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智深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
隆读之叹曰。
想口生液。
虽未得浇肠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
然后参圆悟。
一日入室。
圆悟问曰。
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
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
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
见个甚么。
隆对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钥。
有僧问于圆悟曰。
隆藏主其柔易若此。
乌能为哉。
悟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退老回蜀。
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丘。
道大显著。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磨赞曰。
阖国人难挽。
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盲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
春至百花触处开。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
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
可谓知本矣。
隆能遵行而为赞。
又且发明其道。
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惟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
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
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
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
当时称二甘露门。
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
和州含山人。
九岁谢父母去家。
依县之佛慧院。
又六岁削发受具。
又五岁而束包曳杖。
飘然有四方之志。
首谒长芦净炤禅师。
参叩之间。
景响有得。
因阅圆悟语录。
抚卷叹曰。
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腹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亲聆謦欬耳。
至宝峰谒湛堂
叩死心于黄龙。
死心机锋横出。
诸方吞𦦨。
非上上根。
莫能当。
而于师独器重称赏。
众皆侧目。
将趋夹山见圆悟。
道龙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与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处。
抵掌轩渠。
或若佯狂。
议者。
谓今之沩仰寒拾也。
及见圆悟。
圆悟移道林。
师从焉。
一日入室。
圆悟引教云。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举拳曰。
还见么。
曰。
见。
圆悟曰。
头上安头。
师于此有省。
圆悟叱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圆悟肯之。
自是与圆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凿索。
尽得其秘。
或。
疑师道貌甚愞。
问圆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为哉。
圆悟曰。
瞌睡虎耳。
后归邑住城西开圣。
建炎之扰盗。
起淮上。
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
适彰教虚席。
郡守李尚书光。
延师居之。
四年而迁虎丘。
时圆悟以乱离归蜀。
曩之辐凑川奔。
一时后进。
望山而趋。
师每登座。
从实吐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应。
皆惬其欲。
故圆悟之道。
复大振于东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
大书伽陀曰。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珍重。
掷笔坐逝。
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
完寺坏屋。
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
破而复新。
藩级崇宏。
奥阈冥深。
户容庭貌。
炜焕赫奕。
观瞻耸悦。
如教复振。
论者多秀公之义。
颂声不期而作焉。
惟禅师之道。
于临济氏。
为正胤的受。
当教统之季。
群宗遗支。
微绝不嗣。
独禅师众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间。
以道德表兹山居。
禅师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视其祖。
凛然欲压。
于颓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风雨寒暑。
而秀公异氏也。
独知尊教基。
饬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岂惟善善之公。
足以灭党私。
而矫薄俗。
彼为人后。
而遗其先者。
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师见圆悟。
后以二亲垂白。
居褒禅山。
侍养者数年。
住虎丘。
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载山志。
一出传灯。
见师隆本之厚。
因读天隐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传末。
示戒将来。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无从考始末。
可惜。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谒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会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时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师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师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师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师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师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曰春。
师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师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师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师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师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师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师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贤上座瞒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阎老子知得。
遂云。
