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治

相关人物:共 152 位
共 15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8—761 【介绍】: 唐宗室。
高宗第五子。
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
性仁厚,宾礼大臣,未尝有过。
因数拂武后旨,从幸合璧宫,遇酖卒,年仅二十四。
追谥孝敬皇帝。
全唐文·卷九十九
宏。
高宗第五子。
永徽六年封代王。
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
咸亨二年。
高宗幸东都。
令监国。
宏仁孝。
未尝有过。
武后将骋志。
宏奏请。
数怫旨。
上元二年。
从幸合璧宫。
遇酖薨。
年二十四。
谥曰孝敬皇帝。
中宗践祚。
祔于太庙。
号义宗。
开元六年。
建庙东都。
停义宗号。
以谥名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冀宁路乐平人,字嗣能。
从学于李治、杨恕。
举孝廉,授宁夏路教授,迁吏部主事,出为宁晋令。
时县有盗,闻构至,以其有贤能名,相率以去。
累迁至衢州路总管府同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出家隶业中条山。习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等论。每谓华严经。至谓东北方金色世界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即忻然暴之。愿往参礼。贞元七年。挂锡五台善住阁院。然于采薪汲水。供众之暇。遍历幽胜。所睹金桥宝塔。钟磬光瑞。莫穷其数。如是阅二十年。后于中台之东。忽见一寺。额曰福生。内有梵僧。可万计。染遍拜慰劳如礼。而菩萨亦以僧相语染曰。汝于此有缘。当荷众。勿有愿无行也。染由是发心饭僧。且自要曰。如僧及百万。则烧一手指以谢。尽烧指。则僧之受饭者。已及千万。布施填委。海涵山积。方来而未止也。开成中。别众往中台绝顶。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偕其季赵华。持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油一斗。诣其地。是日染则绝不饮食。从旦至暮。礼诵不小辍。夜将半。谓华曰。吾兹春秋七十有四。夏腊五十有五。馀喘几何。而犹贪著不以供养。则岂诚吾徒所为哉。子吾弟也。幸助吾缘。则庶几于是。华泣谏再四。不可。则以布缠麻缚。而油灌之。举火自其顶。烟𦦨方炽。而屹立不倚。至足然后仆。则亦可谓异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无染者。
不委氏族何许人也。
从中条山受业。
讲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论。
善者从之。
恒念华严经。
至说诸菩萨住处东北方金色世界。
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
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
或现老人。
或为童子。
近闻佛陀波利自西国来。
不倦流沙无辞雪岭。
而寻圣迹。
高宗朝至台山思量岭。
启告扣礼乃见老人。
即文殊也。
利虽云面接未决心疑。
令却往西国取经。
诣金刚窟入文殊境界。
于今不回。
古德既尔。
吾岂无缘乎。
染乃从彼发迹遍访名公。
成遇禅宗穷乎理性。
或经法席探彼玄微。
以贞元七年到台山善住阁院。
时有僧智頵为台山十寺都检校守。
僧长之初也。
遂挂锡栖心誓不出山。
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胜。
岂宜懈怠。
冬即采薪供众。
夏即跣足登游。
春秋不移二十馀祀。
前后七十馀遍。
游历诸台睹化现金桥宝塔钟磬圆光莫穷其际。
且曰。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枞乎。
言更有愈于诸瑞。
吾得少未为足也。
最后于中台东忽见一寺。
额号福生。
内有梵僧数可万计。
染从头礼拜递互慰劳。
见文殊亦僧也。
语染曰。
汝于此有缘。
当须荷众勿得唐捐。
有愿无行而已。
言讫化寺众僧寂无所睹。
染叹而言曰。
睹兹灵异岂可徒然。
此危脆身有何久固。
乃遵言广兴供施。
每设一百万僧。
乃然一指以为记验焉。
渐及五百万数。
遐迩委输若海水之入归塘焉。
及千万供毕十指然尽。
迨开成中白大众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缘。
七十二遍游诸圣迹。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
又不出兹山已报深愿。
幸莫大焉。
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夏腊五十五。
及存馀喘欲于中台顶上焚一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
或息我以死。
谁甘相代。
况诸人等并是菩萨门人龙王眷属。
莳栽善种得住此山。
夙夜精勤羁勒三业。
龙华三会共结要期。
此时下山勿有留难。
合掌曰珍重而去。
众初不喻其意。
皆言早回。
染乃但携瓶锡惟爇名香。
遂命季氏赵华将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中台顶。
从旦至暮礼拜焚香。
略无暂憩。
都不饮食。
念佛虔诚声无间断。
已至深更。
赵氏怪其所以。
陟彼崔嵬见染不移旧止转更精专。
染谓赵曰。
吾有密愿汝与吾助缘不得相阻。
为取蜡布麻油将来缠裹吾身。
于夜半子时要然身供养诸佛。
吾若得道相度汝也。
赵氏谏之苦劝不止。
将布缠身披麻灌油。
从顶而炼。
言曰。
将吾灰骨当须飘散。
无使显异。
赵氏一从其命略无移改。
从顶而炼至足方仆矣。
赵氏叹曰。
昔闻药王然身。
今见上人。
奇哉痛哉。
后门人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
至今在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然首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旻。
授以具足。
首寻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则首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旻师等。
