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寂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词义明晓。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宠恤并优。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 【介绍】: 宋僧。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太祖建隆六年召见,赐紫衣师号,入译经传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贤。真宗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卒谥玄觉法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法天,一曰法贤,中天竺摩伽陀国人。宋初,至鄜州,与河中梵学僧法进共译经义,始出《无量寿经》、《尊胜经》、《七佛赞》。州牧王龟从润色之,献阙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见赐紫。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书。法天所译,《大方等总持宝光明经》五卷,《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二纸馀,《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七纸馀,《佛说圣曜母陀罗经》三纸半,《圣无能胜金刚大陀罗尼经》三纸半,《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五纸,《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三纸馀,《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纸半,《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纸弱,《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五纸,《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七纸,《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二纸强,《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佛说金刚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六纸馀,《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大寒林圣拿罗陀罗尼经》四纸馀,《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二纸强,《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七纸半,《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纸半,《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七佛赞呗伽陀》二纸强,《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弱,《犍椎梵赞》七纸半,《佛说长者施报经》六纸馀,《佛说七佛经》一卷,《毗婆尼佛经》二卷,《佛说大三摩惹经》四纸半,《妙法圣念处经》八卷,《佛说分别缘生经》一纸馀,《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三纸馀,《佛说诸形有为经》一纸强,《佛说目莲所问经》二纸弱,《佛说苾刍五法经》四纸馀,《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二纸半,《菩提心观释》二纸馀,《佛一百八名赞》二纸馀,《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七纸弱,《六道伽陀经》五纸。综上所译,都四十四种,大小百一十九纸,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来,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锡,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曰“传教大师”。太宗雍熙二年,帝览新译经已,改其名曰法贤。盖天、贤皆译音,本叠韵也。咸平元年,复进所译新经,真宗为之制序。今大藏载法贤所译经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谥玄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方,字独超,姓沈氏,武进人。
母氏徐,怀素履絜,义训惟谨,故超方生而岐凝,举止端详,居恒跌坐,不异老僧。
年二十,从大莲克闲芟染,圆具华山见月。
后入资福参灵机,愤志大事,胸次了然,犹以未尽阃奥,继往径山坐枯木禅三年。
时,天笠在镇江竹林以书招之,笠有大名,慎许可,独见超方如合水乳,便受付属为临济三十三世,出主金坛东禅、武陵南涧、临安东天目山阴宝寿。
康熙三十八年,诏住京都柏林,逾年辞归,赐金经衣钵。
世宗方在藩邸,分府城东,企其清妙,尝与往还谭论法要,甚相契合。
归后六年,以康熙庚寅嘉平月八日示寂,寿六十八,腊四十八,宪庙闻之,不胜嗟悼。
明年辛卯,遣官建塔,且镌铭焉,篆额书丹皆出宸翰,文具《山志》,灵骨藏于山阴宝寿山。
超方高颡深目,虎视鹤行,平居寡言笑,钳锤森严,不以辞色假人,诸方老宿见者莫不悚慄。
历数大刹,四方衲子云蒸辐辏。
所著《语录》一卷,宪庙为之序,其略曰:“原夫道昉鹫山,法开鹿野。
伽林书贝,义学于是敷条,师座拈花,禅宗为之发颖。
然而,自周及汉,大乘仅显夫新头,由魏迄梁,妙谛未传于震旦。
自海州遥洎,嵩室弘开,揭净体之光明,示无心之元寂
于是智镫续耀,朗月连辉。
法信六传,至临济而门庭益广,派流千别,惟滹沱之瓶钵堪珍。
自唐以来,于今转盛。
独超方禅师者,幼钟福慧,长涉文华。
