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铄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义渊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义渊。
句高丽人也。
世系缘致咸莫闻也。
自隶剃染。
善守律仪。
慧解渊深。
见闻泓博。
兼得儒玄。
为一时道俗所归。
性爱传法。
意在宣通。
以无上法宝。
光显实难。
未辨所因。
闻。
前齐定国寺沙门法上。
戒山慧海。
肃物范人。
历跨齐世为都统。
所部僧尼不减二百万。
而上纲纪将四十年。
当文宣时盛弘释典。
内外阐扬。
黑白咸𠃔。
景行既彰。
逸响遐被。
是时句高丽大圣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信。
崇重大乘。
欲以释风被之海曲。
然莫测其始末缘由。
自西徂东年世帝代。
故件录事条。
遣渊乘帆向邺。
启发未闻。
其略曰。
释迦文佛。
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在天竺。
经历几年。
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
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从尔。
至今历几年帝。
请乞具注。
其十地。
智度。
地持。
金刚般若等诸论本。
谁述作著论。
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
谨录咨审。
请垂释疑。
上答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穆王二十四年癸未。
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
至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
吴孙权赤乌年。
康僧会适吴。
方弘教法。
地持阿僧伽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
至晋安帝隆安年。
昙摩谶于姑藏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
摩诃衍论。
是龙树菩萨造。
晋隆安年。
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
十地论金刚般若论。
并是僧祛弟波薮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时。
菩提留支始翻。
上答指證。
由缘甚广。
今略举要。
渊服膺善诱。
博通幽奥。
辩高灸輠。
理究连环。
曩日旧疑。
焕然冰释。
今兹妙义。
朗若霞开。
西承慧日。
东注法源。
望悬金不刊。
传群玉而无朽。
所谓苦海津济。
法门梁栋者。
其惟吾师乎。
既返国揄扬大慧。
导诱群迷。
义贯古今。
英声藉甚。
自非天质火拔。
世道相资。
何以致如斯之极哉。
史不叙所终。
故不书。
赞曰。
佛生年月日传记互出。
理难一定。
然渊亲承法上口授而来。
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
当以此为指南。
然钜儒吴世文援引古文特启异论。
致有问对。
虽辞旨烦丽。
亦不足凭也。
陆徽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1—45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休猷。初辟主簿,补建康令。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受士民爱戴。二十三年,为益州刺史,威惠兼著,民物殷阜,蜀土称颂。卒时,家无余财。谥简子。
全宋文·卷四十二
徽字休猷,吴郡吴人。
郡辟主簿,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补建康令,迁司徒左西掾。
出为始兴太守,进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为南平王铄冠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
母忧去职,征为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
元嘉二十九年卒,赠辅国将军,谥曰简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3 【介绍】: 南朝宋南兰陵人。
萧摹之子。
彭城王刘义康以为大将军咨议参军、豫章太守。
历侍中、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统军北伐,攻克魏碻磝等地,进围滑台。
明年又讨灭司马顺则之叛。
坐滑台退败,免官。
久之,复起为南平王刘铄右军长史。
元嘉末,佐太子刘劭谋杀文帝。
劭称帝,以斌为散骑常侍、尚书仆射、领军将军。
武陵王刘骏起兵讨劭,斌率军拒战,兵败降,被杀。
刘敬先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庐陵恭王刘敬先(?
-465年),本名敬秀,刘宋庐陵昭王刘绍养子,南平王刘铄第三子。

人物简介

简介
南平怀王刘敬猷(?
