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7—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仁宣。梁简文帝子。少敏慧,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拜中书侍郎,出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侯景乱,都督城南诸军事。简文帝大宝初,封南海郡王,出为扬州刺史,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累迁吴郡太守。寻为侯景杀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42 【介绍】: 五代时南汉创建者,上蔡人,一说祖籍彭城,迁居泉州。初名岩,又名陟。刘隐弟。嗣隐知清海军,袭封南海王。后梁末帝贞明三年称帝,国号大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改名龚,又改䶮,取《易经》“飞龙在天”之义。任阉人,好酷刑,务奢侈。在位三十二年。庙号高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1239 【介绍】: 宋广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绩。擢广西提点刑狱,奖廉劾贪,罢行利病,风采凛然。宁宗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浚濠创砦,选将练兵,金人深入无功。知成都府,为本路安抚使,拊循将士,人心悦服。理宗端平初,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召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当罢行与人才之当用舍。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卒谥清献。有《崔清献公集》。
全宋诗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今属广东)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提举宫观。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辞。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举洞霄宫。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有集传世,系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本集诗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陈子经《续通鉴纲目》、陈琏《崔清献公祠堂记》(《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一○),《宋史》卷四○六有传。 崔与之诗,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据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为底本,校以《岭南遗书·崔清献公集》(简称岭南本)、《两宋名贤小集·菊坡集》(简称菊坡集)。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粤诗·卷二九
崔与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补太学生。四年登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历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屡次授官皆辞。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辞。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卒年八十二。赠太师,谥清献。有《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乃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集中所附李肖龙《崔清献公言行录》、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宋史》卷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广东增城)人。绍熙四年自太学登进士第。历知新城,通判邕州,提点广西刑狱。嘉定七年,知扬州、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修浚城壕,创立五寨,组织忠义民兵抗金。擢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进四川安抚制置使。整饬边防,安抚将士,金人不敢来犯。蜀人以比张咏、赵抃,称为「三贤」,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兴府,辞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除参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辞。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宋史》卷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三九一
南海茂才,佚其姓名。明世宗嘉靖间人。事见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27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长素,一字广厦,号更生,南海人。光绪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有《万木草堂丛书》。
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强学会。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工为政论文。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词仅传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
黄鹤楼志·人物篇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
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