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梈

相关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29 【介绍】: 元道士。临川人,字广居。少入金溪望山观为道士。工诗。所交多畸人,静士,雅嗜佳山水,所历揽结奇秀,资之赋咏。有《学诗初稿》。
元诗选
居广,字广居,临川人。
少入金溪望仙观受度为道士,复之上饶龙虎山,从庐阜黄尊师石翁学为诗。
尝东游至鄞海上,还憩虎林山,得杨推官仲弘诗七言今体,服其雄浩。
又得范太史德机诗五七言古今体,服其清峻。
皆手钞口诵,心领神解,期与之俱化。
因橐其诗西之清江百丈山,求德机之庐而卒业焉。
德机定其可传者五十馀篇,序为《学诗初稿》。
天历己巳,卒于仁寿观,年四十六。
广居与杜原父、孙履常、揭曼硕友善,所交多畸人静士,雅嗜佳山水,杖屦所历,揽结奇秀,资之赋咏。
柳道传为作墓表,谓当时诗名与广居上下颉颃而余最善者,危素太朴、王渐玄翰、揭车子舟四人,为江右后来之秀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68 【介绍】: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元诗选
翥字仲举。晋宁人。少负才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其父为安仁典史,遂受业于李存之门。及调杭州,又学于仇山村远。由是以诗文知名,薄游扬州者久之,以隐逸荐。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太常博士、国子祭酒、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孛罗帖木儿拥兵入都,强翥草诏,不可。孛罗诛,诏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仲举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初在扬州,众素闻其名,争延致之。仲举肢体昂藏,行则偏竦一肩,韩介玉以诗嘲之云:「垂柳阴阴翠拂檐,倚阑红袖玉纤纤。先生掉臂长街上,十里朱楼尽下帘。」坐中皆失笑。或曰:「仲举病鹤形也。」时有相士在坐曰:「不然,此雨淋鹤耳,雨霁则冲霄矣!」后入大都,致位通显。晚年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一编,曰《忠义录》,识者韪之。所著有《蜕庵集》。
词学图录
张翥(1287-1368) 字仲举,号蜕岩,又号蜕庵。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累迁至翰林侍读学士兼国子祭酒。善谐谑。历盛衰,多伤乱。词婉丽风流,宗南宋,有姜夔、吴文英之馀音。论者以为有元一代词宗,至谓元词之不亡者,赖有仲举耳。有《蜕庵集》、《蜕庵词》。
钦定四库全书·蜕庵集·提要
(臣)等谨案蜕庵集五卷元张翥撰翥字仲举晋宁人至元初用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给俸终身事迹具元史本传案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曰仲阳刘祁归潜志记其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诸句称其浮艳诸书援引或误为一人非也翥尝从学于李存传陆九渊之说诗法则受于仇远得其音律之奥其诗清圆稳贴格调颇高近体长短句极为当时所推然其古体亦伉爽可诵词多讽谕往往得元白张王之遗亦非苟作王士祯居易录曰蜕庵元末大家古今诗皆有法度无论子昂伯庸辈即范德机揭曼硕未知伯仲何如其论当矣史称翥遗稿不傅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王士祯则称蜕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锡山郎成抄本此本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盖大杼与翥为方外交元末翥没无嗣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而录存之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翥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亦非全本也
蜕庵集·原序
呜呼诗岂易言也哉大雅希声宫徵相应与三光五岳之气并行天地间一歌一咏陶冶性灵而感召休徵其有关于治教功亦大矣然自删后至于两汉正音犹完建安以来寖尚绮丽而诗道微矣魏晋作者虽优不能兼备诸体其铿鍧轩昂上追风雅所谓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无足采焉逮及于元静脩刘公复倡古作一变浮靡之习子昂赵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视唐无愧至若德机范公之清淳仲弘杨公之雅赡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严更唱迭和于延祐天历间足以鼓舞学者而风厉天下其亦盛矣哉河东仲举张公生于数君子之后以诗自任五十馀年造语命意一字未尝苟作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庐陵北山杼禅师以公手藁选次而刋行之来徵言为序余犹记公之言曰王者迹熄而诗亡诗未尝亡也而所以为诗者亡矣善赋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盖性情所发出于自然不假雕绘观公之诗知公之所蓄厚矣春空游云舒歛无迹此其冲淡也昆崙雪霁河流沃天此其浑涵也灏气横秋华峰玉立此其清峭也平沙广漠万马骤驰此其俊迈也风日和煦百卉竞妍此其流丽也写情赋景兼得其妙读之使人兴起诚为一代诗豪矣顾余谫材何足以铺张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谊不得辞始僭叙之以冠篇首云 豫章沙门释蒲庵来复序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仲举晋宁人官翰林承旨有蜕庵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仲举,晋宁人。以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宋辽金三史累擢国子祭酒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有蜕庵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
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
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
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
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
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不久,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
