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64,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国朝
国事
国子
相国
郡国
上国
国有
乡国
柱国
许国
家国
大国
泽国
国人
国用
《國語辭典》:国朝(國朝)  拼音:guó cháo
旧时称本朝为「国朝」。《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
《國語辭典》:国事(國事)  拼音:guó shì
国家的大事。《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后来陈后主也宠张丽华、孔贵嫔之色,沉湎淫逸,不理国事。」
《國語辭典》:国子(國子)  拼音:guó zǐ
1.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2.代指国家设置的最高学府。《魏书。卷六六。列传。李崇》:「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國語辭典》:相国(相國)  拼音:xiàng guó
职官名。秦汉等朝所置的宰相职位。后沿为宰相的通称。也称为「相君」、「相室」。
《漢語大詞典》:郡国(郡國)
郡和国的并称。 汉 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南北朝 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 隋 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 成 为关都尉。岁餘, 关东 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 寧成 之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 乾元 、 广德 之间,郡国多事。”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遨游郡国擅人伦。”
《國語辭典》:上国(上國)  拼音:shàng guó
1.旧时,南方吴、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
2.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三国魏。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元史。卷二○九。外夷列传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国,十有馀年,虽奉三年一贡,然迭遣使臣,疲于往来,未尝一日休息。」
3.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4.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國語辭典》:国有(國有)  拼音:guó yǒu
属于国家所有的。如:「国有铁路」、「国有财产」。
《國語辭典》:乡国(鄉國)  拼音:xiāng guó
1.家乡、故乡。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诗:「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清。陈洵 南乡子。不用问田园词:「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也作「乡关」、「乡井」。
2.故国。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
分類:家乡故国
《國語辭典》:柱国(柱國)  拼音:zhù guó
1.国都。《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2.职官名。战国时楚所设置,原指保卫国都之宫,地位非常崇高。后世则指最高级的武官或勋官。
《漢語大詞典》:上柱国(上柱國)
官名。 战国 楚 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 北魏 置柱国大将军, 北周 增置上柱国大将军, 唐 宋 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 清 废。战国策·齐策二:“﹝ 陈軫 ﹞见 昭阳 ,再拜贺战胜,起而问:‘ 楚 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 昭阳 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 宪 攻拔 武济 ,进围 洛口 ,收其东西二城……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 宪 为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詔曰:‘上柱国,勋之极也……今后凡加勋,先自武骑尉,十二转方授上柱国。’”
分類:官名
《漢語大詞典》:许国(許國)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漢語大詞典》:家国(家國)
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 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 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 超 假还东, 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 广平王 俶 、 郭子仪 来自 东京 ,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家国虽殊道自均,须知主僕即君臣。” 清 秋瑾 《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城日倾頽。”
《國語辭典》:大国(大國)  拼音:dà guó
富庶而强大的国家。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馀论也。」三国魏。曹植〈赠丁翼〉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國語辭典》:泽国(澤國)  拼音:zé guó
河湖遍布的国家、地区。《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唐。李嘉祐 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
《國語辭典》:国人(國人)  拼音:guó rén
1.本国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唐。韩愈 题楚昭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2.全国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3.路人。《荀子。性恶》:「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
《國語辭典》:国用(國用)  拼音:guó yòng
国家支出的费用。《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