厌世网之沈迷,慷慨别父,缘夙因之深厚,勇决寻师。
珠毓难生,席设何尝著胁,墙遮慧可,雪来都至埋腰。
恒因苦以悟空,遂离尘而證道。
高提祖印,明湖之草木增荣,远振宗风,赤县之人天引领。
共迎桑宿,来主柏林。
暮鼓朝钟,数百众之军持翕集;擎拳竖拂,三千界之道信争来。
变定水于迷津,回岐途为觉路。
积成公案,录自支那。
现教外之圆通,脱人间之撰迷。
精求弁简,愿属制文。
余忝列藩维,沃叨宸眷。
拱薇坦以北陌,适兰若为南邻。
数以诗礼之馀间,来与菩提之胜会。
恒河比貌,警语频承。
吾岫闻经,梵音罕谱。
潜符冥冥,颇量测以靡涯,崇委殷殷,欲迁言而不得。
懵个中之宾主,赘门外之言诠。
玉带镇山,何妨一笑,金栖在望,伫喻三禅。
”又著《净土格言》一卷,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惠勤 懒翁 谥禅觉道号普济尊者 初名元惠。
宁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郑氏。
灵山郡人。
郑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其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入怀中。
因而有娠。
以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遣内侍金仲孙请还。
乙巳三月。
诣阙乞退。
始得宿愿。
游龙门元寂诸山。
丙午入金刚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掜宝岩。
以指空袈裟手书授师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达睿。
奉指空灵骨。
来厝于桧岩。
师礼师骨。
因赴召。
结夏广明寺。
秋初还桧岩。
九月即功夫选也。
师所居室曰江月轩。
丙辰五月。
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腊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师入京。
十六日就师所寓广明寺。
大会两宗五教诸山衲子。
试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选。
上亲幸视为。
师拈香毕。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却古今之窠臼。
扫尽凡圣之踪由。
割断衲子命根。
抖擞众生疑网。
操纵在握。
变通在机。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其揆一也。
在会诸德。
请以实答。
于是以次入对。
曲躬流汗。
皆曰未会。
或理通而碍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师后至。
师历问三句三关。
会罢还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两水之记。
欲移锡桧岩。
会以召赴是寺法会。
得请居焉。
师曰。
先师指空。
盖尝指画重营。
而燬于兵。
敢不继其志。
乃谋于众。
增广殿宇。
工既告毕。
丙辰四月。
大设落成之会。
台许以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还。
昼夜络绎。
或至废业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营源寺。
逼迫上道。
师适疾作。
舆出三门。
至池边。
自导舆者。
从涅槃门出。
大众咸疑。
失声号哭。
师唇曰。
贤力努力。
无以余故中辍也。
吾行当止于骊兴耳。
至汉江。
谓护送官卓詹曰。
吾疾剧。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骊兴。
又谓卓曰。
欲少留。
俟病间即行。
卓勉从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师曰。
是不难。
吾当逝矣。
是日辰时。
然而逝。
郡人望见五色云盖山顶。
既火之洗骨。
无云而雨者。
方数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祷之分为五百五十八。
四众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数。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释达如。
梦见龙盘绕台下。
其状如马。
及以丧舟还桧岩。
无雨水涨。
皆骊龙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树浮屠于寺之北崖。
顶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终也。
覆以石钟。
戒其无敢讹也。
事开于朝。
年甫冠。
邻友亡。
问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投了然师祝发。
师曰。
汝为何事出家。
对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请开示。
曰汝之来。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听者能来尔。
但未知修进之术。
曰吾亦如汝犹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师。
至正甲申至桧岩。
昼夜独坐。
忽得开悟。
寻师中国之志决矣。
戊子三月至燕都。
参指空。
答问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众下语。
无能对者。
师出众吐数语。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参平山。
山问。
曾见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将汝一釰来。
师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禅□□□贼煞我。
师曰。
吾釰也能杀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岩所传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宝陀洛迦山。