而首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遵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树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三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高宗在东宫。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务令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首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家世丘园素居物表。随官流寓徙宅漳滨。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髫年离俗驰誉乡邦。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权示五门拥其三业。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览属遗教戒为师本。定慧众善自此而繁。义理相符敢违先诰。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随闻弘范如说修行。由是五众分騼。莫不就而请谒。俄而母氏辞世。复入道门。名为法施。住于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仪。志欲预有。制门誓愿奉而承则。然尼众在道。染附情深戒约是投。率多轻毁。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声高魏土。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启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许也。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恭附遵修缉谐伦伍。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讣。时过三载方遂素怀。二十有二方禀大戒。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实。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虽教所未闻。而行仪先备。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义乖滞者。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后听道洪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亲管缁属预在下筵。时共美之重增荣观。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学无归。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解既冥通声光三辅。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新解润以前闻。有识悟其玄规。更开讲肆既副本愿。登即然之。每日处众敷弘。馀时却扫寻阅。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本疏云师所撰。今缵两倍过之。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七众周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而兼经通诲。道俗奔随。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沈文伏义。亘通古而未弘。硕难巨疑。抑众师之不解。皆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统详决矣。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赞之功靡替。遂得知归秦土。莫不宗猷法镜。始于随文末纪。终于大渐之前。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闻者垂泣无不惩革。大业之始。又追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供事转厚弥所遗削。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于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蓥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于塔右。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乃诏所司搜扬英达。佥议所及遂处翻传。其有义涉律宗。皆咨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奉为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百辟上闻。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其有预在徵迎。莫不咨而趣舍。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终至渭滨。随方陶诱恰穷本愿。庆本所念未几而终。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摸揩。时共重之。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并诸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至二十九日。装办方具。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众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县夫三百筑土坟之。种柏千株于今茂矣。慕义门学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门。许敬宗为文。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博见之举通古罕例。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雠勘群宗多乖名实。非夫积因往世。故得情启天乘。数百年来收宗始定。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随务造仪皆施箴艾。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饰蓥发堂中。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每讲出罪濯诸沈累。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自终世后此事便绝。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不觉谓之。生常初未之钦遇也。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溢目者希将还京辅。忽承即世行相自崩。返望当时有逾天岸。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开元中住长寿寺。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
