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触恼(觸惱)
惹怒,触犯使之恼怒。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赵昂 ﹞故意将言语触恼 皮氏 , 皮氏 怨恨不絶於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只这一出,被他惊坏,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 李参军 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慢説媳妇受些冤枉谈论,便触恼了姐姐,随姐姐怎样,媳妇也甘心情愿。”
分類:触犯恼怒
《漢語大詞典》:恼损(惱損)
犹恼杀,恼坏。 宋 周邦彦 《芳草渡·别恨》词:“似痴似醉,暗恼损、凭栏情绪。”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桃李漫山过眼空,也宜恼损 杜陵翁 。”
《國語辭典》:恼犯(惱犯)  拼音:nǎo fàn
冒犯、激怒。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这厮将咱恼犯,我这里将皮裘紧拴,大踏步望前舍死的赶。」
分類:触怒
《韵府拾遗 泰韵》:恼带(恼带)
李商隐咏风诗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
《漢語大詞典》:嗔恼(嗔惱)
恼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越加嗔恼,道是大姓刁悍抗拒。” 叶圣陶 《悲哀的重载》:“她略微嗔恼,但与其说是嗔恼,不如说是作态。” 沈从文 《边城》八:“ 翠翠 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
分類:恼怒
《漢語大詞典》:烦恼海(煩惱海)
佛教语。谓烦恼既深且广,扰乱身心,犹如大海无边,兴风作浪。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钻智慧火,乾烦恼海。理不吾吾,而一贯生生。”
《國語辭典》:气恼(氣惱)  拼音:qì nǎo
气忿、恼怒。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八出:「当时我老汉动了一番气恼。」《红楼梦》第六一回:「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著的。」
《漢語大詞典》:痛恼(痛惱)
痛苦烦恼。 南朝 梁简文帝 《金薄像疏》:“拔六根之痛恼,去五烧之焚灼。”南史·姚察传:“初, 察 欲读一藏经,并已究竟,将终,曾无痛恼,但西向正坐念,云‘一切空寂’。”法苑珠林卷八七:“忧老百病生,坐起愁痛恼。”
分類:痛苦烦恼
《漢語大詞典》:着恼(着惱)
生气;发怒。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你失误了官身,老爷在堂上好生着恼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老道着恼,喝叫猴形人四五个来揪採将来,按在坐上。”红楼梦第七四回:“ 晴雯 一听如此説,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他,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 茹志鹃 《百合花》:“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
分類:生气发怒
《漢語大詞典》:障恼(障惱)
亦作“ 障脑 ”。 佛教语。烦恼。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听从舍利入殿礼拜启》:“臣比身心,得无障恼。” 南朝 陈 徐陵 《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愿一日 康胜山 中春夏,无餘障脑耳。”
《漢語大詞典》:烦恼魔(煩惱魔)
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隋 智顗 《童蒙止观》卷上:“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三,死魔;四,鬼神魔。” 舒化龙 《汉语发展史略》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佛家有所谓四魔之说:一是烦恼魔,二是阴魔,三是死魔,四是自在天魔。”
《漢語大詞典》:烦恼贼(煩惱賊)
佛教语。谓烦恼伤人之性,有如盗贼。《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法苑珠林卷五六:“我心得解脱,无明大黑闇;断除诸有葢,以杀烦恼贼。” 金 元好问 《龙门川大清安禅寺碑》:“有为烦恼贼所嬈者,我愿为法城堑。”
《國語辭典》:薅恼(薅惱)  拼音:hāo nǎo
1.打搅、麻烦。《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归到厅前,寻思:『这厮们大弄,必要来薅恼村坊。』」也作「蒿恼」、「蓐恼」。
2.烦恼、不悦。《聊斋志异。卷四。念秧》:「生平不习跋涉,扑面尘沙,使人薅恼。」
《骈字类编》:百恼(百恼)
宋 薛季宣 送郑景望赴国子丞诗二首 其二 百恼愁成斛,群疑鬼载车。
《国语辞典》:不烦恼(不烦恼)  拼音:bù fán nǎo
不愁、不担心。如:「我对这结果一点也不烦恼,因为我知道迟早是如此的。」《水浒传》第一五回:「我们弟兄自去整理,不烦恼没对付处。」
分类:不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