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翔手
犹拱手。两手放在当胸,手心一朝上,一朝下。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正身翔手,右捧左授,自州之戺,起於我公,传至于藏,观者如堵墙,佛声入霄汉。”
《国语辞典》:拱进(拱进)  拼音:gǒng jìn
两手合于胸前作揖而行进。表示非常恭敬的前进姿态。《儒林外史》第二回:「申祥甫拱进堂屋,梅玖方才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
《漢語大詞典》:摓策
两手持蓍占卜。史记·龟策列传:“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 司马贞 索隐:“摓谓两手执蓍分而扐之,故云摓策。” 清 王士禛 《送浦潜夫》诗:“摓策筮嘉遯,遂养邱园姿。”
分類:两手占卜
《漢語大詞典》:俯卧撑
增强臂力的一种辅助性体育运动。两手和两前脚掌撑地,身体俯卧,连续平起平落 。
《國語辭典》:抓举(抓舉)  拼音:zhuā jǔ
一种举重方式。将杠铃拉离地面,然后举到头上,至两臂完全伸直为止。此时身体必须直伸,并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所停顿。
《漢語大詞典》:重手累足
两手相重,两足相迭,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
《漢語大詞典》:握递(握遞)
两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残疾。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 尹知章 注:“递,著也。谓两手相拱著而不申偏者,谓之握递。”
《漢語大詞典》:握两手汗(握兩手汗)
因惊骇而两手出汗。犹言捏两把汗。元史·赵璧传:“ 宪宗 即位,召 璧 问曰:‘天下如何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宪宗 不悦, 璧 退, 世祖 曰:‘秀才,汝浑身都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國語辭典》:四马攒蹄(四馬攢蹄)  拼音:sì mǎ cuán tí
把两手两脚裍绑在一起。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荡寇志》第四回:「连那两个亲随,都四马攒蹄,紧紧的捆了。」
分類:两手两脚
《漢語大詞典》:削袂
谓两手套于袖中。吕氏春秋·行论:“ 庄王 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 陈奇猷 校释:“削之本义为刀室,所以套刀者,引申其义则以物套入某物之中谓之削。此文‘削袂’者,谓两手套入衣袖之中,正形容 庄王 消閒自得之状。”
《國語辭典》:笑容可掬  拼音:xiào róng kě jú
笑容满面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只见观察手持一卷书,笑容可掬。」《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方六老爷笑容可掬,同他站在一处,伏在栏杆上看执事。」
《国语辞典》:攀枝运动(攀枝运动)  拼音:pān zhī yùn dòng
动物将手握住树枝,两手交互动作,身体也自然的跟著晃动前进的一种移动方式。如:「攀枝运动是猴子或猩猩常有的一种行动方式。」
《国语辞典》:拱手作揖  拼音:gǒng shǒu zuō yī
两手合于胸前行礼。表示恭敬。《儒林外史》第三回:「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国语辞典》:拱手而别(拱手而别)  拼音:gǒng shǒu ér bié
两手交握胸前,行礼辞别。
《国语辞典》:捧土加泰山  拼音:pěng tǔ jiā tài shān
两手捧土加在泰山上。表示没有丝毫的助益。语本《韩诗外传》卷八:「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