事波罗奢外道出家。
学声明僧祛等论。
年逾耳顺。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来。
天后尤加敬礼。
诏居东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
沙门思忠。
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
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
沙门达磨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
慧觉笔受。
沙门胜庄。
尘外。
无著。
怀迪。
證义。
沙门承礼。
云观。
神暕。
道本次文。
学士卢粲。
徐坚。
中书舍人苏瑨。
给侍中崔璩润文。
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
尚书郭元振。
中书令张说。
侍中魏知古。
监护。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
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
四月八日进上。
御序以冠之。
开元十二年。
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寿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丧事给内府物。
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
十二月一日。
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
起塔勒碑。
礼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菩提流志。
南天竺国人也。
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
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
年逾耳顺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违。
悟释门之渊默。
隐居山谷积习头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
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
高宗大帝。
闻其远誉挹彼高风。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复加郑重。
令住东洛福先寺。
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
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
翻度云毕。
御序冠诸。
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
总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
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
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
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
儒释二家构成全美。
宝积用贤既广。
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
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
或云萨婆诃。
或云馺皤诃等。
九呼不伦。
楷定梵音悉无本旨。
此非梵僧传诵不的。
自是执笔之误。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嘱诫弟子五日斋时。
令侍人散去。
右胁安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敕试鸿胪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
出内库物务令优赡。
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丧礼其太简乎。
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
勿过舁之火葬。
若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
呜呼道尊德贵。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欤。
赵弘智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53 【介绍】: 唐洛州新安人。
赵轨子。
早丧母,事父以孝闻。
通书传。
隋炀帝大业中为司隶从事。
唐高祖武德初授詹事府主簿,预修《六代史》,与令狐德棻等同修《艺文类聚》。
太宗贞观中,累迁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高宗初累转陈王师,令讲《孝经》,演畅微言,备陈五孝,帝甚悦。
迁国子祭酒。
卒谥宣。
