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士尹池 朝代:春秋楚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奉命使宋归楚,适楚王欲发兵攻宋。言宋君贤相仁,贤者得民心,仁者能用人。若攻宋,不能胜,且为天下笑。楚王乃弃宋攻郑。
公子池 朝代:战国秦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公子汜。战国时秦国公子。秦惠文王子,秦昭王兄。秦昭王九年,齐、韩、魏攻秦时,说昭王割河东三城与三国讲和,昭王从之,遂使三国兵退。
杨定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时氐族首领,杨难敌曾孙。仕前秦苻坚为尚书、领军,尽力于坚。坚死,乃率众奔陇右,称藩于晋,自号仇池公,晋孝武帝即以其自号假之,后以为秦州刺史。孝武帝太元中遂拥有秦州之地,自号陇西王,后为西秦乞伏乾归所杀。谥武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时氐族首领。杨定从子。先为监国,守仇池。定死,自号秦州刺史、仇池公。分诸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据有汉中之地,仍称藩于晋。魏道武帝天兴初遣使入魏朝贡,魏封其为仇池王。然隔于后秦姚兴,不得岁通贡使。宋武帝永初中,封盛为武都王。卒,私谥惠文王。
杨文德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人,氐族首领杨保宗弟。说保宗叛,事泄,保宗被杀,氐羌立文德,屯于浊水,自号征西将军、仇池公。求援于南朝宋,被魏攻,走汉中。后自汉中入统汧陇,拥有阴平、武兴之地。后为南朝宋文帝荆州刺史刘义宣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2 【介绍】: 北周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萨保。宇文颢少子。从其叔宇文泰征战,有功。西魏时任大将军、司空。恭帝三年,继宇文泰执西魏朝政。次年,拥宇文觉(孝闵帝)登天王位,建北周,自任大冢宰,封晋国公,专权。旋废孝闵帝,立明帝宇文毓;又杀明帝而立武帝宇文邕。后为武帝所杀。谥荡。
全后周文·卷四
护字萨保,文帝兄子,永熙末为都督,以迎孝武功封水池县伯,大统初加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进爵为公,迁镇东将军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开府,进封中山公,迁大将军。六官建,拜司空,寻为柱国。周受禅,拜大司马,封晋国公,拜大冢宰,寻行弑立事。明帝即位,拜太师,复行弑立事。武帝即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天和七年伏诛,建德三年谥曰荡。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其乡里姓氏。学于涅槃摄论。尤究心戮力。游京师住曲池之静觉寺。地有泉石竹树之胜。时与同志。笑谭其间。由是德益蓄而名益起矣。仁寿奉诏送舍利于韩州修寂寺塔焉。周于唐贞观初。以疾卒。时年八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周。不知何许人。状相长伟言语高大。涅槃摄论是所留神。稠会胜集每预登践。身相孤拔多或顾问。由是振名者。复系于德矣。初住曲池之静觉寺。林竹丛萃莲沼槃游。纵达一方用为自得。京华时偶形相义举。如周者可有十人。同气相求数来欢聚。偃仰茂林赋咏风月。时即号之为曲池十智也。仁寿建塔。下敕送舍利于韩州修寂寺。初造石函。忽有一鸽飞入函内。自然驯狎经久乃去。寺有塼塔四枚。形状高伟。各有四塔镇以角隅。青瓷作之上图本事。舍利到夜各放光明。如焰上冲。四方众皆一时同见。数数放光。至于未入空中。如绛长三丈许。诸佛圣僧众相非一。皆列其中。周后复往大禅定寺。唐运初基。为僧景晖于仁寿坊置胜业寺。召周经始。敕知寺任。又改坊名。还符寺号。初晖同诸僧侣住在长安。晚又变改常度形同俗服。栖泊寺宇不舍戒业。言语隐伏时符谶记。高祖昔任岐州。登有前识。既承大宝。追忆往言图像立庙。爰彰徽号。自周积年处任。不事奢华。房宇趣充。僧事仅足贞观之始以疾而终。八十馀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事迹无考。有诗1卷,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今不存。《全唐诗》收景池《秋夜宿淮口》诗1首,出宋周弼《三体唐诗》卷六。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始名守慎。天后时。官至监察御史。以后任酷吏。罗织元良。以起大狱。遽弃官出家。务苦节。化导民俗。仪凤二年。望气者。以京兆西市有异光。诏发之。得石函。内盛佛舍利。馀万颗。明莹坚致。不可磨涅。诏即其地。建光宅寺。筑七宝台。舍利分使京师诸刹供养。当是时。成因请疏凿馀地。引永安渠。以为大池。号海池。上树佛屋经楼。以侈其观。士女之好营福事者。皆就之。纵飞潜生物。以祝国𨤲。方疏凿时。得铭土中。曰百年为市。后复为池。自隋初立都市。至是仅百年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经楼皆成所造。穿池之际获古石铭云。百年为市而后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时正一百年矣。仪凤二年望气者云。此坊有异气敕掘之得石函。函内贮佛舍利万馀粒。光色粲烂而坚刚。敕于此处造光宅寺。仍散舍利于京寺及诸州府。各四十九粒武后于此始置七宝台。遂改寺额。成公居之行其激劝。多以崇福为己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后泽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孙子兵法》。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牧亦从之。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甫为"老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驾部员外郎从郁子。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迁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转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郡斋读书志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直斋书录解题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风月堂诗话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瀛奎律髓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初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诗话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诗薮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签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瓯北诗话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北江诗话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北江诗话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石洲诗话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
