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蒙恬制笔

相关人物
蒙恬


《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博物志》曰:蒙恬造笔。
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
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例句

蒙恬制笔,蔡伦造纸。 李瀚 蒙求

典故
祢先生
  
祢笔
 
祢处士
 
祢衡
 
祢贤

相关人物
祢衡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祢衡〉~2652~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例句

如逢祢处士,似见鲍参军。 岑参 送宏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

时通有诏徵枚乘,世乱无人荐祢衡。 徐夤 龙蛰二首

祢衡莫爱山中静,绕舍山多却碍人。 方干 书原上鲍处士屋壁

王粲实可重,祢衡争不狂。 方干 赠许牍山人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遐思祢衡才,令人怨黄祖。 李群玉 汉阳春晚

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 段成式 哭李群玉

寓蝶成庄梦,怀人识祢贤。 清江 上都酬章十八兄

志业过玄晏,词华似祢衡。 白居易 哭皇甫七郎中

幸自祢衡人未识,赚他作赋被时轻。 秦韬玉 鹦鹉

便向郤堂誇饮啄,还应祢笔发光辉。 罗邺 鹦鹉咏

一榻偶依陈太守,三年深忆祢先生。 罗隐 安陆赠徐砺

祢衡酒醒春瓶倒,柳恽诗成海月圆。 罗隐 湖州裴郎中赴阙后投简寄友生

祢生词赋抛江夏,汉祖精神忆沛中。 罗隐 西京道中

试哭军门看谁问,旧来还似祢先生。 罗隐 途中寄怀

狗窦号光逸,渔阳裸祢衡。 韩偓 赠吴颠尊师

典故
南史直笔
 
南史笔
 
南史与董狐

相关人物
董狐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传二十五年〉~69~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典故
任笔


《梁书》卷十四〈任昉列传〉~253~
昉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世王公表奏,莫不请焉。昉起草即成,不加点窜。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明帝崩,迁中书侍郎。永元末,为司徒右长史。
《南史》卷五十九〈任昉列传〉~455~
昉不事生产,至乃居无室宅。时或讥其多乞贷,亦随复散之亲故,常自叹曰:「知我者亦以叔则,不知我者亦以叔则。」既以文才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
《南史》卷五十七〈沈约列传〉~43~
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
典故
一笔勾了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参政范文正公〉
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患诸路监司不才,更用杜杞、张温之辈。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文事公,谓公曰:「六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典故

《北梦琐言》卷二〈逸文〉
或从容问韩(定辞)以「雪儿」、「银笔」之事,韩曰:「昔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好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两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以班竹书之。故湘东之誉,振于江表。」
典故
月兔笔毫


《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广志》:汉诸郡献兔毫,书鸿门题,唯赵国毫中用。
《全唐诗》 唐太宗〈书王羲之传后〉
虽秃千兔之毫。

简释

月兔笔毫:对兔毫笔的美称。古时以兔毫制笔,倍受文人墨客所青睐。五代贯休《观怀素草书歌》中载:“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这一比拟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例句

蜀笺金屑腻,月兔笔毫精。 姚合 省直书事

典故

《礼记注疏》卷三〈曲礼〉~56~
史载笔,士载言。东汉·郑玄注:「笔,谓书具之属。」唐·孔颖达疏:「史谓国史,书录王事者。王若举动,史必书之。王若行往,则史载书具而从之也。」
典故
钟繇笔

相关人物
钟繇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附《卫恒传》
四体书势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八唐·张怀瓘《书断》
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书牍之迹也。」

例句

既握钟繇笔,须调傅说羹。 贯休 送卢舍人朝觐

典故
钟繇笔

相关人物
钟繇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子)卫恒〉~06~
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髣髴。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䔿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二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形要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陵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绿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郤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喜文德之弘懿,愠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頫仰,举大略而论旃。」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縳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篆。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书法要录》卷八〈张怀瓘·书断〉
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书牍之迹也。」
典故
下笔不加点


《文选·祢衡(鹦鹉赋)》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慧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坐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简释

下笔不加点:指文思敏捷。清叶方蔼《撰西樵考功志文毕寄阮亭户部》:“敢云下笔不加点,差喜临文无愧辞。”


例句

敢云下笔不加点,差喜临文无愧辞。 叶方蔼 撰西樵考功志文毕寄阮亭户部

《漢語大詞典》:祢生(禰生)
指 祢衡 。 唐 许浑 《途经李翰林墓》诗:“ 禰生 狂善赋, 陶令 醉能诗。” 程自修 《归龙门》诗:“ 禰生 狂到死,君子要知机。”
分類:祢衡
《漢語大詞典》:银笔(銀筆)
笔管饰银的笔。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韩定辞:“盛德好将银笔述,丽词堪与 雪儿 歌。”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韩定辞》:“ 彧 从容问 韩 以‘雪儿’‘银管’之事。 韩 曰:‘昔 梁元帝 为 湘东王 时,好学著书,常纪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以金银琱饰,或以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书之。’”
分類:笔管
《漢語大詞典》:载笔(載筆)
南 北朝 时,韵文称文,散文称笔。后以载笔指史传、制疏、表奏一类文字。梁书·任昉传:“ 昉 雅善属文,尤长载笔。” 明 徐贲 《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诗:“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然艸野载笔,黑白混淆,优者足补史册之遗,下者转昧是非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