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647 【介绍】: 唐渤海蓨人,名俭,以字行。高劢子。少博涉文史,敏惠强记。妹嫁长孙晟。隋末因故谪交州,唐初北归。高祖武德中为右庶子,封义兴郡公。累迁雍州治中。玄武门之变,曾预其谋。太宗贞观初进侍中,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设条教督励,风俗顿改,引渠灌溉,蜀人便之。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迁右仆射。卒谥文献。曾受诏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修成《大唐氏族志》。
全唐诗续补遗
士廉,渤海蓨人。隋大业中,为治礼郎,贬朱鸢主簿。入唐,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初,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进许国公,官至尚书右仆射。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二。诗一首。(《全唐诗》无高士廉诗,传据《旧唐书》卷六五本传)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俭字士廉。
以字显。
渤海蓨人。
隋大业中为治礼郎。
以事谪朱鸢主簿。
交阯太守邱和署为司法书佐。
后从和来降。
官雍州治中。
太宗践位。
累官吏部尚书。
加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申国公。
拜右仆射。
摄太子少师。
加开府仪同三司。
图形淩烟阁。
贞观二十一年卒。
年七十一。
赠司徒并州都督。
谥文献。
高宗朝加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645 【介绍】: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贞观初,主持纪国寺,与房玄龄结为法友。新经至,敕净译释。后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有《杂心玄文》、《金刚般若释文举义》、《大庄严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隋唐间诗僧、译经家。
早习儒典,14岁出家。
曾从志念论师习《杂心》、《婆娑》论。
隋文帝开皇末入长安,颇有声望。
唐太宗贞观中与房玄龄等结为法友,参预波颇译事,任《大庄严经论》笔受,译文深妙精切。
高宗在东宫,复请为普光寺上座。
慧净博学善辩,在唐初佛道论争中屡挫对手。
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诗人之作,成《续古今诗苑英华集》20卷,今佚。
另有《阿弥陀经义》等著作,尚存。
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全唐诗》存诗4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国子博士徽远犹子。年十四出家。贞观二年新经至。敕净译释。十三年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
从父徽远。
隋国子博士。
净年十四出家。
日记八千馀言。
听大智度杂心婆沙等论。
及他经部。
隋开皇末。
戾止帝城。
嘉声远播。
学徒钦属。
大业初。
尝至槐里。
遇始平令杨宏。
集道俗于智藏寺论义。
且欲令道士先升座。
时吾释虽殷。
莫敢言其非者。
净出众谓曰。
明府盛结四部。
铨衡两教。
窃有未谕。
请咨所疑。
何者。
盖宾主有常礼。
其犹冠屦之不可颠倒。
岂于佛寺。
而先道士乎。
明府教义有叙。
请毋坠彝伦。
令曰。
旨哉几误。
遂先僧。
道士于永通。
令所重者。
使六义曰。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净申释。
且曰。
法师必须辞理切对。
不得犯平头上尾。
于时令冠平帽。
净因戏曰。
贫道又不冠帽。
宁犯平头。
令曰。
不犯平头。
则犯上尾。
净曰。
贫道脱屣升座。
自可上而无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谓平而无头。
令有腼容。
净因问通曰。
有物混成。
为体一故混。
为体异故混。
若体一故混。
正混之时。
已自成一。
则一非道生。
若体异故混。
未混之时。
已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
先生道冠馀列。
请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无对。
净曰。
先生既能开关延敌。
焉得息鼓偃旗。
便尔败绩。
顾谓令曰。
明府既焉道助。
何以救之。
令亦赧然。
尔后虽屡进援。
皆应机摧挫。
武德初。
神尧皇帝幸延兴寺法会。
三府官僚咸集。
时清禅法师。
立破空义。
相府记室王敬业。
奏诏净对论。
问曰。
未审破空。
空复何破。
答以空破空。
非以有破。
曰执空为病。
还以空破。
是则执有为病。
还以有除。
贞观二年。
梵夹新至。
诏所司选名德翻译。
净当笔受。
出大庄严论等。
撰疏三十卷。
波颇三藏曰。
此非东方菩萨耶。
十三年。
高宗居东宫。
集诸宫臣。
及三教学士。
于弘文殿。
令与道士蔡晃抗论。
晃整容问曰。
经称序品第一。
未审序第何分。
净曰。
如来入定徵瑞。
放光现奇。
动地雨华。
假远开近。
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渐。
故为序也。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序最居先。
故称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为弟则不得称一。
言一则不得称弟。
两字矛盾。
何以会通。
净曰。
向不云乎。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先生既不领前宗。
而谬陈后难。
便是自难。
何成难人。
晃曰。
言不领者。
请为重释。
净于是启东宫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扫。
一名身子。
一闻千解。
然则蛇奴再闻不悟。
身子一唱便领。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纳法非俊。
晃曰。
法师言不出唇。
何所可领。
净曰。
菩萨说法。
声震十方。
道士在座。
如迷如醉。
岂谓形体有聋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说法。
何由可闻。
净曰。
天宫严卫。
理绝兽踪。
道士魂迷。
谓人为畜。
国子祭酒孔颖达。
从旁进曰。
佛家无净。
法师何以构斯。
净启东宫曰。
如来存日。
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
