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离娄、离珠。传说中远古时人。相传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黄帝遗失玄珠,曾使离朱寻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始与母以卖珠为业,年十三随母入武帝姑馆陶公主家。公主寡,见偃姣好,因留府中,近幸之。偃因公主得见武帝,大受帝宠。东方朔谏谓偃有斩罪三,斥为“淫首”。由是宠日衰,年三十而死。
珠崖令后妻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珠崖令死,后妻送丧归。汉法携珠入关者死。后妻弃大珠。其子九岁,拾珠置母镜奁中。至关,吏搜得珠,法当坐。前妻少女年十三,自言背继母藏珠,当坐。后妻怜之,谓珠是己物。母女互争,因相哭泣,送葬者尽为挥涕。关吏亦泣,遂弃珠而遣之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 【介绍】: 西汉末匈奴单于,名囊知牙斯。呼韩邪单于子。成帝绥和元年,立为单于。遣子入侍汉,事汉恭顺。哀帝元寿二年,亲自来朝。王莽始建国二年,改易单于印文,改玺为章,遂不和。莽招诱呼韩邪诸子,欲分其地,立十五单于。事未成而匈奴数为边患,北边空虚,吏士疲弊。自宣帝以来,匈奴与汉友好关系遭破坏。立二十一年卒。
全汉文·卷六十三
乌珠留名囊知牙斯,呼韩邪子,为左贤王,绥和元年立为乌珠留若鞮单于,在位二十一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0 【介绍】: 西晋人。石崇爱妾。一说姓梁,白州人。美而艳。善吹笛。赵王司马伦专权,伦党孙秀使人求之,崇坚拒不许。秀怒,诬崇为淮南王司马允党,矫诏收崇。甲士至门,绿珠坠楼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 【介绍】: 唐初铁勒部薛延陀酋长。姓一利咥氏,名夷男。太宗贞观二年率部附东突厥颉利可汗。寻反攻颉利可汗,大破之。时太宗方图颉利,因册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回纥诸部皆属之。颉利可汗死,夷男东返故国,建庭于都尉楗山。拥众二十万,数遣使至长安献马、牛、羊、橐驼。十五年,攻袭突厥李思摩于漠南,入长城,为唐将李绩所败。后仍朝献往来如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龙寺。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俗姓韩氏。其先伊阙人。祖代因官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龙寺。显庆中诏住慈恩寺。复诏总持西明寺。编法苑珠林。至总章元年毕功。
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后避太宗讳以字行。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卒于总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诗六十二首。(《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其先伊阚韩氏。祖代官京兆。子孙家焉。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显庆间。以奘师新翻经论。入内共养。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不替于时。世预其列。 及东宫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时宣律师盛阐毗尼。世辅翊不敢怠。复编类一书。号法苑珠林。百篇釐为十帙。以使内学披揽。馀著述颇多既而卒。寿腊之详。史不具述。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蚁。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覈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复因讲贯之馀。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
僧恒政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843 【介绍】: 唐僧。德州平原人,俗姓周。出家于本州延和寺。登戒后,问道嵩山。寻入居太一山。文宗大和间,李德裕荐入内殿,文宗宣问而悦之,遂留内道场。累辞归山,诏住长安圣寿寺。武宗毁佛时,避入终南山,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乡校。然于儒书。略不加意。见佛经则玩味莫释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诠澄法师薙染。既登戒。问道嵩少。遁居三峰。以养圣胎。无几何。入太乙山。受徒阐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进沿海诸郡并缘为民害。一日其壳。有力擘之而坚莫能开者。上异焉。焚香以祷。俄而自开。现观音菩萨像。仅寸许于内。仪容服饰。比世所塑𦘕者。尤可爱。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绵锦帕。赐兴善寺供养。因集群臣宣问。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进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尔。若其他佛法大意。则有终南山恒政禅师在。于是诏问政。政对曰。贫道闻之。物无虚应。此所以启沃陛下之信心尔。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上曰。菩萨此身则已见矣。然所谓说法则未之闻。政曰。今陛下见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则陛下已闻说法矣。上大悦。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还山诏居圣寿寺。武宗初即位。谓人曰。吾仇至矣。可不避乎遽遁入终南山。久之卒于山舍。寿八十七。阇维获舍利四十九粒。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后诏废教避仇之语果验。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恒政。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随入乡校。殊不嗜书籍。或见佛经耽味不舍。后弃俗从师。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下受诵经法。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蚁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致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令致礼之。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其菩萨至会昌毁佛舍乃亡所在。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入山。宣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终南。或问其故。曰吾避仇乌可已乎哉。后终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后有废教之敕。政之先见若合符节焉。 系曰。蜃蛤中胡得菩萨像乎。通曰。有所警发时一现耳。近闻伪唐李氏国境荐饥陂湖间多生螷蚌。百姓竞取而食。其年免殍仆者十有七八。明年丰。民犹采之。无何有获巨蚌可二尺馀。提归擘磔击𤅢曾无少损。其人咒垂放之。俄自开张吐出佛像。长仅尺许。相好具全若真珠色。号曰珠佛焉。献李氏。后遗与梵僧焉。此意所不及处。现形者盖经中化肉山鱼米以资饥馑。岁既丰登。胡不属厌。故现相止足之地。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乡校。见佛经。耽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受诵经法。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蚁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致礼。