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文殊五使者,五种金刚使。即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列位于主尊文殊菩萨左方之五童子也:一、髻设尼Kes%inl,又作计设尼,继室尼。二、邬波髻设尼Upakes%ini,又作乌波髻施你,乌波髻施尼,优婆计设尼。三、质多罗Citra,又作质怛罗。四、地慧,梵名嚩苏摩底Vasumati,又译财慧。五、请召,梵名阿羯沙尼Akars!an!i,又译钩召,招召。大日经第一曰:「左边画五种与愿金刚使。」大日经疏第五曰:「次作文殊五使者。」(参见:文殊)附录。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本惑十使中贪瞋痴慢疑之五使。贪瞋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著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无明使〕,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疑使〕,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五种与愿金刚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使者)
五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文殊五使者,五种金刚使。即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列位于主尊文殊菩萨左方之五童子也:一、髻设尼Kes%inl,又作计设尼,继室尼。二、邬波髻设尼Upakes%ini,又作乌波髻施你,乌波髻施尼,优婆计设尼。三、质多罗Citra,又作质怛罗。四、地慧,梵名嚩苏摩底Vasumati,又译财慧。五、请召,梵名阿羯沙尼Akars!an!i,又译钩召,招召。大日经第一曰:「左边画五种与愿金刚使。」大日经疏第五曰:「次作文殊五使者。」(参见:文殊)附录。
不动使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不动尊之童子形,谓之不动使者,给使于行人之意也。(参见:不动明王)
不动使者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祈念不动使者之法。即说于不动使者秘密经者也。【又】仪轨之名。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之略名。
不动使者秘密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之略名。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本经述使者即毗卢遮那之化身,而能满种种之愿。
文殊五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云与愿金刚使。大日经一曰:「左边画五种与愿金刚使。」疏五曰:「文殊五使者:一名髻设尼,二名优波髻设尼,三名质多罗,四名地慧,五名请召。于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盖各持文殊一智也。髻设尼是发端严义,邬波其亚者,文殊以五髻徵表五智,故此使者亦以美发为名,质多罗是杂色义。」是五髻文殊之使者也。
四十二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要目曰:「怛利三昧耶经,同毗卢遮那集会。(中略)此经中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像使者,若修真言行菩萨坚持菩提心,我等承事供养拥护。」
四十八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诸鬼王之身。见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愿仪轨。
正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习气之称。正现起之烦恼正体曰正使。其烦恼之馀习曰习气。阿罗汉虽断正使,而习气不能亡也。观经玄义分偈曰:「正使尽未尽,习气亡未亡。」四教仪曰:「但断正使不能侵习。」
功德使
【佛学大辞典】
(职位)唐朝置管领天下僧尼之官,谓为功德使。僧史略中曰:「会要云:大历十四年,敕内外功德使并宜停置。若然者,代宗朝早置功德使。」
百二十八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百二十根本烦恼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俱舍之见思二惑总数也。
自在天使者
【佛学大辞典】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二百五尊之一。二人,作饮血之形。见胎藏界钞六。
地藏六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此念诵仪轨虽云为不空译,然与延命地藏经,莲华三昧经等,皆为疑似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