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如绮 ,字笛可,号充东,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赐特用进士出身。崇祯三年登举人,十五年赐进士,官新宁知县,后归隐。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罗惇曧(1872-1924) 字孝遹,号掞东、瘿庵、瘿公。广东顺德人。光绪二十九年副贡。后客北京,官邮传部郎中。工诗,与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合称"近代岭南四家"。程砚秋师。有《瘿公词》。
瘿庵诗集·黄节序
甲子元日,瘿庵过余曰:吾度岁之资,今日只馀一金耳。以易铜币百数十枚实囊中,犹不负听歌钱也。语未改腊,瘿庵遽于是秋八月逝世。既五年,敷庵检其遗诗将梓,就余请序。余始得读瘿庵《癸亥除夕》诗。其诗有云「自讳囊空念妇劳」,其言何温厚如是耶?《王风》闵周三诗,「君子阳阳」曰无所用其心也,「有兔爰爰」曰君子不乐其生也。瘿庵之为人,若无所用其心者,然亦时有忧生之嗟。顾其所遘艰难,独不使夫妇之道见于衰薄,则「中谷有蓷」之诗,瘿庵之所伤也,读其诗可知已。人伦之废乱极矣,坏于天下,始于家室。当斯之时,一士之行,往往能申其义,三百诗人若《谷风》《北门》是也。呜呼!瘿庵其知之矣。瘿庵驰情鞠部,世有疑而议之者,余尝举以相规,则答余书云:「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涂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则无暇批评其馀,非真有所痴恋也。」呜呼!余今序瘿庵诗,敢不揭瘿庵立身之义,并其所怀以告后之读瘿庵诗者,使知瘿庵畜义甚富,过乎其诗?至于闵天下之无诗,则余以之悲瘿庵者,或瘿庵其能知之?余旅京师,与瘿庵居最近,过从日数,论诗遂踰十年。其为诗,蚤岁学玉溪子,继乃由香山以入剑南,故其造境冲夷,则在中岁以后。今集所存,少作盖无几也。瘿庵病中遗属,以诗付曾刚甫选定,今兹之刻,则刚甫垂殁时所定者,盖仅存二百馀首。然余知瘿庵为诗至多,惟其志不求传。其《答客问》诗有云「作书觅句吾不废,聊遣兴耳安用传」,则其馀散佚之诗,或为刚甫所刊落者,必不为瘿庵所惜,虽不存可也。呜乎!瘿庵与世可深,而不求深于世,学书可深,而不求深于书,为诗可深,而不求深于诗。至其驰情鞠部,宜若深矣,然自谓非有所痴恋,则亦未尝求深。其绝笔诗尚致叹于嗔痴损道。夫惟其不求深,故万缘之空,(绝笔诗语。)犹得在未死之日,否则其怀蚤乱矣。乱则无所不至而义失,义失则诗虽存,存其字句声律耳,诗云乎哉?抑瘿庵游不择人,言不迕物,读其诗者,随处而可见,盖其度大也。然使瘿庵而不穷,则其志没矣。然虽穷而无瘿庵之义之怀,则其志亦没矣,诗云乎哉?戊辰正月十二日中夜,黄节序。
瘿庵诗集·叶恭绰序
余与任公、幼伟、熹白既刊瘿公遗诗,依其遗志,用曾刚甫所选本,附以病中诸作,又录曾选外之可存者为一卷,曰《瘿庵集外诗》。岁戊辰五月告成,因为之序曰: 瘿公遗言,以诗人表其墓,有旨哉!有旨哉!诗之境界,一超乎人外,举凡高山大川、幽林邃谷,飞霜疾雹,和风甘雨,以迄奇花丑石,文禽游鱼,半死之桐,不中绳墨之栎,嫱施蒙娸之美恶,仙佛魅怪之邪正,黎丘趾离之变幻无极,人世得丧、欣戚、喜怒、爱恶、舍执之得其正不得其正,皆入乎诗,出乎诗。诗者,人之第二心灵,写其所别造之一境,而因而寄焉者也。故有诗,而人之精神不必定寄于此血肉之躯壳。瘿公之死,余方客海上,闻而深恸,阅数载而哀未澹。既而思所以永君之精神者,乃与诸友谋刊其诗。余维君之生,未必自意遂终为诗人,而境之所范,卒有以成就之,使得自达于其域,此在君固无所谓幸不幸,而掇拾所著,使君之精神不至于澌灭,则固后死之责也。君诗凡三变,光绪庚、辛前,导源温、李,于晚唐为近。逮入北京,与当代贤俊游,切磋洗伐,意蕴深迥,复浸淫于宋之梅、苏、王、陈间。鼎革以还,寄情放旷,意中亦若有不自得者,所为诗乃转造淡远,具有萧然之致。此其襟抱未知于古人何如,要之,其胸中必别有所想象之一境,一寓之于诗,其诗亦遂因之益进,盖可断言也。君生平论诗最推曾刚甫,其手稿曾经刚甫选定,故今仍不改。余昔者丧其所爱,瘿公为诗述离合因缘甚悉,所谓「旧梦吾思四印斋」者,其诗今不载集中。顾念西山之麓,幻住之园,风清月白中,若有闻诗人之吟啸者,其亦恍惚四印斋头问字时光景否耶?是则天地间无时不有瘦公之诗在,亦不限于此区区短册也。是为序。共和十七年夏,番禺叶恭绰。(录入:薪斋)
