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际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印度之三季即春夏冬,以配热际时,雨际时,寒际时,是曰三际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三际时者,西域一岁分为三际,即热时、雨时、寒时也。
〔一、热际时〕,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也。
〔二、雨际时〕,谓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也。
〔三、寒际时〕,谓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也。
天竺三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i^s!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s!aka%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罗伐拿月(S/ra%van!a)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罗月(Ma%rgas/i^rs!a)报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颇勒窭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天食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食时)
【三藏法数】
天食时者,谓清旦时,即诸天所食之时也。
五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时教也。
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区别为五时者。天台涅槃等所立,有种种之不同。
天台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涅槃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刘虬所立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馀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三乘差别之教门。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三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五、佛临灭度时,一日一夜中说涅槃经,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后究竟之说也。净影痛破之。见大乘义章一。
法宝所立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五时八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立。以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参见:五时教及八教)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浊增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食时五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境虽有五,总束为三: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不时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阿罗汉之根性愚钝,而待好时好缘解脱烦恼者,谓之时解脱;根性锐利,不必待好时好缘,随意入定解脱烦恼者,谓之不时解脱。六种罗汉中前五者为时解脱,后一者为不时解脱。俱舍颂疏二十五曰:「后不动种性名不时解脱,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入心心解脱故。」
【三藏法数】
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方等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判五时之第三。自成道已后十二年,于八年之间,说维摩经金光明经等之诸方等时期也。此诸经名为方等者,由于方等三义中事方等之义。(参见:方等及五时各)
【佛学常见辞汇】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三藏法数】
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时者,谓次说方等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也。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维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耻小慕大。故说维摩、楞伽等经,是名方等时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六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西域记二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又】西天之法分一岁为六时。西域记二曰:「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佛学常见辞汇】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