-465年),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子南平王刘铄长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
陇西人。
毗之后。
其父有子三。
伯原明仕魏。
官至尚书。
仲为沙门。
号法爱。
瑗其季也。
师事梁州沙门慧开。
开不测人也。
而钟爱瑗曰。
他日于佛法当有力。
使游学四方。
依道场慧观乃入庐山脩禅。
宋文帝访能述生公顿悟义者。
江州刺史庾登之。
以瑗闻。
诏问之。
瑗伸辩详明。
何尚之叹曰。
吾以谓生公殁后。
微言永绝。
今日复闻象外之谈。
所谓天未丧斯文也。
南平王西阳王皆师事之。
归庐山注胜鬘。
经天保构成。
诏瑗居之。
王景文至。
值方讲。
景文叹曰。
所举皆所未闻。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龙也。
湘宫成。
又诏瑗居之。
帝临幸听法。
公卿毕集。
时以为荣。
至齐文慧。
又请住灵根寺。
太尉王俭有重名。
特设一榻。
次延之。
他人莫与也。
永明七年殁。
寿八十一。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瑗。
姓辛。
陇西人。
辛毗之后。
长兄源明仕伪魏为大尚书。
第二兄法爱亦为沙门。
解经论兼数术为芮芮国师。
俸以三千户。
瑗幼而阔达倜傥殊群。
路见贫寒辄脱衣为惠。
初出家事梁州沙门竺慧开。
开懿德通神。
时人谓得初果。
开谓瑗曰。
汝情悟若此必能纲总末化。
宜竞力博闻无得独善。
于是辞开游学。
经涉燕赵去来邺洛。
值胡寇纵横关陇鼎沸。
瑗冒险履危学业无怠。
元嘉十五年还梁州。
因进成都。
后东适建邺依道场慧观为师。
笃志大乘傍寻数论。
外典坟素颇亦披览。
后入庐山守静味禅。
澄思五门游心三观。
顷之刺史庾登之请出山讲说。
后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
乃敕下都。
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
何尚之闻而叹曰。
常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
今日复闻象外之谈。
可谓天未丧斯文也。
帝敕为南平穆王铄五戒师。
及孝武即位。
敕为西阳王子尚友。
辞疾不堪。
久之获免。
因庐于方山。
注胜鬘及微密持经。
论议之隙时谈孝经丧服。
后天保改构请瑗居之。
因辞山出邑纲维寺网。
刺史王景文往侯。
正值讲丧服。
问论数番称善而退。
及明帝造湘宫新成。
大开讲肆妙选英僧。
敕请瑗充当法主。
帝乃降跸法筵。
公卿会座。
一时之盛观者荣之。
后齐文惠又请居灵根。
因移彼寺。
太尉王俭门无杂交。
唯待瑗若师。
书语尽敬。
以齐永明七年卒。
春秋八十一矣。
时灵根寺又有法常智兴。
并博通经论数当讲说。
常乃尤能剧谈。
为时匠所惮。
而性甚刚梗。
不偶人俗。
杜坦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京兆杜陵人。
杜骥兄。
颇涉史传。
东晋末,刘裕平长安,随从南还。
入宋,文帝任遇甚厚,历青、冀二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右将军司马。
时晚渡北人,朝廷常以伧荒遇之,仕途每滞。
坦慨然讽帝以汉金日磾事。
帝默然。
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坦为部龙骧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453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侄。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初为始兴王刘浚友。微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就。与何偃书,深言尘外之适。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惟坐处独净。弟有疾,微躬自处疗,以服药失度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弟卒后四旬亦终。
全宋文·卷十九
微字景玄,弘弟子,为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以父孺忧去官。
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不就。
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又吏部尚书江湛举为吏部郎,皆不就。
元嘉二十年卒,年二十九,孝武即位,追赠秘书监,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6—453 【介绍】: 南朝宋吴兴武康人,字道真。
沈林子子,沈约父。
童孺时,文帝召见之,奇其应对。
初为南平王左常侍。
元嘉十七年,为扬州主簿。
辅范晔行州事,在职八年,州大治。
累迁盱眙太守。
二十八年,魏兵围攻盱眙,与臧质坚守三旬,魏军中多疾疫,退走。
后迁淮南太守。
及孝武帝得立,以晚奉迎见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为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度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自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泐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时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泐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泐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泐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泐便喝。
公拈棒。
泐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耳泐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如葵日也。
又侨隐双径。
时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泐。
泐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强泐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故泐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泐应旨。
于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泐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泐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泐。
泐引去。
至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泐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泐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泐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空相有六。
谓。
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真相之空。
乃妄想之相。
谓之空相。
是空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忘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空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昙泐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大光圣化云。
赞曰。
昙泐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昔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