反谓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难破我。
即是不平。
何谓平等。
佛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
即我平也。
而今亦尔。
以净之诤。
破彼之诤。
彼得无诤。
净亦无诤也。
于时东宫。
语颖达曰。
君既剿说。
真为道党。
净复启曰。
净闻君子不党。
其如祭酒亦党何。
东宫怡然而笑曰。
不图法乐之至于斯。
俄而东宫下令。
请主普光寺。
仍知本寺上座事。
笺辞不许。
净材赡学富。
既弘经论。
兼缀编章。
杂心玄文三十卷。
俱舍疏三十馀卷。
金刚般若释文。
太常博士褚亮为之序。
法华缵述十卷。
胜鬘。
仁王般若。
温室。
盂兰盆。
上下生。
各出要缵。
英华诗集十卷。
吴王咨议刘孝孙为序。
其馀著述。
不尽录。
十九年更崇翻译。
诏下已谢病矣。
时方六十有八。
后莫悉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宗。乡邦称美。净即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生知天挺雅怀篇什。风格标峻器宇冲邈。年在弱岁早习丘坟。便晓文颂荣冠闾里。十四出家。志业弘远。日颂八千馀言。总持词义罕有其比。游听讲肆咨质硕疑。徵究幽微每臻玄极。听大智度及馀经部。神釆孤拔见闻惊异。有志念论师。驰名东夏。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乃从听习杂心婆沙。学周两遍大义精通。根叶搜求务括清致。由是嘉声远布。学徒钦属。开皇之末来仪帝城。屡折重关更驰名誉。大业初岁。因寻古迹至于槐里。遇始平令杨宏集诸道。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于时法侣虽殷。无敢抗者。净闻而谓曰。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窃有未喻。请咨所疑。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其犹冠屦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明府教义有序。请不坠绩。令曰有旨哉。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得无辱矣。有道士于永通。颇挟时誉。令怀所重。次立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言申论。仍曰。法师必须词理切对。不得犯平头上尾。于时令冠平帽。净因戏曰。贫道既不冠帽。宁犯平头。令曰。若不犯平头。当犯上尾。净曰。贫道脱屣升床。自可上而无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谓平而无头。令有腼容。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请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忸怩无对。净曰。先生既能开关延敌。正当鼓怒馀勇。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仍顾令曰。明府既为道助。何以救之。令遂𧹞然。尔后频有援救。皆应机偃仆。罔非覆轨。自尔大小双玩研味逾深。注述之馀寻绎无暇。却扫闲室统略旧宗。缵述杂心玄文。为三十卷。包括群典笼罩古今。四远英猷皆参沈隐。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为之文疏三十馀卷。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罽宾正宗传芳季绪。学士颖川庾初孙。请注金刚般若。乃为释文举义。郁为盛作。穷真俗之教原。尽大乘之秘要。遐迩流布书写诵持。文学词林传诸心口声绩相美接肩恒闻。太常博士褚亮。英藻清拔名誉早闻。钦此芳猷为之序引。其词曰。若夫大块均形。役智从物。情因习改。性与虑迁。然则达鉴穷览。皎乎先觉。炳慧炬以出重昏。拔爱河而升彼岸。与夫轮转万劫盖染六尘。流遁以徇无涯。舛駮而趋捷径。不同日而言也。颖川庾初孙。早弘笃信。以为般若所明归于正道。显大乘之名相。标不住之宗极。出乎心虑之表。绝于言像之外。是以结发受持多历年所。虽妙音演说成诵不亏。而灵源邃湛或有未悟。嗟迷方之弗远。眷砥途而太息。属有慧净法师。博通奥义。辩同炙輠理究连环。庾生入室研畿。伏膺善诱。乘此誓愿仍求注述。法师悬镜忘疲。衢樽自满。上凭神应之道。傍尽心机之用。敷畅微言宣扬至理。曩日旧疑涣焉冰释。今兹妙义朗若霞开。为像法之梁栋。变群生之耳目。辞峰秀上。映鹫岳而相高。言泉激壮。赴龙宫而竞远。且夫释教西兴。道源东注。世阅贤智才兼优洽。精该睿旨罕见其人。今则沙门重阐。藉甚当世。想此玄宗郁为称首。岁惟阉茂始创怀油。月躔仲吕爰兹绝笔。缁俗攸仰轩盖成阴。扣钟随其大小。鸣剑发其光釆。一时学侣专门受业。同涉波澜递相传授。方且顾蔑林远。俯视安生。独步高衢对扬正法。辽东真本。望悬金而不刊。指南所寄。藏群玉而无朽。岂不盛哉。岂不盛哉。武德初岁。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京城大德竞陈言论。有清禅法师。立破空义。声色奋发厉逸当时。相府记室王敬业。启上曰。登座法师义锋难对。非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即令对论。净曰。今在英雄之侧。厕龙象之间。奉对上人难为高论。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布春雨之泽。使慧净咨质小疑。令法师揄扬大慧。岂非佛法之盛哉。因问曰。未审破空。空有何破。答曰。以空破空非以有破。难曰。执空为病。还以空破。是则执有为病。还以有除。覆却往还遂无以解。贞观二年新经既至。将事传译。下敕所司搜选名德。净当斯集。笔受大庄严论。词旨深妙曲尽梵言。宗本既成。并缵文疏为三十卷。义冠古今。英声藉甚。三藏法师对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抚净背而叹曰。此乃东方菩萨也。自非精爽天拔。何以致斯言之极哉。其为异域见钦如此。至贞观十年。本寺开讲。王公宰辅才辩有声者。莫不毕集。时以为荣望也。京辅停轮盛言陈抗。皆称机判委绰有馀逸。黄巾蔡子晃成世英。道门之秀。才申论击因遂徵求。自覆义端失其宗绪。净乃安词调引。晃等饮气而旋。合坐解颐贵识同美。尔后专当法匠结众敷弘。标放明穆声懋台府。梁国公房玄龄。求为法友。义结俗兄。晨夕参谒躬尽虔敬。四事供给备展翘诚。净体斯荣问。忘身为法。又撰法华经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盛行于世。并文义绮密。高彦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扬佛日。缁素云踊庆所洽闻。