“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
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
“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
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
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从事,调渭南主薄。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宝历中,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卒,世称刘宾客。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宾客集》。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刘禹锡。
新唐书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困学纪闻
刘梦得文不及诗。
竹庄诗话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
《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
《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升庵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诗薮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
诗镜总论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刘婉多风,柳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
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
《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
说诗晬语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
《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实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剑溪说诗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石洲诗话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
养一斋诗话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
昭昧詹言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次则义山。义山资之以藻饰。
《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
《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
《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
三唐诗品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79 【介绍】: 元明间安成人,字亨远,号石田子。刻意学问,多从宋诸遗老游。元仁宗延祐中再试不利,遂杜门授经,专意古文。亲历元代之亡,为诗歌多哀怨之音。明洪武中卒,门人私谥清节先生。有《石初集》。
元诗选
霆震,字亨远,吉州安成人。
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
初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宋之先辈遗老尚在,执经考业,遍于诸公之庐。
若王梅边、彭鲁斋、龙麟洲、赵青山诸公皆器重之。
科举行,再试不利,乃杜门授经,专意古文辞,尤为申斋、桂隐二刘所识赏。
晚遭至正之乱,东西奔走,作为诗歌,多哀怨之音。
明洪武十二年卒,时年八十有八矣,门人私谥曰清节先生。
庐陵晏壁葺其遗稿曰《石初集》。
老友梅间张莹称其沈著痛快,慷慨抑扬,非勉强步骤者所能及。
近时诗文一变,蹈袭梁、隋,以夸淫靡丽为工,纤弱妍媚为巧,是皆先生之罪人。
石初之序梅间也,亦曰近时谈者,糠秕前闻,或冠以虞邵庵之序而名唐音,有所谓「始音」、「正始」、「遗响」者。
孟郊、贾岛、姚合、李贺诸家,悉在所黜。
或托范德机之名选少陵集,止取三百十一篇,以求合于夫子删诗之数。
承讹踵谬,转相迷惑而不自知。
盖石初天性介特,其持论之严,固非时好之所能易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洪州靖安人,俗姓高氏,字巽中。
形貌清癯,人目为“瘦权”。
落魄嗜酒。
能诗,与僧祖可相上下,同入“江西诗派”。
有《真隐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润州丹阳人,俗姓苏,字正平。
原名序。
苏庠弟。
住庐山。
得恶疾,人号“癞可”、“病可”。
工诗,颇多佳句,为时人称誉,入江西诗派
有《东溪集》、《瀑泉集》。
全宋诗
释祖可,字正平,俗名苏序,丹阳(今属江苏)人。
庠弟。
少以病癞,人目为癞可。
自为僧,居庐山之下。
工诗,诗入江西诗派(《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有《东溪集》,已佚。
京口耆旧传》卷四、《嘉定镇江志》卷二○、《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十八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42 【介绍】: 元临江新喻人,初字汝砺,后改字与砺。少孤贫,刻励于学。工诗文。年甫三十,游京师,虞集、揭傒斯见其诗,皆大称赏之;公卿大夫,皆知其名。后以广州路教授卒。有《傅与砺诗文集》。
元诗选
若金,字与砺,新喻人。
家贫力学,为同郡范梈所知,得其诗法。
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名胜之士莫不倒屣而迎,以为上客。
蜀郡虞集、广阳宋褧以异材荐之,佐使安南,归除广州文学教授。
至正三年卒,年四十。
若金初字汝砺,揭文安公以同姓氏者众,与汝声相近,易之曰「与砺」。
且云:余每读与砺诗,风格不殊,神情俱诣,如复见范德机也。
德机七言歌行胜,与砺五言古律胜,馀亦在伯仲之间。
虞文靖公序其诗曰:国初中州袭赵礼部、元裕之之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至涿州卢公稍变其法,始以诗名东南,宋季衰陋之气亦已销尽。
大德中,文章辈出,赫然鸣其治平者,则浦城杨仲弘、江右范德机其人也。
其后马伯庸中丞用意深刻,思致高远,亦自成一家。
而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
今诸公先后沦逝,而德机里人傅君与砺出,以诗鸣,台省馆阁称之无异辞,非其风韵足以及于余所道诸君也哉!
