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皓韵》:暗恼(暗恼)
周邦彦词馀情暗恼都缘是那时年少
《漢語大詞典》:悲恼(悲惱)
悲哀烦恼。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章炳麟 《菌说》僧伽吒经:“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啖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
分類:悲哀烦恼
《漢語大詞典》:愁恼(愁惱)
忧愁烦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文靖》:“曲终顿起閒愁恼,怪白屋青灯,故淹年少。”
《骈字类编》:风恼(风恼)
唐 雍陶 春咏 风恼花枝不耐频,等闲飞落易愁人。
《漢語大詞典》:烦恼障(煩惱障)
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相对。 隋 智顗 六妙法门:“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 宋 方岳 《田头》诗:“勘破世间烦恼障,醉而已矣不吟诗。”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以为我身而外必有一物以牵逼我者,于是崇拜以祈获福,此其宗教则烦恼障实驱使之。”
《國語辭典》:可恼(可惱)  拼音:kě nǎo
使人恼恨。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出:「把胡须都采落了,如何见人?可恼之极!」
分類:恼恨
《韵府拾遗 屑韵》:恼热(恼热)
净住子彼前人未必损行而此嫉者妄增恼热
《漢語大詞典》:恼心(惱心)
谓心里烦恼。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陈太尉 回衙,见夫人面带忧容,问道:‘夫人,今日何故不乐?’夫人回道:‘我有一件事恼心。’”
分類:心里烦恼
《國語辭典》:恼恨(惱恨)  拼音:nǎo hèn
恼怒怨恨。《水浒传》第二一回:「匿是今夜兜得他住,那人恼恨都忘了。且又和他缠几时,却再商量。」
《漢語大詞典》:恼意(惱意)
恼怒的神色。红楼梦第四六回:“ 平儿 见 鸳鸯 满脸恼意,自悔失言。”
分類:恼怒神色
《漢語大詞典》:恼害(惱害)
犹恼恨。百喻经·共相怨害喻:“为瞋恚故,欲求毘陀罗呪,用恼於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法苑珠林卷八七:“何故瞋恼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缘此瞋恼恼害於人,人亦恼害。”
分類:恼恨
《骈字类编》:九恼(九恼)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六不敬七慢八邪道常行九恼十恶因佛说皆障碍
《漢語大詞典》:懊恼歌(懊惱歌)
见“ 懊憹歌 ”。
《漢語大詞典》:懊憹歌
亦作“ 懊恼歌 ”。亦作“ 懊儂歌 ”。 乐府 吴 声歌曲名,产生于 东晋 和 南朝 吴 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晋书·五行志中:“ 安帝 隆安 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擷。’寻而 桓玄 簒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都,诛之。”宋书·五行志二作“懊恼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懊儂歌》者, 晋 石崇 、 緑珠 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 宋少帝 更製新歌三十六曲。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曲》, 梁 天监 十一年, 武帝 敕 法云 改为《相思曲》。”
《国语辞典》:著恼(著恼)  拼音:zhuó nǎo
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老道著恼,喝叫猴形人四五个来揪采将来,按住在坐上。」《文明小史》第五一回:「翻译自己虽然明白,却不敢和饶鸿生说,怕他著恼。」
分类:生气
《國語辭典》:激恼(激惱)  拼音:jī nǎo
1.刺激恼怒他人。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也不知是谁人激恼那天公,著俺庄家每受的来苦。」《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又怕一下子把你激恼了,打断了话头儿,所以才商量著不等你番,我就先番,好压下你的气去。」
2.因受刺激而发怒。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可知道你亲爷气成病,连著我也激恼的这心头怒转增。」
3.劳烦。《水浒传》第一五回:「倒来相扰,多激恼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