贤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阎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清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而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集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禦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裕。字约之。毗陵陈氏子。其母。感庞眉僧入梦而生。生而体弱。十日而九疾。父母以梦故。冀徼灵释氏愈之。命为沙弥。寻受具为大僧。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见元叟端公。又见佛慧义公。淬砺益力。虽金墙铁壁。必欲拓开乃已。二公。亦期师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师急于求證。复走中天竺山。参广智䜣公。留侍十馀年。尽得其道。御史中丞张公起岩。问广智云。选佛场僧伽。如此之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驰。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三十年矣。张公深加奖叹。师之声光。自是日起丛林中。始出世太平南禅。黑白翕然宗之。一日令圬人塓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师召工傅以黄金。金迸裂。舍利从中涌出。雕小香殿奉之。亦师道法精诚。所感而致也。寻迁九江圆通。宋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累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暨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果红色。人异之。公人号为古佛。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师入院之夕。众僧梦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谓自旻公至师。正踰三百之数。其能动物。盖不徒然也。寺当菑毁之后。师大兴土木。幻出天宫。荣国公火你赤。以朝之重臣。总戎江西。申弟子之礼。暨我太祖兴隆释教。开善世院。命大浮屠统之。诸方以师名上闻。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寻被旨。与钟山法会。而师居其首。召至便殿。问佛法大意。师以偈献。上览之大悦。因命师书天界寺额。赐食上前。师或假寐。鼻息微有声。邻坐引裾觉之。上叹曰。此老人无机心。诚善知识也。师容貌魁梧。日用之间。服粗食粝。一出于天性。无所勉强。每欲挝鼓而退。为众所拥留而止。生于大德甲辰。未详所终。三会语。各有录。行世。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梨,三十年不花,及裕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裕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裕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裕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裕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翔集庆于金陵,召广智开山,裕复往依焉。
选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领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裕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云裕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多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裕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裕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时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移裕住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裕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裕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裕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乞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渭。
字清远。
晚自号竹庵。
南昌魏氏子。
实全悟俗姓之甥。
法门之嗣子也。
生时多异徵。
诵书攻文。
不待师授。
而知解日胜。
全悟喜之甚。
亟挽致座下。
不数年其学大进。
一日全悟。
警励诸徒。
众未有对。
师直前肆言。
如俊鹘横秋。
目无留行。
全悟叱之。
众为骇愕。
师气不少沮。
如是诘难至于二三。
全悟莞尔而笑曰。
汝可入吾室矣。
全悟濒没。
呼而告之曰。
吾据师位。
四十馀年。
接人非不夥。
能弘大慧之道。
使不坠者。
唯汝与宗泐尔。
汝其勉哉。
全悟既示寂。
师肆为汗漫游。
虞文靖公集。
欧阳文公玄。
雅重师文行。
佥曰。
是无忝于舅氏也。
师道德形诸篇翰。
不知己者。
初以文字相歆慕。
师笑曰。
佛法与世法。
不相违背。
故以馀力及之。
将光润其宗教尔。
苟用此相夸。
岂知我哉。
师出世。
四坐道场。
为法求人。
无少退转。
住净慈则入圣朝矣。
钟山之会。
名德咸集。
师一至京师。
遂退居钱塘之良渚。
问道者接踵而至。
不翅住山时。
洪武八年十二月四。
大若有所恼。
召弟子属以后事。
怡然而逝。
寿五十九。
火化不坏者三。
师法语。
有四会录。
诗文有集。
善草隶书。
又善鼓琴。
同袍以无益讽之。
师笑曰。
非尔所知。
是亦般若所寓也。
师躯分短小。
神宇超朗。
终身持诵金刚般若经。
未尝虚日。
生平守道弗变。
元至正末。
避地匡庐。
悍兵来索金帛。
师瞋目诃之曰。
浮屠乌有是物邪。
兵怒拔剑欲杀之。
师引颈就剑。
兵叹息而去。
师伟行甚众。
举此可例推也。
师住净慈行化。
有陈媪者。
预梦神僧临其门。
及师至。
稽首作礼愿为尼。
师举大法。
以开导之。
恍然有所悟入。
师行未百步。
而妇竟与家人别。
坐脱而去。
非师化道入人之深。
何能及此。
噫。
亦异事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怀渭,字清远,晚号竹庵,姓魏氏,南昌人也。幼性颖异,诵书属文,略加指授,便尔开悟。既出家,从其舅氏全悟为师,一日悟警励诸徒,众未有对,渭直前肆言,如俊鹘横秋,目无留行,悟振威叱之,众为骇愕。渭气不少沮,如是诘难,至于再三,悟莞尔笑曰:“汝可入吾室矣。”命为记室。浙江行省丞相康里公重其文行,遣使者具书币延至,主会稽之宝相,迁杭之净慈,诱道后进,于五时八教,多有启迪。明洪武初,仪曹奉诏设无遮大会于钟山,二浙名僧咸集,渭一至京师,遂退居钱塘之梁渚。梁渚者,为全悟藏爪发之地。洪武八年十二月,怡然而逝,所著《四会语录》及诗文曰《外集》者若干卷行世。
释昙准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
魏郡汤阴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善涅槃法华。
住昌乐王寺。
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
遂南渡。
止湘宫寺。
随席谈论。
不惮涂沮。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
至于烈亮恢廓。
扬搉理妙。
殊有标致。
临川王映。
长沙王晃。
尤加钦礼。
庐江何默。
彭城刘绘。
造房接足。
请诰戒。
北面而成业者。
二百馀人。
天监十四年终。
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
亦魏人也。
博综经论。
天子王侯。
莫不宾礼。
性好直言。
无所推屑。
每语及北方僭叛事。
辄愠见于色。
由是自致废弃。
不甚显。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准。
姓弘。
魏郡汤阴人。
住昌乐王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钻研之勤众皆弗及。
处静味道。
无风尘之志。
善涅槃法华。
闻诸伊洛。
闲居游思不交世务。
承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
遂南度止湘宫寺。
处处采听随席谈论。
虽逢涂阻未曾告劳。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直美容止善言笑。
烈亮恢廓雅有器度。
至于言论深有情致。
齐临川王萧映。
长沙王萧晃。
厚相钦礼。
庐江何点彭城刘缯。
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
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
以天监十四年卒。
春秋七十有七。
时寺复有智深比丘
聪慧博识经论有功。
天子王侯多所宾接。
性好直言无所推屑。
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
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缪潜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二二
缪潜,谏子。
熙宁中游于修武县百家岩寺,累官至通仕郎、熙州狄道县丞。
大观元年,以祖父母有德行,特循一资。
政和四年,以文林郎授庆源军节度推官。
见《宋会要辑稿》礼六一之五及所撰《智深上人经幢铭》,《赐紫大师道凝经幢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又志福者,亦辽僧,住医巫闾山,赐紫,号曰“通圆慈行”,著有《释摩诃衍论通玄钞》,与法悟《赞玄疏》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