拜观音。
壬辰至伏龙山。
参千岩。
适集江湖千馀人选入室。
岩问所自。
师既答。
岩云。
父母未生前。
从甚处来。
师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岩许之。
是岁北还。
再参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书。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萧然一闲道人也。
名闻于内。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广济寺。
丙申十月望。
设开堂法会。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
赐金烂袈裟币帛。
皇太子。
以金烂袈裟象牙拂子来锡。
师受袈裟问众曰。
湛然空寂。
本无一物。
粲兮烂兮。
从何而出。
众无对。
徐曰。
九重宫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横按拄杖。
下数语便下。
戊戌春。
辞指空。
得授记东还。
且行且止。
随机说法。
庚子入台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内詹事方节。
迎入京。
请说心要。
赐满绣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献玛琉拂子。
太后亲施布施。
请住神光寺。
固辞。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红贼蹂躏京畿。
举国南徙。
僧徒震惧请避贼。
师曰。
唯命是保。
贼何能为。
数日请益急。
是夕梦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礼曰。
众散贼必灭寺。
愿固师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视其貌。
则梦所见也。
贼果不至。
平生未尝习世俗文字。
有请题咏。
操茟立书。
若不经意。
理趣深远。
晚好黑戏山水。
逼道栦。
呜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穑撰禅觉塔铭)。
懒翁。
母梦见金色隼。
飞来啄头。
忽坠卵。
五彩烂然。
入怀中。
因有娠(生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云谷其号也。嘉善怀氏子。二十受具。修天台小止观。往郡之天宁。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公曰。夫学以悟心为主。止观之要。不离身心气息。何能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因示以旨要。师力究之。一日受食。食尽而不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公与印可。自是韬晦丛林。陆沉贱役。阅镡津集。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欲少似之。顶戴礼诵。至终夕不寐。入京。寓天界毗卢阁下。精进行道。尝入定数日不起。三年人无知者。复爱栖霞幽深。结庵于千佛岭下。始为陆五台公见知。时栖霞久废。陆公矢兴复之愿。请师住持。师举嵩山善公应命。移居山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造岩参。请师一见。即问。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入室略无寒温。必展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人命无尝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何如。故荒唐者。茫无以应。即欲见亦不敢近。以慈愈切而规益重。虽无门庭施设。使见者望崖。不寒而慄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尝有辞色。时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又不能入山。愿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岁一往来城中。至必主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绕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也。出城多至普德。臞鹤悦公。实出其教。师悯禅道绝响。于嘉靖丙寅冬。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师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又曰。古人道。终日吃饭。不嚼粒米。终日行路。不踏穿地。终日穿衣。不挂寸丝。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应。有宰官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曰莫更有奇特否。师曰。不得将龟作鳖。师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僧有不律。亦不弃之。委曲引诱进于善。或有干法纪者。师闻不待求而往救。必恳恳当事。乃曰。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唯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闻者莫不改容。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其人。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对坐三昼夜不瞑目。师问曰。公何无妄念。公曰。我推我命。无科第子嗣分。故安心委命。无他妄想耳。师曰。我将以公为豪杰。乃一凡夫耳。圣人云。命繇自作。福繇已求。造化岂能拘人耶。于是委示。以改过积德。唯心立命之旨。公依教奉行。竟登进士。有子嗣憨师。为小师时。侍师弥谨。一日请曰。说者谓。某甲寿不长奈何。师曰。寿夭乃生死法。参禅乃了生死法。