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褊忿
谓心胸狭窄,容易发怒。旧唐书·文苑传下·萧颖士:“终以诞傲褊忿,困躓而卒。”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明皇 逐 张曲江 而用 仙客 ,一时褊忿犹可恕。”
《國語辭典》:猝嗟  拼音:cù jiē
生气时所发出的声音。《汉书。卷三四。韩信传》:「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
分類:发怒呼喝
《國語辭典》:气恼(氣惱)  拼音:qì nǎo
气忿、恼怒。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八出:「当时我老汉动了一番气恼。」《红楼梦》第六一回:「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著的。」
《漢語大詞典》:嗔鱼(嗔魚)
河豚鱼的别名。因触之鼓腹如发怒状,故名。 明 胡安世 异鱼图赞补卷中:“河豚无颊无鳞,触之则怒气满腹。”
《漢語大詞典》:撑目
亦作“撑目”。 睁大眼睛。形容发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三郎撑目曰:‘汝呜呜促我来,甫能消此胸中恶,又护男儿、怨弟兄,我不贯与婢子供指使!’”
分類:眼睛发怒
《漢語大詞典》:嗔嗔
众盛貌。说文·口部:“嗔,盛气也。曰:振旅嗔嗔。”今本诗·小雅·采芑“嗔嗔”作“闐闐”。
发怒貌。《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公主等候不见嫂嫂出来,其时,公主自向宫前,见其嫂嫂怒气嗔嗔,二人对与争吵。”
《國語辭典》:阗阗(闐闐)  拼音:tián tián
本形容车马队伍声势浩大。《诗经。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文选。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亦可比喻为盛大的样子。唐。薛逢〈上白相公启〉:「飞龙在天,云雨阗阗。」
《漢語大詞典》:气吼(氣吼)
发怒吼叫。 清 洪升 《长生殿·进果》:“请罢休,免气吼,不如把这匹瘦马同骑一路走。”
《漢語大詞典》:赪怒(赬怒)
因发怒而脸红。 明 袁宏道 《送惟长先生归窆途中偶成》诗:“一斗憨憨睡宝池,大士心许佯赬怒。”
分類:发怒脸红
《漢語大詞典》:厓眦(厓眥)
睚眥。厓,通“ 睚 ”。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汉书·孔光传:“所欲搏击,輒为草,以太后指风 光 令上之,厓眥莫不诛伤。”
《國語辭典》:跳脚(跳腳)  拼音:tiào jiǎo
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如:「这事要等待机会,你现在急得跳脚又有什么用?」
《漢語大詞典》:眦溢(眥溢)
眼珠像要突出眼眶。形容瞪大眼睛发怒的样子。《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浮游先生 色勃眥溢,曰:‘是何言与?’” 张铣 注:“眥溢,怒目精出於目眶也。”
《国语辞典》:台意怒(台意怒)  拼音:tái yì nù
心中发怒。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见我退后来,早台意怒。学士见我向前去,早恶心烦。」
分类:心中发怒
《漢語大詞典》:悖然
(1).因发怒或惊慌而变色之貌。战国策·秦策四:“ 秦王 悖然而怒。”《淮南子·道应训》:“ 桓公 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新唐书·杨慎矜传:“异时奏事,数称引 慎矜 。帝悖然曰:‘尔亲邪?毋相往来。’”
(2).猝然。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士者悖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也,不宜远至此。’”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篤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紜……諮之于 原 , 原 悖然对曰:‘父也。’”
《國語辭典》:挂气(掛氣)  拼音:guà qì
生气。如:「你大人大量,毋须为此小事挂气。」
《漢語大詞典》:怪恚
责备,发怒。 明 刘基 《二鬼》诗:“不意天帝错怪恚,谓此是我所当为。”
分類:责备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