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𥙿奏曰。臣不足知惟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恒政禅师。大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见。未闻说法。政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闻说法了。皇情悦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入山。宣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终南。或问其故。曰吾避仇。乌可已乎哉。后终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闽人。幼出家于黄檗山寺,额间隆起,号为肉珠。晚谒江西马祖,马祖已示寂,乃往石门参百丈师。后观察使裴休迎住龙兴寺。宣宗大中间示寂,谥断际禅师。有《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曾游天台山,终嗣百丈怀海。后仍归黄檗精舍,世称黄檗和尚。裴休对之礼敬有加。武宗会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观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观察使时,皆迎其至镇居住。大中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希运论禅,倡直指单传心要。其门人义玄开临济宗,影响颇大。《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其语录由裴休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1卷,另有《黄檗断际禅师广陵录》1卷。《全唐诗》录其与宣宗联句诗,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具戒后。参询遍至。尝偕一僧。行天台道中。娓娓谈笑。皆颖脱可念。目光闪烁。旁射注前。遇大溪横沮。方过雨湍涨。不可揭厉度。于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伫奚为。运诡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陆。既登彼岸。招手曰。度来度来。运遥咄曰。自了汉。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胫。其僧隔水礼谢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午则分卫檀越家。久候屏著间。未有所得。闻一姥谇语其内曰。太无厌生。运意以为未有所施。而谓之无厌。其必有说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问曰。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当今第一善知识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于慧忠国师处有省。以师巍巍堂堂之相。宁自弃哉。自是见百丈。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运云。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遽起入方丈。运有省。随后入云。希运特来。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什么处去来。运云。山下拾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运便作虎声。丈拈斧子作斮势。运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虫。老汉今日亲遭一口。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普请择菜。泉问。什么处去来。运云。择菜去来。泉云。将什么择。运举起刀子。泉云。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请长老和。运云。某甲自有师了。运辞泉。泉门送。提起运笠子云。长老身才没量大。笠子太小生。运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云王老师聻。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迎至州问道。且作传心法要一编。示运。运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运云。若便恁会去。犹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执弟子礼。邀致阐演。尝赠之诗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大中间。终于所住寺。诏谥断际。塔号广业。事具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黄檗山寺出家。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额间隆起号为肉珠。然倜傥不羁人莫轻测。而乃观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运偷窥之。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溪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运渡去。乃强激发之曰。师要渡自渡。言讫其僧褰衣蹑波若履平陆。曾无沾湿。已到他岸矣。回顾招手曰渡来。运戟手呵曰。咄自了汉。早知必斯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纵能伤我只取辱焉。少顷不见。运𢠵恍自失。及薄游京阙分卫及一家门。屏树之后闻一姥曰。太无厌乎。运曰。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姥召入施食讫。姥曰。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乃还洪井见海禅师。开了心趣声价弥高。徇命居黄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有诗赠焉。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敕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语录而行于世。
流珠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嫔御。性通慧,工琵琶。煜追念昭惠后,理其所作《邀醉舞》、《恨来迟》等旧曲,乐籍多忘之,独能追忆无失。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达珠,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住镇江府甘露寺。为青原下十四世,长芦祖照道和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珠,号遁庵,南平(今湖北公安西北)人。住荆南府公安寺。为南岳下十七世,东林道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龙泉人,字仲渊。以孝谨闻名。高宗建炎、绍兴间父母先后去世,墓侧皆生芝数本,时以为祥瑞。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上
归潜志:珠赫邃士元,先名玹,字温伯,金源纳琳明安也虽贵家刻苦为学如寒士善与士大夫游初受学于辛敬之习左氏春秋后与侯季书交筑室商水大野中恶衣粝食以吟咏为事诗益工时余在淮扬屡相从讲学迨北兵入河南被命提兵戍亳州已而亳乱见杀年未四十也少年诗云山连嵩少云烟晚地接崤函草树秋甚有唐人风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世祖时名妓。姓朱,人称朱四姐,演杂剧号为“当今独步”,后辈以朱娘娘称之。先在大都,后至南方。嫁道士洪舟谷,居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