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通云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文述。
字无作。
明之慈溪人。
自幼不御不洁。
读书吾伊。
入口辄成诵。
既长。
从师受五经。
纵观子史百家之书。
阅佛书。
忽心融神会。
恍然如素习。
即日白父母。
愿出家度生死。
落发于东溪牧公。
得戒于大用諿公。
参历至径山元叟端公。
亟称赏之。
以为有道之器。
过净慈。
谒海东屿。
亦见器许。
然俱无所解悟。
遂杖策入天童。
见怪石奇禅师
与语契合。
奇欲倚之以大其家。
即令入室侍书。
其后砥平石主是山。
又掌藏钥。
诸山法侣。
遂籍籍闻师声誉。
咸愿礼迎宣演大法。
会凤跃山等慈法席虚。
行宣政院。
起师主之。
俄迁大梅之护圣。
二刹皆衰陋。
丛林仪范多废缺。
师至。
申以约束。
人人自律。
至其为众说法。
则脱略窠臼。
拨去枝叶。
使听者涣然无疑。
名缁奇衲。
风靡而至。
师之名益闻。
帝师锡以觉智圆明之号。
归老于福昌。
辟一轩于寺之左。
扁曰舒啸。
湖海名德。
若断江月江商隐梦堂诸公。
皆迎致其中修供养。
缙绅之贤者。
亦时时过从。
为方外友。
如柳道传。
黄晋卿。
危太朴。
李季和。
尤号知己。
年近七旬益畏烦杂。
退居花屿湖。
当白莲盛开。
月色娟好。
趺坐一小艇。
泛湖水中。
清绝如须菩提可画也。
居恒必蚤起。
礼拜诵持。
虽祁寒溽暑不懈。
临众甚严。
接宾朋则津然。
喜见眉目。
抵掌笑语。
滚滚不能休。
有以为问者。
师曰。
成就后学。
不可不肃。
客以欢来。
故不然也。
三山文海郁公。
以一钵行四方。
每视其去留为重轻。
然独从师游湖上。
钦重爱恋。
久而忘去。
盖阅世愈多。
而情之所及者愈淡。
乃更求深山密林。
浩然长往。
使人投筇顿足。
以想见其风裁。
皇庆二年九月。
示疾终。
释邵硕 朝代:南朝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康居人。
奓口大目。
状如狂。
所至小儿。
得侮慢之。
时时从酒徒。
入市酣饮酒徒多推挤之使去不去。
则谩与饮。
无所较。
然见佛像则百拜。
悲叹流涕。
生三男二女。
大男名慧生为沙门。
硕后亦为沙门。
号硕公。
出入经行。
不问夜旦。
意欲为之则往。
游益部诸县。
皆以滑稽言事。
发人欢笑。
而劝以善。
因家家喜之。
硕至而地卧。
则其家有死祸。
从乞细席。
卧则有生儿之喜。
四月八日成都迎像。
硕尝于众中。
匍匐弄师子。
伎以自效。
是日亦有见之𮠁县者。
盖分身云。
刺史萧慧开刘孟明并敬事之。
孟明尝使二妾。
衣男子衣。
给侍公左右。
公遽为韵语以却之。
曰宁乞美酒过残岁。
不能年老做夫婿。
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格硕曰。
天地嗷嗷从此起。
若除此格。
得刺史。
仲玉闻而除之。
及孟明卒。
仲玉行州事。
元徽元年九月一日。
语岷山通云沙门法进曰。
我死可露骸松下。
然两脚须著履。
进从之。
已而化。
舁其尸露之。
明日往视失所在。
俄有自𮠁县来者。
曰昨见公行市中。
一脚著履。
曰为我语进公。
小儿辈欺我。
止予我只履。
进惊问沙弥。
沙弥曰。
舁尸时一履堕。
行急不及系也。
神僧传·卷第四
沙门邵硕。康居国人。与志公最善。出入经行不问夜旦。意欲求之则去。游益州以滑稽言事能发人欢笑。因劝以善。家家喜之。至人家眠地者。家必有死。就人求细席者必有小儿亡。时咸以此为谶。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硕于众中作师子形。尔日郫县亦言见硕作师子形。乃悟分其身也。刺史萧慧开及刘孟明。皆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试硕云。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硕为人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食以清宴不能与阿夫竟残年。后忽著布帽诣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硕谓玉曰。天地嗷嗷从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除之。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是年九月将亡。谓沙门法进曰。愿露骸松下然脚须著屐。进诺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日往视失所在。俄有自郫县来者曰。昨见硕公著一屐行市中。曰为我语进公。小儿见欺止为我只屐。进惊问之沙弥。答曰。舁尸时一屐堕。行急不及系也法愿。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邵硕者。本姓邵。名硕。始康人。居无常所恍忽如狂。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儿好追而弄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饮。而性好佛法。每见形像无不礼拜赞叹悲感流泪。