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垢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垢,二见垢,三疑垢,四慢垢,五憍垢,六随眠垢,七悭垢。随眠者,烦恼之异名也。烦恼随逐于人,使人之心性昏昧,犹如睡眠,故云随眠。此七法能垢染心道故名为总垢。见瑜伽论十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垢,欲使他人知自己之功德也。二、见垢,于自己之功德生执著分别之见也。三、疑垢,于自己之功德生疑惑也。四、慢垢,于自己之功德与他校量而生轻他之心也。五、憍垢,于己之功德生贡高欣喜之心也。六、随眠垢,自己之功德盖覆于他之诸烦恼也(随眠者烦恼之异名)。七、悭垢,于自己之功德生悭惜之心也。见瑜伽论七十四,三藏法数三十。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欲垢〕,欲,即希求之义。垢者,尘也,污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若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
〔二、见垢〕,见者,执著分别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无执著分别之见;若生执著,是名见垢。
〔三、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若或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耶?如是疑者,是名疑垢。
〔四、慢垢〕,慢者,恃己凌他也。谓人不以己之所有功德,与他校量,而生轻慢;若生轻他之心,是名慢垢。
〔五、憍垢〕,憍者,矜誇自高也。谓人不以己之所有功德,而生忻喜;若生忻喜贡高之心,是名憍垢。
〔六、随眠垢〕,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谓人于诸所有功德,常加护念,不为随眠烦恼之所盖覆;若烦恼习气未断,是名随眠垢。(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烦恼习气者,谓烦恼馀习之气分也。)
〔七、悭垢〕,谓人于诸所有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无吝惜心;若生悭惜之念,是名悭垢。
十住除垢断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略名。
三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异名。贪瞋痴也。无量寿经下曰:「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净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断三毒名除三垢。」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的别名,即贪、瞋、痴。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六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垢秽真心者有六法。(参见:六垢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恼,害,恨,谄,诳,憍之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三藏法数二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恼、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
六垢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污秽真心之六法也。即诳、谄、憍、恼、恨、害之六惑。显宗论二十一曰:「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害恨从瞋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并显宗论)
垢,秽也。谓此六法,皆能秽污真心,故名为垢。
〔一、诳〕,诳,虚妄也。谓以不实之言,欺己欺人也。
〔二、谄〕,谄,佞也。谓以巧言取悦于人,使其亲厚于己也。
〔三、憍〕,憍,慢也。谓重己轻人,而无谦让之德也。
〔四、恼〕,恼,侵挠也。谓其无利乐之行,常怀侵挠之心,使人不安其所也。
〔五、恨〕,恨,怨恨也。谓有一言忤意,即起瞋忿之心,常怀怨恨也。
〔六、害〕,害,伤害也。谓无慈悯之心,而行惨毒之行,伤害于物也。
六垢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污秽真心之六法也。即诳、谄、憍、恼、恨、害之六惑。显宗论二十一曰:「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害恨从瞋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并显宗论)
垢,秽也。谓此六法,皆能秽污真心,故名为垢。
〔一、诳〕,诳,虚妄也。谓以不实之言,欺己欺人也。
〔二、谄〕,谄,佞也。谓以巧言取悦于人,使其亲厚于己也。
〔三、憍〕,憍,慢也。谓重己轻人,而无谦让之德也。
〔四、恼〕,恼,侵挠也。谓其无利乐之行,常怀侵挠之心,使人不安其所也。
〔五、恨〕,恨,怨恨也。谓有一言忤意,即起瞋忿之心,常怀怨恨也。
〔六、害〕,害,伤害也。谓无慈悯之心,而行惨毒之行,伤害于物也。
水垢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垢离)
心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为心之垢秽,故曰心垢。无量寿经下曰:「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憬兴疏曰:「心垢者,烦恼之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的别名。
幻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身心,无实体,故曰幻,有漏不净故曰垢。圆觉经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有情的身心,无实体叫做幻,有烦恼叫做垢。
戒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女人者为戒垢法之原因,故于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智度论三曰:「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女人为戒垢。」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两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于烦恼之垢染,曰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也。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于垢染,曰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也。摄论谓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佛性论以在缠真如为有垢如,出缠真如为无垢如,染净两分之真如也。观经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真谛译之摄论五曰:「论曰: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释曰:谓有垢真如。二清净成就,释曰:谓无垢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净的理体为烦恼所垢染,亦即在缠真如;无垢真如即佛果所显的清净理体,不为垢染所覆,亦即出缠真如。
两垢如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垢如与无垢如也。真如之异名。(参见:两垢)。
无垢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述记三末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阿末罗Amala。译曰无垢识。旧译家以为第九识之称,新译家以为第八识净分之称,是不别立第九识故也。唯识论三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同述记三末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之为第九识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赖耶识在佛位上,变成清净无垢,为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名无垢识,又名庵摩罗识。
南方无垢世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龙女成佛之净土名也。法华经提婆品曰:「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