》:视死如归(視死如歸)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形容人勇敢不怕死。《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也作「视死若归」。
《漢語大詞典》:视死若生(視死若生)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庄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亦作“ 视死如生 ”。 汉 晁错 《守边劝农疏》:“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