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颇亦净之功也。然末代所学庸浅者多。若不关外则言无所厝。如能摧伏异道。必以此学为初。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赞引成务兼济其神。而性慕风流。情寄仁厚。泛爱为心忘己接物。舒写言晤终日无疲。故使远近闻风参请填委。皆应变接叙。神悦而归。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留连旬日动成文会。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曰。鹫岭光前选。祇园表昔恭。哲人崇踵武。弘道会群龙。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钟。静言澄义海。发论上词锋。心虚道易合。迹广席难重。和风动淑气。丽日启时雍。高才掞雅什。顾己滥朋从。因兹仰积善。灵华庶可逢。又与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曰。驭风过阆苑。控鹤下瀛洲。欲采三芝秀。先从千仞游。驾凤吟虚管。乘槎泛浅流。颓龄一已驻。方验大椿秋。又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诗曰。日光通汉室。星彩晦周朝。法城从此构。香阁本岧峣。珠盘仰承露。刹凤俯摩宵。落照侵虚牖。长虹拖跨桥。高才暂骋目。云藻遂飘飖。欲追千里骥。终是谢连鏕。又于冬日普光寺卧疾。值雪简诸旧游。诗曰。卧痾苦留滞。辟户望遥天。寒云舒复卷。落雪断还连。凝华照书阁。飞素婉琴弦。回飘洛神赋。皓映齐纨篇。萦阶如鹤舞。拂树似花鲜。从赏丰年瑞。沈忧终自怜。于是帝朝宰贵赵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将百许首。中书舍人李义府。文菀之英秀者也。美之不已。为诗序云。由斯声唱更高。玄儒属目。翰林文士推承冠绝。竞述新制请擿瑕累。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锐者。撰诗英华。一帙十卷。识者怀铅探其冠冕。吴王咨议刘孝孙。文才翘拔。为之序曰。释教之为义也大矣哉。智识所不能名言。视听所不得闻见。马鸣龙树。弘圣旨于前。慧远道安。阐微言于后。至于绍高踪而孤引。踵逸轨以遐征。谁之谓欤慧净法师即其人矣。法师淳和禀气川岳降精。神解内融心几外朗。髫年对日丱岁参玄。擢本森稍。干云阶乎尺木。长澜淼漫。浴日道乎濛泉。而慧炬夙明禅枝早茂。临阅川而轸虑。眷定水以怡神。慨彼劳生悟兹常乐。三乘奥义焕矣冰消。二谛法门怡然理顺。俄而发轫东夏。杖锡西秦。至于讲肆法筵。耹嘉声而响赴。剖疑析滞。服高义而景从。明镜屡照而不疲。鸿钟待扣而斯应。穷涯盈量。虚往实归。诚佛法之栋梁。实僧徒之领袖者也。余昔游京辇。得申景慕。寥寥净域披云而见光景。落落闲居入室而生虚白。法师导余以实际。诱余以真如。挹海不知其浅深。学山徒仰其峻极。尝以法师敷演之暇。商确翰林。若乃园柳天榆之篇。阿阁绮窗之咏。魏王北山陈思南国。嗣宗之赋明月。彭泽之摛微雨。逮乎颜谢掞藻任沈遒文。足以理会八音。言谐四始。咸递相祖述。郁为龟镜。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近世文人才华间出。周武帝振彼雄图削平漳滏。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混一车书大开学校。温邢誉高于东夏。徐庾价重于南荆。王司空孤秀一时。沈恭子标奇绝代。凡此英彦安可阙如。自参墟启祚重光景曜。大弘文德道冠前王。薖轴之士风趣。林壑之宾云集。故能抑扬汉彻孕育曹丕。文雅郁兴于兹为盛。余虽不敏窃有志焉。既而舟壑潜移。悼陵谷而迁贸。居诸易晚。恻人世之难常。固请法师暂回清鉴。采摭词什耘剪蘩芜。盖君子不常矜庄。删诗未为斯玷。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颖川庾初孙。学该坟素行齐颜闵。京兆韦山甫。耿介有奇节。弋猎综群言。与法师周旋情踰胶漆。睹斯盛事咸共赞成。生也有涯。庾侯长逝。永言怛化。不觉流襟。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今亦次乎污简贻诸后昆。法师式遵旧章纂斯鸿烈。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俾郢唱楚谣同管弦而播响。春华秋实与天地而长存。遂使七贵揖其嘉猷。五众欣其慧识。凡预能流家藏一本。自尔国家盛集必预前驱。每入王宫频登上席。简在帝心群宫攸敬。皇储久餐德素。乃以贞观十三年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延净开阐法华。道士蔡晃讲论好独秀。玄宗下令遣与抗论。晃即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花。假远开近。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弟也。为第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第。两字牟盾何以会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启令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便领。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振十方。道士在坐如迷如醉。岂直形体聋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天宫严卫理绝狩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时有国子祭酒孔颖达。心存道党。潜扇蝇言曰。佛家无诤。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令曰。如来在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于时皇储语祭酒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启令曰。慧净常闻。君子不党其知。祭酒亦党乎。皇储怡然大笑。合坐欢踊。令曰。不徒法乐已至于斯。故净之枢机。三教发悟。一斯类也。频入宫闱与道抗论。谈柄暂撝。四坐惊詟。蔡晃等既是道门锋领。屡逢屈挫心声俱靡。皇储目属净之神锐难加也。乃请为普光寺任。下令曰。纪国寺上座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著闻。纲纪伽蓝必有弘益。请知寺任。净以弘宣为务。乐于寂止。虽蒙荣告情所未安。乃委固辞不蒙允许。慨斯恩迫致启谢曰。伏奉恩令。以慧净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上座事。奉旨惊惶罔知攸措。但慧净不揆庸短。少专经论。