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0,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怆恨
凄惨
愁痛
憯怛
悲恻
恻楚
酸痛
闵伤
悲恫
怆怛
哽恸
悲疚
惨恸
憯恻
酸屑
《漢語大詞典》:怆恨(愴恨)
悲痛。旧题 汉 苏武 《别李陵》诗:“愴恨切中怀,不觉泪沾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愴恨?”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羽卫参差,拥翠华而不发;天颜愴恨,觉红袖以难留。” 李广田 《山之子》:“我爱设想……图画好看,而画中人却另有一番怆恨。”
分類:悲痛
《國語辭典》:凄惨(淒慘)  拼音:qī cǎn
凄凉悲惨。《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索镜自照,只见须发俱白,两目皆肿。心下凄惨。」
《漢語大詞典》:愁痛
悲痛。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呜呼!大师之葬,门人慕号,长老愁痛。”
分類:愁痛悲痛
《漢語大詞典》:憯怛
忧伤;悲痛;伤痛。礼记·表记:“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汉书·武帝纪》:“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 清 钱谦益 《傅文恪公神道碑》:“反復憯怛,如家人父子。”
《漢語大詞典》:悲恻(悲惻)
悲痛。梁书·孔休源传:“奄然永逝,倍用悲惻。”新唐书·柳宗元传:“其堙厄感鬱,一寓诸文,倣《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惻。”《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三復示言,令人悲惻。” 骆宾基 《乡亲--康天刚》五:“倒不是惭愧,而是因为悲恻,不忍望这双不久就要离开他们的眼睛。”
分類:悲恻悲痛
《漢語大詞典》:恻楚(惻楚)
悲痛。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慼见容色,泪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惻楚。” 宋 曾巩 《祭王逵龙图文》:“闻公之逝,惻楚歔欷,戴德莫酬,寓荐以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宗 曳坐,执手款曲,歷诉艰难,不觉惻楚。”
分類:悲痛
《高级汉语词典》:酸痛
痛时且觉酸软;又酸又痛
分类:酸痛
《漢語大詞典》:闵伤(閔傷)
(1).哀怜伤悼。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2).悲痛。 清 方苞 《七思·仲姊》:“姊堕地兮前母亡,母鞠育兮怀閔伤。”
《漢語大詞典》:悲恫
悲痛。 宋 王安石 《慰太皇太后表》:“永怀爱孝之隆,尤积悲恫之感。”
分類:悲痛
《漢語大詞典》:怆怛(愴怛)
悲痛。《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虽怀愴怛不忍之心,公义夺私, 伯禽 服戎,若苟违戾,非徒小故。”
分類:悲痛
《漢語大詞典》:哽恸(哽慟)
犹悲痛。陈书·徐陵传:“干祈以屡,哽慟增深。”
分類:悲痛
《漢語大詞典》:悲疚
犹悲痛。《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而 温 自招罪谴,孤负荣遇,念其如此,诚可悲疚。”
分類:悲痛
《漢語大詞典》:惨恸(慘慟)
悲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方閲视间,叟自外来,颜色惨慟。” 清 方苞 《李伯子哀辞》:“闻吾友 刘古塘 长子将冠而殤,南中子弟无与比并者。惨慟未平,而 习仁 之讣继至。”
分類:悲痛
《國語辭典》:憯恻(憯惻)  拼音:cǎn cè
悲伤哀痛。《楚辞。宋玉。九辩》:「中憯恻之悽怆兮,长太息而增欷。」《文选。王粲。登楼赋》:「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分類:悲痛
《漢語大詞典》:酸屑
悲痛;痛苦。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悽痛之声,入金石,出絃匏,闻之者悄慼酸屑,泣不自禁。”《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信心布施,直须欢喜,若人些些酸屑,则知果报不遂。”参见“ 酸削 ”。
分類:悲痛痛苦
《漢語大詞典》:酸削
酸痛之极。周礼·天官·疾医“春时有痟首疾” 汉 郑玄 注:“痟,酸削也。首疾,头痛也。” 贾公彦 疏:“人患头痛,则有酸嘶而痛。酸削,则酸嘶之云。”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复雨寄永叔》:“浑身酸削懒能出,莫怪与公还往稀。”参见“ 酸嘶 ”。
分類: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