与砺诗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
殁后,其弟若川次舟重为编次锓梓,总名曰《清江集》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时蔚。字万峰。温州乐清金氏子。生而室有光。母惧欲弗举。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年十一读法华有省。入杭受具戒。谒止岩禅老于虎跑俾参南泉三不是。迷闷无所入。抵明州达蓬山。卓庵。佛迹古址。力究至忘寝食。一日闻寺主宗律师。举沩山踢倒净瓶话。忽大悟。偈曰。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却半年。当下若能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走虎跑呈悟。复之华顶。谒无见求决择。见。深肯之。嘱曰。尔年小且居山去。蔚仍还达蓬。单丁十历寒暑。时千岩长禅师。住伏龙山。道望昭著。蔚提包谒之。相见如旧识。慧辩风驰。如天马行空。不可控驭。岩亦极尽钳槌之妙。知其已彻。顾谓昭首座曰。蔚山主。颇有衲僧气象。烦请归堂。寻为第一座。一日岩升堂。举无风荷叶动。一定有鱼行。语未毕。蔚出众。震声一喝。拂袖便行。岩示以偈。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既而别岩。住静嵩山。又一纪。岩前后为手书招之者三。所以爱重期待者甚厚。比至。使分座说法。遂付以法衣。嘱云。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吾道有寄矣。蔚奉命入吴。凡三筑精蓝。卒之玄墓邓蔚山中。斩蒙羃结庵居之。久之。四众归向。乃搆为大伽蓝。额曰圣恩。奔赴者日甚。一日至不能容。蔚随机演说。俾人人满意。故人益慕而信之。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坐化。阅世七十有九。僧腊六十。停龛十三日。肢体温软香洁。如平时。门人奉全身。瘗于庵之西岗。师貌古神清。髭须疏朗。寡缘饰。千岩称其纯粹质朴。有古人风。谈道三十馀年。吴人无少长。咸知敬慕。有绘像而事之者。平生未尝读书。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诸语默者。俱能刊落浮华。而一践乎其寔。门人请留法语。蔚曰。从上佛祖。诸所言说。句句朝宗。言言见谛。略不肯听从。况吾言乎。悉付火烬。门人。窃而录其少许以传。蔚未化前数日。大众普集。或以得法承嗣为问。示偈曰。慈悲无念。华开果熟。因地分明。慧宝致嘱。盖记无念学。翠峰华。荣果林。宝藏持四公也。于中。学公显受衣法。后出世。开导之盛。无愧于蔚。况受知太祖高皇帝。龙章宠锡。云汉昭回。法脉渊源不绝。蔚所付得人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时蔚者。
号万峰。
姓金氏。
东瓯人也。
机投伏龙千岩长。
法弘邓尉。
殁年七十有九。
师初生其里。
瑞应不一。
俱以徵金氏。
金氏恐乃祝佛愿施为僧。
年十三出家。
具正知见。
登坛受满分戒。
因诵法华。
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有省。
走参止岩。
止岩示目三不是话。
师别卓庵于达蓬山。
楮衾草榻。
杳若忘生。
忽闻佛迹寺僧举沩山踢倒净瓶公案。
大悟。
乃曰。
颠颠倒倒是南泉。
累我工夫却半年。
当下若能亲荐得。
如何不进劈胸拳。
即弃庵入天台。
登华顶。
机触无见。
左右震慄。
无见善遇之。
且勉师曰。
子宜居山保守。
他日支拄宗庭。
非子而谁。
乃至伏龙。
伏龙围绕数千指。
皆一时俊杰。
师土音长发。
洋然进拜。
千岩奇而问曰。
将甚么。
与老僧相见。
师竖拳。