用心过分因构沈痾。暨犬马齿隆衰弊日甚。赖全生纳养。仅时敷说。磨钝策蹇滥被吹嘘。至于提顿纲维。由来未悟。整齐僧众素所不闲。恩遣曳此庸衰总彼殷务。窃悲鱼鹿易处。失燥湿之宜。方圆改质。乖任物之性。既情不逮。事实迫于心。抚躬惊惕不遑启处。然恩旨隆渥罔敢辞让。谨以谢闻。伏增战悚。令答曰。忽辱来书。甚以倾慰。三覆之后自觉欣然。窃闻。如来虽迹起人间。而道笼天外。神功妙力不可思议。寂尔无为。则言语道断。湛然常住。则心行处灭。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不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于此。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洒甘露于禅林。转法轮于净域。付嘱菩萨济拔黔黎。然后放光面门灭影双树。宝船虽没遗教犹存。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远有弥勒文殊。亲承音旨。近则图澄罗什。发明经教。五百一贤信非徒说。千里一遇差匪虚言。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飞缨东序鸣玉上庠。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当以诗称三百不离于苦空。曲礼三千未免于生灭。故发弘誓愿回向菩提。落彼两髦披兹三服。至如大乘小乘之偈。广说略说之文。十诵僧祇八部波若。天亲无著之论。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于光临讲座开置法筵。释义入神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于汉臣。白马称于傲吏。以今方古彼复何人。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兼知纪国寺上座事。又闻。若独善之心有限。则济物之理不弘。彼我之意未忘。则他自之情不坦。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旧住新居有何差别。法师来状云。鱼鹿易处。失燥湿之宜。斯乃意在谦虚。假称珍怪。昔闻。流水长者。遂能救十千之鱼。旷野猎师。岂得害三归之鹿。但使筌蹄不用。则言象自忘。净又谢曰。重蒙令旨。恩渥载隆。追深悚怍。但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滥叨荣幸坐致非望。复蒙垂兹神翰。播斯弘诱。文丽辰象调谐金石。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奖进高深譬超山海。循环百遍悲憙交怀。徒知铭感。岂陈萤露。频烦曲降。顾己多惭。谨以谢闻。用增怵惕。登又下令。与普光寺众曰。盖闻正法没于西域。像教被于东华。古往今来多历年所。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既同瓶泻。有若灯传。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十二部经敷扬刹土。由其路者。则高骋四衢之上。迷其涂者。则轮回六趣之中。理窟法门玄宗秘藏。非天下之至赜。孰能与于此乎。皇帝以神道。设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卜兹胜地立此伽蓝。请赤县之名僧。徵帝城之上首。山林之士拥锡来游。朝廷之宾抠衣趋座。义筵济济法侣诜诜。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加以丛楹叠檊宝塔华台。洪钟扣而弗諠。清梵唱而逾静。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灵相葳蕤神变肸响。以今方古闇与冥符。名器之间岂容虚立。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询诸大众罕值其人。积日搜扬颇有佥议。咸云。纪国寺上座慧净。自性清净本来有之。风神秀彻非适今也。至于龙宫宝藏象力尊经。皆挺自生知。无师独悟。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固亦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其德行也如彼。其学业也如此。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慇勤苦请方始剋从。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若得无诤三昧。自然永离十缠。亦愿合寺诸师共弘此意。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又令所司建讲设斋。并请法师广开义理。净以僚寀大集光荣一旦。非夫经力何以致斯。乃创开法华末陈大论。英达高胜拥萃门筵。故能接诱玄素抚承学识。传祠驰论大响嘉猷。纵达清言光前绝后。太子中舍辛谞。学该文史。傲诞自矜。题章著翰莫敢当拟。预有杀青谞必裂之于地。谓僧中之无人也。净愤斯轻侮。乃裁论拟之。文云。纪国寺释慧净敬酬东宫辛中舍曰。披览高论博究精微。旨赡文华惊心眩目。辩超炙輠理跨连环。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映云霞而比烂。叶金石以相谐。绚矣文章。冲乎探赜。非夫哲士谁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难与对。轻持不敏敢述朝闻。岂曰稽疑宁酬客难也。来论云。一音演说各随类解。蠕动众生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先觉。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义本玄同。习智觉若非胜因。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大矣哉斯举也。深固幽远杳冥难测。吾子为信乎为疑乎。其信也岂不然乎哉。其疑也岂不深乎哉。然则下士不笑。不足以为道。浅智不谤。不足以为深。仰度高明。固无笑谤矣。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今当为子略陈梗概。若乃问同答异。文郁郁于孔书。名一义乖。理堂堂于释教。若名同不许义异。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既升。彼并自没。如其未喻更为提撕。夫以住无所住。万善所以兼修。为无不为。一音所以齐应。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冷然独善义无兼济。较言优劣其可伦乎。二宗既辩百难斯滞。来论云。必谓彼此名言遂可分别。一音各解乃玩空谈。答曰。诚如来旨亦须分别。