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亭 → 停亭”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野亭
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后汉书·郭伋传:“﹝ 伋 ﹞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宋 陆游 《有客》诗:“有客南山至,相携饭野亭。” 清 厉鹗 《冬日移寓葭白斋中诗》之二:“闭门清寂如野亭,四壁铅槧栖餘馨。”
《漢語大詞典》:红亭(紅亭)
(1).红色的亭子。 唐 孙逖 《宴越府陈法曹西亭》诗:“公府西巖下,红亭间白云。” 唐 韩愈 《合江亭》诗:“红亭枕 湘江 , 蒸水 会其左。”
(2).犹长亭。路途中行人休憩、送别之处。 唐 岑参 《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诗:“无计留君住,应须绊马蹄;红亭莫惜醉,白日眼看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 杜子充 唱]休惊惧。夫人,吾当走马红亭路。你转船归去、转船归去。”
《漢語大詞典》:溪亭
临溪水的亭子。 唐 张祜 《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軫坐披衿。”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分類:溪水亭子
《漢語大詞典》:客亭
(1).供游客休息游玩的亭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此水便成浄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 濠 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2).犹驿亭。古代迎送官员或宾客的处所。 南朝 梁 刘潜 《北使还与永丰侯书》:“足践寒地,身犯朔风,暮宿客亭,晨炊謁舍。” 唐 朱庆余 《送窦秀才》诗:“ 江 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清话未同山寺宿,离歌已向客亭闻。”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癸酉至 长安 , 永兴 节度副使 安友规 、巡检 乔守温 出迎 王益 ,置酒於客亭。” 胡三省 注:“诸州镇皆有客亭,以为迎送、宴饯之所。”
《漢語大詞典》:石亭
石造的亭子。 唐 白居易 《寒亭留客》诗:“今朝闲坐石亭中,炉火销残樽又空。” 明 丰道生 《真赏斋赋》:“石亭留夜坐之图,林屋洒鸡鸣之墨。”
分類:亭子
《漢語大詞典》:竹亭
(1).竹林中的亭子。
(2).用竹建造的亭子。 唐 韦应物 《滁州园池燕元氏亲属》诗:“水门架危阁,竹亭列广筵。”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 周瘦鹃 《行云集·新西湖》:“一带用刺杉木作成的走廊和两座伸出湖滩的竹亭,朴雅可喜。”
《國語辭典》:凉亭(涼亭)  拼音:liáng tíng
供人休憩、避雨或观赏的亭子。如:「午后突然下起一阵雷雨,凉亭里挤满了避雨的游人。」《醒世姻缘传》第八回:「晁大舍正在西边凉亭昼寝,听得这院里嚷闹,愕愕睁睁扒起来,趿了鞋来探问。」
《漢語大詞典》:炉亭(爐亭)
专供岁末或冬季安放火炉的亭子。 宋 岳珂 桯史·太学祭斋碑:“国学以古者五祀之义,凡列斋扁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遂以为炉亭守岁之酌。”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 沙随先生 云:‘往年在太学炉亭中,以此语同舍。’” 宋 叶适 《送叶任道教授之官静江》诗:“炉亭雪深叫孤鸿,传书为愬 明光宫 。”
《漢語大詞典》:亭槛(亭檻)
亭子的栏干,借指亭子;庭园。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竞渡,於 钱塘 弄潮,先数日於湖滨列舟舸,结綵为亭槛。”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今小木中却有棣棠,叶似棣,黄花緑茎而无实,人家亭槛中多种之。”
《漢語大詞典》:酒亭
设有酒座的亭子。 清 丘逢甲 《雨中与季平待柳汀不至戏寄》诗之二:“东风吹絮点前汀,緑满 龙津 旧酒亭。”
分類:有酒亭子
《漢語大詞典》:书亭(書亭)
较小的书籍销售点,多设在像亭子的小房子里,故称。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或者跑到任何一个小小的书亭,都可以从书架上看到成排装帧精美的 马 、 恩 、 列 、 斯 和 毛主席 的著作。”
《漢語大詞典》:井亭
遮蔽水井的亭子。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忿起拆其井亭,共烧以御寒。”元史·祭祀志三:“井在神厨之东北,有亭。酒库三间,在井亭南,西向。”
《国语辞典》:茶亭  拼音:chá tíng
贩卖茶水的亭子。《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
《漢語大詞典》:御亭
三国 吴大帝 孙权 所建的亭子,后即以为地名。 南朝 梁 庾肩吾 《乱后行经吴御亭》诗:“ 御亭 一回望,风尘千里昏。” 唐 王维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诗:“东南 御亭 上,莫使有风尘。” 赵殿成 笺注:“太平寰宇记:‘ 御亭驛 在 常州 东南一百三十里。’《舆地志》云:‘ 御亭 在 吴县 西六十里, 吴大帝 所立…… 开皇 九年置为驛,十八年改为 御亭驛 。 李袭誉 改为 望亭驛 。’”
《國語辭典》:闻喜宴(聞喜宴)  拼音:wén xǐ yàn
唐、宋时朝廷宴请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席。宋时曾设宴于琼林苑,故也称为「琼林宴」。后泛指在礼部宴请新科进士的宴会。《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闻喜宴分为两日,宴进士,请丞郎、大两省;宴诸科,请省郎、小两省。」也称为「恩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