千岩曰。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是个甚么。
师打圆相。
叉手而立。
岩曰。
莫要请益么。
师掩耳而出。
岩深喜之。
一日。
千岩据座命挝鼓。
众方集。
师震声一喝。
拂袖便出。
岩乃曰。
郁郁黄花满目秋。
白云端坐碧峰头。
无宾主句轻拈出。
一喝千江水逆流。
于是丛林知名。
出世嵩山。
有示众曰。
月头是初一。
光明渐渐出。
月尾是三十。
光明何处觅。
假饶老释迦。
也道拈不出。
拈得出万事毕。
若有人道得。
出来道看。
如无。
嵩山与诸人。
露个消息。
舒两手云。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又展掌云。
大开方便门。
便从者里入。
握拳云。
闭却牢关说家里话。
且道。
不开不闭一句作么生。
敛衣下座。
次迁平江邓尉。
创大圣恩寺。
当是时。
世主称为佛心天子。
有能禅者多随。
诸名德出入禁廷。
温绎典故。
其圣恩席下。
抱道髡徒。
仅半千人。
普持胜学二阇黎为上首。
师纯以本色提接之。
海内禅风一正。
士夫书札。
通候于师者。
除问道外。
槩不复缄。
至有久从游者。
求只字不可得。
间或请之。
但以老僧年迈而却焉。
侍御陆公。
书古德机缘驰问。
师谓来使曰。
汝主初选官时。
可到京否。
使愕然曰。
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职者。
师笑曰。
柰选佛何。
师虽不假词色。
罗络当时。
然宽大莫测之机。
多如此。
洪武初。
有旨。
采诸山名德。
因议及师。
景濂宋公。
固止曰。
不可。
此老吾浙人也。
吾素知其为人。
年且逮耄。
性喜恬退。
必不能奉命。
且留此一老。
为林下标职。
讵不美乎。
若迫之。
彼必蹈汾阳昭公之辙。
主议者。
令私探之。
师早称病掩关矣。
师自壮至老。
功课纤发不移。
日理僧事。
夜则跏趺。
俨然达旦。
侍僧间请息。
师曰。
汝正闹在。
老僧息之久矣。
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
集众说偈。
奄然化去。
偈曰。
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
悬崖攃手。
杲日当天。
其继邓尉法席者。
宝藏持公也。
持之下。
复出慧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72 【介绍】: 元明间江西金溪人,字太朴,一字云林。师从吴澄、范椁,通五经。元至正间授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入明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后以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为由谪居和州,守余阙庙。怨恨卒。有《危学士集》等。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集·序
临川危太朴释书山房,将有观乎江海之上。
虞集酌酒送之,而为之言曰:夫士者,有一乡之士,有一国之士,有天下之士。
一乡之士,一乡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一国之士乎?
一国之士,一国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天下之士乎?
环百井之里以为乡,乡之人多矣。
列千里之封以为国,一国之境广矣。
合万邦之土以为天下,天下之体大矣。
而士也,以一乡、以一国、以天下名,其何以知之乎?
邵子曰: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非其等乎。
噫!