《骈字类编》:东罗(东罗)
唐书地理志廉州合浦郡封山县武德五年置姜州并置东罗蔡龙二县贞观十年州废以封山东罗蔡龙来属后省东罗
分类:东罗
《國語辭典》:东罗马帝国(東羅馬帝國)  拼音:dōng luó mǎ dì guó
Eastern Roman Empire
国名。西元三九五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帝国,东罗马帝国领有东欧及亚细亚地区,首都在君士坦丁堡,西元一四五三年为鄂图曼土耳其所灭。
《漢語大詞典》:垄种羊(壟種羊)
我国古代传说产于 拂菻国 (指 东罗马帝国 及其所属 西亚 、 地中海 沿岸一带)的一种羊。旧唐书·西戎传·拂菻:“有羊羔生於土中,其国人候其欲萌,乃筑墙以院之,防外兽所食也。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唯人著甲走马及击鼓以骇之,其羔惊鸣而脐絶,便逐水草。” 元 刘郁 西使记:“壠种羊出 西海 ,以羊脐种土中,溉以水,闻雷而生,脐系地中,及长,惊以木,脐断便行,囓草,至秋可食,脐内復有种。”后用以为典。 元 耶律楚材 《西域河中十咏》之十:“救旱河为雨,无衣壠种羊。”
《国语辞典》: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  拼音:bài zhàn tíng dì guó
东罗马帝国。西元三二四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建立新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古名拜占庭,所以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在宗教上信奉希腊正教,文化上不仅继承了希腊文化,更创造了拜占庭文化。其帝国于一四五三年被鄂图曼土耳其人灭亡。
《国语辞典》:拜占庭文化  拼音:bài zhàn tíng wén huà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系以希腊文化为根基而发展出的高度文化,其中包括文学、音乐、建筑、雕刻等各方面,而文学作品以希腊语为主,形成以贵族为中心的贵族文学,深受东方文化及基督教的影响。音乐方面以希腊语单音圣歌为主。美术上是以首都为中心及其邻地发展出来的初期基督教美术。绘画上以嵌瓷壁画装饰教堂为特色。雕刻则强调象徵性的精神表现。建筑采综合性风格,圆顶、拱廊,形成特有的拜占庭建筑,以圣苏非亚教堂最具代表性。
《国语辞典》:查士丁尼法典  拼音:zhā shì dīng ní fǎ diǎn
西元五二八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命法学家特里波尼(Tribonian)等编纂的汇编式法典,于西元五三四年完成。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权威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以及作为法律学生学习法学的入门教材等。该法奠定了后世民法的基础,为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又称为「民法大全」。
《国语辞典》:查士丁尼一世  拼音:zhā shì dīng ní yī shì
人名。(西元483~565)东罗马皇帝,西元五二七年即位。励精图治,征服汪达尔、东哥德诸族,兼并义大利、阿非利加。命学者编纂罗马法典,并提倡文艺、美术。
《漢語大詞典》:查士丁尼
(justinianus,483-565)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国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
《漢語大詞典》:卑赞廷式
卑赞廷也译作拜占廷就是东罗马帝国(395—1453)。拜占廷式建筑是罗马帝国晚期和近东埃及叙利亚等地的建筑艺术的结合,特点是中央有大圆顶,内部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多用于教堂建筑。例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