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寒暑煎人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二〈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何为饵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云中骑白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馆费鲍鱼。
典故
三庚暑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部十六·伏日〉~276~2~
《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注》:「《阴阳书》曰:『侯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询也。」
《國語辭典》:寒暑  拼音:hán shǔ
1.天气的冷热。《礼记。乐记》:「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唐。韦应物〈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2.冬、夏两个季节。泛指岁月。《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终始。《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國語辭典》:暑气(暑氣)  拼音:shǔ qì
盛夏的热气。唐。吴融 凉思诗:「松间小槛接波平,月澹烟沉暑气清。」《三国演义》第八九回:「只可就山阴洞中,退避不出。蜀兵受不过暑气,自然退矣。」
《國語辭典》:避暑  拼音:bì shǔ
避开暑气。如:「盛夏酷热,他们一家人就搬到山上的别墅去避暑。」《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西游记》第一回:「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國語辭典》:残暑(殘暑)  拼音:cán shǔ
1.尚未散尽的暑气。唐。白居易〈曲江早秋〉诗:「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宋。陆游〈风雨〉诗:「残暑时尝尽,清风势自回。」
2.暮夏。唐。白居易 秋凉閒卧诗:「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宋。范成大 西楼秋晚诗:「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国语辞典》:暑雨  拼音:shǔ yǔ
盛夏所下的雨。南朝宋。鲍照〈芙蓉赋〉:「若乃当融风之暄荡,承暑雨之平渥。」
分类:芙蓉六月
《國語辭典》:溽暑  拼音:rù shǔ
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礼记。月令》:「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宋。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词:「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國語辭典》:炎暑  拼音:yán shǔ
炎热酷暑。《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三》:「炎暑虽兹夏,三旬将欲移。」
《漢語大詞典》:烦暑(煩暑)
闷热;暑热。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季月烦暑,流金鑠石,聚蚊成雷,封狐千里。” 宋 辛弃疾 《御街行》词:“好风催雨过山来,吹尽一帘烦暑。” 明 杨慎 《渔家傲》词:“六月 滇 南波漾渚,水云乡里无烦暑。” 郑泽 《夏夜作》诗:“烦暑不我蒸,灵宫自澄澈。”
分類:闷热暑热
《漢語大詞典》:秋暑
(1).犹残暑。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2).秋季的炎热气候。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忆在 怀远 驛,闭门秋暑中。”
《骈字类编》:暑退
唐 皎然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 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
《分类字锦》:当暑(当暑)
论语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分类:
《國語辭典》:盛暑  拼音:shèng shǔ
夏季天气最热的时候。《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但以时既盛暑,方为后图,遂命班师。」《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时当盛暑,粮食尽绝。」
分類:盛暑六月
《國語辭典》:酷暑  拼音:kù shǔ
极炎热的夏天。唐。李洞〈题竹溪禅院〉诗:「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正如酷暑中行,遇著清泉百道,多时病滞,一旦消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