三唐诗品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唯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袁州宜春人,字退山,号碧池处士。懿宗咸通进士。僖宗时擢仓部员外郎。昭宗龙纪中为集贤殿图书使。博学,工诗文。有《碧池书》、《兴元圣功录》、《道林寺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退山,自号碧池处士,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懿宗咸通六年(865)登进士第。初佐幕府,授监察御史。与罗隐友善,隐有赠诗。后任当阳县令。黄巢克长安,僖宗奔成都,擢皓为仓部员外郎。中和元年(881),又任虞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一六作礼部员外郎)。昭宗龙纪元年(889)任集贤殿图书使。事迹散见《旧唐书·礼仪志五》、《唐会要》卷一六、《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七。皓博学多识,能诗善文,著有《兴元圣功录》3卷、《碧池书》30卷、《道林寺诗》2卷,均佚。《全唐诗》存诗4首。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皓。宜春人。咸通进士。僖宗幸蜀。擢仓部员外郎。龙纪中迁集贤殿图书使。自称碧池处士。
池州匠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善画,师董源,所作画有清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41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和中。登进士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传言戍兵叛,蛮将入寇,邑民争相出逃。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纵民游观三夕,民心遂安。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累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因不知吴中习俗,决事不当,被劾降知虢州,徙晋州。
全宋诗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光父。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授永宁主簿。兼侍御史知杂事,更三司副使。知河中府,历同州、杭州、虢州、晋州。仁宗康定二年卒,年六十二(《东都事略》卷六○作卒年五十三)。事见《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六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父。第进士,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调郑州防禦判官、知光山县。监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改河南府司录参军,通判留守司,除群牧判官,出知耀州,擢利州路转运使、知凤翔府,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历知河中府、同州、杭州、虢州、晋州。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长沙人,字谨思,号玉池先生。神宗熙宁三年进士。为大理丞,以献诗赋擢正字,迁考功郎。以坐元祐党废,出守彭门,改汝海,以宫祠罢归。有《玉池集》。
全宋诗
邓忠臣,字慎思,一字谨思,长沙(今属湖南)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元丰四年(一○八一)为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五年,为秘书省正字(《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权通判瀛州。六年为秘书省注《晋书》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六四)。绍圣间入元祐党籍,出知汝州,以宫祠罢归。居玉池峰,号玉池先生。徽宗崇宁、大观间卒(《沅湘诗》卷二○)。有《玉池集》十二卷,已佚。事见《宋诗拾遗》卷九、清范能浚辑补《范忠宣集补编·覆忠宣公谥议》按语。 邓忠臣诗,《同文馆唱和诗》十卷中收有与余干、张耒、晁补之等人唱和诗,今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收录,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一卷。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邓忠臣,字慎思,自号玉池先生,长沙(今湖南长沙)人。熙宁三年进士。累官知衡阳县、大理丞。元丰四年为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以献郊祀庆成诗赋擢秘书省正字。元祐三年通判瀛州,迁考功郎,充注《晋史》官。崇宁初,权发遣汝州。坐撰范纯仁谥议过实,罢为管干南京鸿庆宫,后入元祐党籍。著有《玉池集》十二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四○○、四○八、四六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能改斋漫录》卷一四,《范忠宣公集补编》,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有传。
周池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大观四年(1110)任太府寺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