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谤语(謗語)
犹谤言。后汉书·杨震传:“今 赵腾 所坐激訐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者有差。”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谤语转侈,嚣嚣嗷嗷。”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杨廷和顾鼎臣》:“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 尧 舜 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谴,疑‘无为’非有为,‘我非 尧 舜 ’四字,是谤语也。”参见“ 谤言 ”。
分類:谤言
《漢語大詞典》:谤言(謗言)
(1).怨恨、指责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 山东 莱阳县 之役,谤言至今未已。”
(2).造谣中伤的话。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
《漢語大詞典》:秉言
谤言。民间的非议。秉,通“ 谤 ”。管子·小匡:“其称秉言,则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秉’当依《齐语》读为谤,‘称’即‘偁’之借字,説文‘偁,扬也’,谓扬其谤言令上闻也。”
《漢語大詞典》:国言(國言)
国人的谤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楚郤宛 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 南朝 宋 颜延之 《自陈表》:“臣 延之 人薄宠厚,宿尘国言。”
分類:国人谤言
《國語辭典》:止谤(止謗)  拼音:zhǐ bàng
平息毁谤。汉。徐干《中论。卷上。虚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宋史。卷四一○。列传。曹彦约》:「今若徇文帝缘情之义,法太宗继绝之意,明示好恶,无隙可指,虽不止谤而谤息矣。」
分類:止息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