硕本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硕以宋初亦出家入道。自称硕公。出入行往不择昼夜。游历益部诸县。及往蛮中。皆因事言谑协以劝善。至人家眠地者。人家必有死。就人乞细席必有小儿亡。时人咸以此为谶。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硕于众中匍匐作师子形。尔日郡县亦言见硕作师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史萧惠开及刘孟明等。并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试硕云。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硕为人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酒以渍咽。不能与阿夫竟残年。后一朝忽著布帽诣孟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硕谓玉曰。天地嗷嗷从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云寺。临亡语道人法进云。可露吾骸急系履著脚。既而依之。出尸置寺。后经二日不见所在。俄而有人从郫县来。过进云。昨见硕公在市中一脚著履漫语云。小子无宜适失我履一只。进惊而检问沙弥。沙弥答云。近送尸出时怖惧右脚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其迹诡异莫可测也。后竟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德容,号费隐,闽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开堂黄檗,历迁莲峰法通。
崇祯戊寅,主席海盐金粟。
复退居黄鹤峰,颜曰直指。
国朝顺治初,木陈、石奇二和尚请继席天童。
时拥众千馀。
参叩激扬,宗风大振。
杨廷鉴贻诗,有“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之句。
后居超果径山,维摩尧峰。
十八年示寂。
福严年六十九。
著有《语录》及《渔樵挂瓢》等集。
释行昱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昱,字晓庵,号曰无隐,姓叶氏,龙游人。
寄迹吴门,三岁失怙,母程氏训养成立。
自幼纯笃,情殷报母,力持疏食,偶见杀生,闭门驰去。
一日,读《六祖坛经》,知有宗门事,遂参密云于金粟。
及冠,将昏,遁入磬山,求天隐剃度,开示谆切,而亲属追寻,忍泪别去,远走天台至莲花峰,礼肇心老宿芟染,即圆具于天童。
闻通问开法南涧,投诚参考,每入室痛棒厉喝,不假词色,身心自觉纯一。
尝因激发,立五大誓,以大事未明,不出山、不语、不卧、不加衣、不看书。
自夏徂秋,力行不倦,一夕,月下独坐,忽内外洞彻,皎如冰盘,向所疑处,澄净无滓。
出山省母,又劝还俗。
复潜渡江,参石奇于昭阳。
未几,以母老复返吴门,持钵奉养母终,更上南涧研究古今差别,得大自在,寻付衣拂。
无何,通问迁竹林,分座说法,万指铿锵,屡以南涧院事属付,苦辞不已。
己丑夏,将命摄方丈,昱即宵遁。
涉桐庐访陈尊宿遗迹,过疏山谒影堂,因回浏阳叩尔瞻于石霜,旋应武功山灵溪之请,遂开法焉。
甲午夏,领众东还,继席南涧,提纲絜要,规令森然。
通喜得人,致书金少保称:“晓庵首座,侍衲二十年,悟境不异高峰断崖,而德业深厚。
”其推许如此。
明年通寂,窣堵告成,拂衣竟去。
复入浏阳结茅山中,作投老计。
江楚衲侣闻风趋附,不踰年遂成丛席,苒苒廿载,影不出山,唯不忘所自,梓其师手辑《续灯》集赀镂版舁之入藏。
康熙乙丑夏四月二十九日,奄忽坐化,寿七十有九,腊五十。
所著有《三会录》、《黄昙拈颂》若干卷,皆编刻盛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蔡添福(1869~1936),字实奇,亦曰石奇,又号植祈,别署卐华市隐。
艋舺(今台北万华)人。
生性和易,喜结交忘年友。
清季赴县试,诗题为〈桐遇知音已半焦〉,忘书一字而落第。
学识颇丰,最解理义。
日人治台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受命担任台北县事务嘱托,三十四年(1901)改为台北县雇员,后以病辞,转而从商。
诗学与谜学俱工。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林正三撰《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
〗蔡添福为「瀛社」社员,并曾参与「玉山吟社」诗会,诗作多刊登于当时报刊,现有蔡氏诗作即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三六九小报》、《诗报》,及黄卧松编《鸣鼓集》、赖子清编《台湾诗海》、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集》等编辑校录。
(吴毓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