何其不常见也。
彼所谓天下之士,必有所居之国矣。
一国之士,必有所居之乡矣。
以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焉,吾不待去亲戚远坟墓而得见之,不亦幸乎。
去临川五百里而近,有一人焉,清文厉行,立志自信,曰范君德机者,太朴既得而从之。
去临川二百里而远,又有一人焉,经明道立,为人师表,而曰子吴子者,太朴又得而师之矣。
是岂非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者乎?
而二子者殁世矣,宜乎吾子之徬徨适远而有所求也。
吾闻诸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吾子其行矣,登东山则见鲁矣,登太山则见天下矣。
吾子得一乡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乡之善士矣。
得一国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国之善士矣。
得天下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天下之善士矣。
苟得天下之善士,吾请从太朴而为之执御焉。
虽然,子亦欲子之善与孟子之言又有之矣。
盖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固求至善之道也。
集老且病,不足以有所适徒,将颂诗读书思古人之微以迟子之还,可乎?
至元三年十月雍虞集序。
明诗纪事·甲签·卷五
素字太朴,金溪人。元翰林学士承旨。洪武初,召至京,授翰林侍讲学士,坐失朝罢。寻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谪佃和州。有《学士集》五十卷。 (《诗谈》:金溪危素,入国朝老矣,盖元季之虎也。 田按:宋潜溪作《太朴墓志》称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卷。又谓至正初,太朴移书执政,请修宋、辽、金三史,乘传行宋两都,访摭阙遗,书成,其力居多。然则《宋史稿》固尝采用于史馆矣。太朴入明,其人不为世所重,故其集散佚。嘉靖中,归太仆酷好其文,尝有《奉托俞宜黄访求危太朴集并属蒋萧二同年及长城吴博士》诗云:「昔年宋学士,尝称太朴文。独立撑颓宇,清响薄高云。余少略见之,讽诵每忻忻。淡然玄酒味,曾不涉世氛。如欲复大雅,斯人真可群。苟非知音赏,宋公安肯云。嗟乎轻薄子,狂犬方狺狺。惜哉简帙亡,家簏少所蕴。徒为尝一脔,盈鼎未有分。四贤宦游地,博达多前闻。为我一咨访,庶以慰拳勤。」迄今所传《说学斋》百三十七篇之文,即太仆传抄本也。《云林诗集》二卷刻于元时,明初采诗者以太朴所作,元时传诵已多,故转从略。观除泰《明风雅凡例》云「元诗人入国朝,年齿最高者若危太朴,其诗刻元集已多,但录一二」可證也。太朴之文,明初当无抗手,其诗亦可并立于作者之林,采录虽多,犹憾未窥其备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调叶县尉。
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
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
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
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
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全宋诗
黄庭坚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山谷诗注》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刊《山谷诗注》(简称宋本;残存三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刻《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元本;残存内集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诗注》(简称影元本),明嘉靖间蒋芝刊《黄诗内篇》十四卷(简称蒋刻本)、明版《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明大全本;此书与蒋刻本并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山谷集》(简称山谷集)、清光绪间陈三立覆宋刻本(简称陈刻本)。并参校乾隆间翁方纲校树经堂本(简称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语称翁校)。《内集》《外集》的编年说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别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据《四库全书·山谷集》所附黄𧦬《山谷年谱》拾补,分别系于诗题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语、手迹、石刻及版本文字异同的注释文字,酌予保留。《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骚体诗及偈、赞、颂(其中多为六言或七言诗)等,参校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乔迁重修本(简称明本),编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从他书中辑得的集外诗和断句,编为第四十九卷。
词学图录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宗主。
宋宋四大书家之一。
有《豫章集》、《山谷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迂谪为意。
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
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
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
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
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
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庶次子。
英宗治平四年举进士第,调叶县尉。
神宗熙宁五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等。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二年,新党谓其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还,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
庭坚工诗,主学杜甫,开创江西诗派
善草书、行书,列宋四大家。
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别集》、《遗文》、《山谷老人刀笔》、《山谷琴趣外篇》等。
事迹见黄㽦《山谷年谱》、《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