窃以逍遥一也。鹏鴳不可齐乎九万。荣枯同也。椿菌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时雨。宁以分同明润。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毫一其小大。彭殇均其寿夭。莚楹乱其横竖。施厉混其妍蚩。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子忘分别即余忘分别矣。君子剧谈幸无谑论。一言易失驷马难追。斯文诫矣。深可慎哉。来论云。诸行无常触类缘起。复心有待资气涉求。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刻。答曰。无常者。故吾去也。缘起者。新吾来也。故吾去矣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岂断乎。新故相传。假熏修以成净。美恶更代。非缮刻而难功。是则生灭破于断常。因果显乎中观。郁乎宗也。谈乎妙也。斯实庄释玄同。东西理会。而吾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来论云。续凫截鹤庸讵真如。草化蜂飞何居弱丧。答曰。夫自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报分已定。二鸟无羡于短长。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然则事像易疑。沈冥难晓。幽求之士沦惑罔息。至若道圆四果尚昧衣珠。位隆十地犹昏罗縠。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乎。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贫道藉以受业家门。朋从是寄。悕能择善敢进刍荛。如或铿然愿详金牒矣。于是廊庙贵达。重仰高风。人藏一本缄诸怀袖。同聚谈宴以为言先。辛侯由兹顶戴。顿祛邪网。帝里荣胜望日披云。各撤金帛树兴来福。沙门法琳。包括经史摛掞昔闻。承破邪疑乃致书曰。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词义包举比喻超绝。璀璨眩离朱之目。铿锵骇师旷之耳。固以妙尽环中事殚辩囿。譬玉衡之齐七政。犹溟海之统百川。焕焕乎。巍巍乎。言过视听之外。理出思议之表。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至如住无所住。兼修之义在焉。为无不为。齐应之功弘矣。将令守雌颜厚独善腼容。乃理异之显哉。岂玄同之可得。夫立像以表意。得意则象忘。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非忘其不忘。小大之殊有异。是知日月既出。无用爝火之光。时雨既降。何烦浸灌之泽。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故吾去也。因故去而辩无常。新吾来也。藉新来以谈缘起。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或谈业理以明熏习。乍开报分以释自然。意出情端旨超文外。报分有在。凫鹤自忘其短长。业理相因。草蜂各任其飞化。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体真会俗。岂不然欤。辛中舍天挺之才。未等若人尽理之说。子期可惭于丧偶。颜生有愧其坐忘。可以息去取之两端。泯颠沛之一致。楚既得之。齐亦未为失也。法师博物不群智思无限。当今独步即日梁栋。既为众所知识。实亦名称普闻。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扇玄风于鹤籥。振法鼓于龙楼。七贵挹其波澜。五师推其神俊。既耸垂天之翼。又纵横海之鳞。支遁之匹。王何宁堪并驾。帛祖之方。嵇阮未足连衡。用古俦今。君有之矣。琳谢病南山栖心幽谷。非出非处。荡虑于风云。无见无闻。寄情于泉石。遇观名作实遣繁忧。乍览琼章用祛痼疾。徘徊吟讽循环卷舒。奉蕴怀袖之中。不觉纸劳字故。略申片意。谨此白书。其所著述赋词。为诸道贤称美如此。及贞观十九年更崇翻译。所司简约。又无联类。下召追赴。谢病乃止。今春秋六十有八。声问转高。心疾时动。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义侣则掇其冠冕。文句则定其短长。词釆则揭其菁华。音韵则响其谐调。神气高爽足引懦夫。墙宇崇深弥开廉士。斯并目叙而即笔。故不尽其纤隐云。
李孝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后裔。
李神通子。
高祖武德五年,封河间王。
高宗初,官至尚书左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66 【介绍】: 唐宜州华原人。
令狐熙子。
博涉文史,早岁知名。
高祖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秘书丞。
时经籍散缺,德棻奏请购求天下遗书,不数年群书略备。
太宗贞观中请修梁、陈、周、齐、隋五史,自领周史。
高宗朝官弘文馆学士、太常卿。
累迁国子祭酒。
暮年著述尤勤,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
卒谥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3—666 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博涉文史,早知名。隋大业末,授药城长,以世乱不就职。唐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转起居舍人,迁秘书丞。太宗时,累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转太子右庶子,出为雅州刺史,入擢秘书少监。高宗时,由礼部侍郎迁太常卿,兼弘文馆学士,拜国子祭酒,兼崇贤馆学士,进爵为彭城县公。乾封元年(666)卒,谥曰宪。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初经籍亡散,德棻奏请购求天下遗书,置吏补录,数年间群书略备。又奏请修撰历代史书,晋、周、齐、梁、陈、隋各代正史因而修成。德棻博贯文史,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如《艺文类聚》等。主编《周书》。有文集3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七
德棻。
宜州华原人。
武德中官秘书丞。
贞观中封彭城子。
累除秘书少监。
高宗朝迁国子祭酒。
进爵为公。
乾封元年卒。
年八十四。
谥曰宪。
共 15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