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向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向人问与以决定之答也。俱舍论十九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
二无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体性羸弱,不可记善,不可记恶者,曰无记性。此无记有二种:一、有覆无记,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恶性,故曰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二、无覆无记,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宿世业力如所感之五蕴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即一切之果报是也。见唯识论三,百法问答钞三,七帖见闻三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记性之体有二种,一有覆无记,妄惑之体性极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即第七识是也。是体性极为羸弱,故曰无记,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如阿赖耶识之自体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恶,故曰无覆无记。见百法问答钞三。
【佛学常见辞汇】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法义述。
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授学无学人记品之略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说学无学之圣人授与成佛之记者。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大萨遮尼犍子受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犍子,为严炽王说法,遂受记于佛,其所说世出世之法,曲尽其妙,文义亦通畅,世最流通。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为此本之异译,缺王论品。
天台传佛心印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元虎溪沙门怀则述。说深明性具之圆宗,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者。注二卷,明传灯注。
天地记经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立世阿毗昙论之异名。
五百人授记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陈如等五百人,授成佛之记。
五百弟子授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说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记别者。受记别之弟子,总有千二百人,分之为二段,初先授记于富楼那一人,后总授记于馀人。然则自人数上言之。应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为有同一名号之如来。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领解等之特殊事。故特揭五百为品名。
内记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家方丈之书状侍者曰内记。
分别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记之一。
四分开宗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东塔怀素作。释四分律藏。对于相部法砺之旧疏,而称为新疏,盛行于世。
四定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之定答也。(参见:四记)
四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谓之四答,佛地论俱舍论谓之四记。有人发问而答有四种也。俱舍十九曰:「一、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二、分别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馀。三、反诘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四、舍置记,若作是问:五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如何舍置而立记名,以记彼问言,此不应记故。」智度论二十六曰:「佛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义答,三者反问答,四者置答。」佛地论六曰:「言四记者:一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又】四定记之略。外道之世界及我之常无常等十四难问,佛不为常乃至非常非无常之四句定记,若为之则背于道理也。俱舍论三十曰:「四定记皆不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