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净全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俗姓毛。
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
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
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
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号笑翁。慈溪毛氏子。广颡平顶。骨气清豪。从野庵道钦受学。以广记多闻称。后一力参究。依息庵观于金山。又走灵隐。见松源。皆不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曰。行脚僧游山僧。曰。行脚僧。用曰。如何是行脚事。提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俾参堂。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才儗开口。用以竹篦劈口打。应声呈偈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用颔之。俾侍香。寻命分座出世。凡十坐道场。皆海内名刹。三被诏旨。并诸名公卿推挽。不得已而后就也。虽荷禅宗重寄。而不以其道自封。其于佛浅深之说。无不融了。世出世法。无不兼弘。常曰。于心有取舍。识情未尽见。法有彼此。智眼未明。天台旧无律宗。居报恩也。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戒坛。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台始行南山宗也。居灵隐。山门逼近屠沽。堪撒其庐。揭关飞来峰外。以限喧寂。曰。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荆湖总臣。以国乏用。奏僧道得以出赀。买紫衣师号。俾领住持。闻之叹曰。苟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危矣。因抗疏。且致书秉钧轴者。其议遂寝。诏徙天童。力辞。东归翠岩。筑室。奉先世香火。育王虚席。有旨起师。再辞。不许。乃奉诏。表章大觉。祖述妙喜。秩然有序。未几。复下天童之命。大参赵公。请主净慈。皆固辞谢之。俄示疾。书遗表。作寺丞张公书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从容叙世契移顷。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搥击碎。大道坦然。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乃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堪悚然欲见
未及发。
全公访灵隐。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
堪拟对。
骤击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堪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
堪以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请堪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柏。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为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堪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以堪补之。
堪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挽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鉴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广颡平顶,骨清气寒。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之曰: “行脚耶?游山耶?”曰:“行脚耳。”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无用颔之,即命侍香。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天台旧无律宗。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闽帅王公请居雪峰。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诏徙天童,辞而东归。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遂出蜀。谒佛炤于育王。炤问何处人。曰。剑州人。炤曰。将得剑来否。范随声便喝。炤笑曰。这乌头子乱做。范懒剃发长故。佛炤室中。尝以乌头子呼之。久之。欲观台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岩。时云巢领住持事。留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设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所梦无异云。上堂。遂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三月旦升堂别众。至十五日。区画后事。亲遗表。及遗书十数封。言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亦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宋僧。奉化人。俗姓张,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灵隐寺。有《五灯会元》。
全宋诗
释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号大川,俗姓张,四明奉化(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宪师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诸禅院,遍历无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诸老之门。
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庆元府妙胜禅院,后历住宝陀观音、岳林大中、嘉兴府报恩光孝、庆元府大慈教忠报国、绍兴府天章十方、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灵隐诸寺。
理宗宝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灯会元》二十卷,《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灵隐大川禅师行状》。
 释普济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氏。初习儒,淹博能文。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嘉定十年出主妙胜,历补陀、岳林、报恩、大慈、净慈、灵隐。宝祐元年正月卒,寿七十五。撰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传世。见《语录》附释大观所撰行状(续藏经第贰编第二六套第二册)。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石鼓希夷禅师者,亦临济宗,嗣无用全,为灵隐二十八代,塔永安别苑,今存《和梁山远禅师牧牛十颂句法》,与梁相伯仲,而理趣超卓,殊有过之。
一、寻牛。
只管区区向别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二、见迹。
枯木崖前岐路多,草窠里混觉非么。
脚踉若也随他去,未免当头错过他。
三、见牛。
识得形容辨得声,戴嵩从此妙丹青。
彻头彻尾浑相似,仔细看来未十成。
四、得牛。
牢把绳头草放渠,几多毛病未曾除。
徐徐蓦鼻牵将去,且要回头识旧居。
五、放牛。
甘分山林寄此身,有时亦踏马蹄尘。
不曾犯着人苗稼,来往空劳背上人。
六、骑牛还家。
指点前坡即是家,旋吹铜角出烟霞。
忽然变作还家曲,未必知音肯伯牙。
七、忘牛存人。
阑内无牛趁出山,烟蓑雨笠亦空间。
行歌行乐无拘系,赢得一身天地间。
八、人牛俱忘。
惭愧众生界已空,个中消息若为通。
后无来者前无去,未审凭谁继此宗。
九、返本还原。
灵机不堕有无功,见色闻声不用聋。
昨夜金乌蜚入海,晓来依旧一轮红。
十、入廛垂手。
者汉亲从异类来,分明马颔与驴腮。
一挥铁棒如风疾,万户千门尽豁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
早年落发。
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
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
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
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理宗宝庆二年卒。
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
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
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
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
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号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岁时。见僧即喜。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发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礼雷迁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遂往依焉。一见知为法器。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薰云。焦砖打著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破庵阴奇之。每于日用语默。故起其疑。薰于是决志。依栖随时咨询。与无准范。日相激励。后见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谓。其从作家炉韛中来。自不同也。初住苏州之高峰。次迁枫桥。钟山虚席。亦补其处。宝庆初。迁净慈。端平二年。迁灵隐。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唤甚么作本。唤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弟子绘像求赞。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厨山。众讶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道诠。生刘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便弃家。师事思禅师。思为剃落。受具足戒。闻长沙慧轮禅师道价。思一见之。时马氏窃据荆楚。与建康接壤。诠年二十馀。结友冒险造焉。会马氏灭。刘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逵见诠辈。疑以为江表谍者。捕缚欲投江中。诠怡然无怖。逵异之。以问轮曰。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何种人乃能尔。轮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闻老僧虚名。故来决择耳。逵释之加敬。诠傲然而去。依延寿十年。轮殁诠还庐山。乾德初。庵于东南牛首峰之下。开宝五年。洪帅林仁肇。请住九峰。赐大沙门。僧问。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诠曰。山前麦熟也未。问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诠曰有。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诠曰石头大底大。小底小。问如何是学人自己。诠曰床窄先卧。粥稀后坐。问古人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如何。诠曰明日路口有市。太平兴国元年。南康牧张南金。迁以居归宗。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跏趺辞众而化。阅世五十有六。坐三十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弃家。
事思禅师。
思为剃落。
受具足戒。
后闻长沙慧轮禅师。
思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与建康接壤。
诠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
领其事。
逵见诠辈。
疑为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诠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轮曰。
此道人。
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轮曰。
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闻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诠傲然而去。
依延寿十年轮殁。
诠还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寻属江南国绝。
僧徒例试经业。
师之众并习禅观。
乃述一偈。
闻于州牧曰。
比拟忘言合太虚。
免教和气有亲疏。
谁知道德全无用
今日为僧贵识书。
州牧阅之。
与僚佐议曰。
旃檀林中。
必无杂树。
惟师一院特免试。
太平兴国九年。
南康牧张南金。
请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辞众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又净鉴,号月舟,年二十受具。
参访名山,勤行禅观,精持密语,世缘所入,随取随舍。
时值国清中兴,百度待理,劬劳尤甚。
道光十九年九月朔示疾,预自诹吉曰:“吾于四日,寅时入龛,巳时入圹。
”至期香沐肃衣,端坐说偈而化。
年七十有九,时无用禅师以偈赞之,犹能首肯而气息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