若一念不生。则鬼神觑不破。造化何能拘之耶。第患不明道眼耳。憨师将北行。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提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其善诱掖人类如此。岁壬申。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澹泉郑公。太仆五台陆公。与弟云台。同迎师归故山。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紫柏师。同平泉陆公。思庵徐公。谒师叩华严宗旨。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出入多口之地。始终无一议之者。则师操行可知已。师居乡三年。所蒙化者千万计。一夕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发火。及明视之。师已寂然而逝矣。时万历乙亥正月也。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馀。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崔氏。
江陵人。
父任陕之灵宝县。
不幸而卒干官下。
空居忧。
乃投回銮寺沙门恒超出家。
以报罔极之德。
未几试经合格。
听习敏利。
因入嵩少寂禅师法会。
而获记莂焉。
州帅元公。
颇知归向。
召之。
屡以疾辞。
代宗皇帝。
闻其名。
诏居京师广福寺。
朝廷倾信。
久之终于寺。
春秋七十八。
大历八年九月四日。
遂迁全身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空。姓崔。江陵人也。家世儒雅奕叶缨緌。父任陕服灵宝县。空丁艰天属。坚请入空门庸报乳哺重恩。乃投回銮寺恒超下。授受经业三载诵通。及格蒙度听习敏利。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豁如开悟。乃回三峰于仙掌间。有道流绸缪论道。薄暮方散非止一过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多以疾辞。或至必登元席。代宗皇帝闻其有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癸丑九月四日。全身坚固而迁塔焉。次南岳东台释元观。姓袁氏。长安人也。父为河中府掾。母兄为沙门甚敦道化。见观幼龄聪慧风标秀举有成人之度。因劝其出家。乃投兴善寺。诵经通利。五年得度。乃于律部俱舍二本涣然条理。后出游方登诸禅会。明悟真性如醒宿酲。遂趋衡山于东台而止。其道弥昌冥有所感。恒得神人密送供施。随其众寡不闻有阙。忽一日神现形再拜曰。我是此山檀越。常送薄供者。我身是也。观问汝何业所致。曰我前身曾称知识。体悟匪全妄受信施。坐此为神。偶师居此。我曹馈粮粗副私愿。今二十年已足。得遂超度。故来决别也。观化缘斯极。嘱累禅徒而终。春秋七十九。太和四年十月二日迁塔焉。
释义楚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
义楚,俗姓裴氏,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后居齐州。
七岁出家,以其诸父脩进为师。
勤学不懈,潜心著述,曾拟白居易《六帖》,纂辑佛书为《释氏六帖》,于后周显德初上之。
周世宗敕付史馆,赐紫衣,仍加号明教大师
宋开宝中卒,俗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四。
见《宋高僧传》卷七,《册府元龟》卷五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裴氏。
相之安阳人。
其季父二。
皆出家。
以行业致名位。
曰修进。
则尝于法华经一字一拜矣。
而犹日课观音普门支品。
今方为历下临坛大德。
曰省伦。
尝诵大悲楞严咒各一亿遍。
今方主青丘香严院。
楚始七岁。
以亲命来省二父。
而进因以薙染焉。
既登具勤学罔懈。
俱舍一宗造微臻极。
遂以圆晖疏传。
讲十许遍。
后以教门诸文。
而世之昧者用之。
多致舛谬。
乃悉类粹而区分之。
使一藏义理事实昭著效白。
而士之执笔鼓舌者。
无所疑惑。
则于天下诚。
便起晋开运二年。
至周显德元年。
成书。
总五十部。
列四百四十门。
名释氏六怗。
盖拟唐之白氏云。
进呈。
诏赐紫伽梨明教大师号。
仍以其书付史馆。
开宝中。
卒于龙兴伽蓝。
寿七十四。
腊五十四。
楚晚年自以瞽。
忏悔过曰。
吾之述作又岂免于芟夷。
佛意。
破碎法章哉。
既而复明。
议者。
以其至诚所感。
其书则枢密相国王公朴。
叙其端云。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楚。
俗姓裴氏。
祖相州安阳人也。
楚七岁来省历下临坛大德修进。
因为出家师也。
进乃楚之诸父也。
季父省伦居香严院。
进也诵观音普门支经向十万遍。
立礼法华经。
字字各拜拜且彻部焉。
伦则青丘主宰。
禅居诵大悲佛顶俱一亿遍。
楚执柯伐木。
熏习相资。
登此近圆。
勤学不懈。
敏慧夙成。
俱舍一宗造微臻极。
遂传讲圆晖疏十许遍。
后该览大藏三遍。
乃慨儒家为佛教之文而多谬解解既谬欤事多误用。
拟白乐天六帖。
纂释氏义理文章。
庶事群品以类相从。
建其门目总括大纲。
计五十部。
随事别列四百四十门。
始从法王利见部终师子兽类部。
其间物类检括周旋。
令供笔之时必无告乏矣。
一十年中孜孜罔倦。
起晋开运二年至显德元年毕进呈。
世宗敕付史馆。
赐紫衣仍加号明教大师
以开宝中终于龙兴伽蓝。
俗寿七十四。
法腊五十四。
楚始谋此作。
随得便书。
裒多益寡。
日居月诸郁成编录。
忽因本院门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分明。
睹此灵符乃知宿定。
搜今斡古笔不停缀。
时枢密相国王公朴。
为楚作序冠于编首。
今行于寰海矣。
初楚著述心亦劳止。
而双目丧明。
医工莫疗。
遂冥心忏过。
虑删碎教文裁量差脱。
如是虔虔更无间息。
再岁还明。
人谓其徵感焉。
僧义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安阳人。
俗姓裴。
七岁至历下,后该览《大藏》。
拟白乐天《六帖》,纂《释氏庶事群品》,以类相从,建其门目,凡四百四十门。
始从法王利见部,终狮子兽类部,物类检括。
后周世宗显德初进呈,世宗敕付史馆,加号“明教大师”。
宋太祖开宝中卒,年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