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4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栽花潘令(又作:河阳令 ...)
之流沙
脊令
江令
江令恨别
江令锦袍
彭泽令(又作:陶令)
兰陵令
乐令天
令君绝倒
令尹无喜
令鸩为媒
柴桑令
刘章令秋霜
漉巾陶令
典故
栽花潘令
 
栽花潘岳
 
桃李一城春色
 
桃李河阳
   
河阳令
 
河阳满县花
 
满城花
 
满县花
 
潘令在河阳
 
潘令河阳
 
潘令县中花
 
潘令花
  
潘岳县
 
潘县花
  
种桃李
 
种花满县
 
花封贤令尹
 
花情似河阳
 
花成县
 
花明潘子县
 
花映河阳
 
花满县
  
要花满县

相关人物
潘岳


《白氏六帖》卷二十一
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八〈庾信·春赋〉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九〈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悽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简释

河阳一县花: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唐李商隐《县中恼饮席》:“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例句

花县到时铜墨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刘三复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

花县到时铜墨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到县馀花在,过门五柳闲。 刘长卿 送张栩扶侍之睦州

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 刘长卿 陪王明府泛舟

潘郎爱说是诗家,枉占河阳一县花。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 孙逖 丹阳行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岑参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崔国辅 白纻词二首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李白 赠崔秋浦三首

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 李白 赠从孙义兴宰铭

平阳花坞,河阳花县。 李贺 春昼

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 李贺 贾公闾贵婿曲

南川粳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 李颀 寄綦毋三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杜甫 花底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杜甫 萧八明府堤外觅桃栽

令尹关中仙史会,河阳县里玉人闲。 武元衡 酬陆三与邹十八侍御

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 王维 送严秀才还蜀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卢僎 十月梅花书赠

颍阳春色似河阳,一望繁花一县香。 卢纶 中书舍人李座上送颍

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

苹鹿未能移海曲,县花寻已落河阳。 罗隐 箧中得故王郎中书

栾公社在怜乡树,潘令花繁贺版舆。 罗隐 送丁明府赴紫溪任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郎士元 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

河阳传丽藻,清韵入歌谣。 钱起 和蜀县段明府秋城望归期

不独丰祥先有应,更宜花县对潘郎。 雍陶 永乐殷尧藩明府县池嘉莲咏

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 鲍溶 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

典故
之流沙
 
化胡

相关人物
老子
 
关令尹喜


旧题汉·刘向《列仙传》卷上《关令尹喜》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例句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李白 古风

北走非通赵,西之似化胡。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典故   
鹡鸰原上


《毛诗正义》卷九之二〈小雅·鹿鸣之什·常棣〉~32~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汉·毛亨传:「脊令,雍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耳。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东汉·郑玄笺:「雍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

例句

终无鹧鸪识,先有鹡鸰知。 吴融 赋雪十韵

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

平生急难意,遥仰鹡鸰飞。 孟浩然 送王五昆季省觐

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 孟浩然 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早闻牛渚咏,今见鹡鸰心。 孟浩然 送袁十岭南寻弟

台庭为凤穴,相府是鸰原。 孙逖 故陈州刺史赠兵部尚书韦公挽词

神藻飞为鹡鸰赋,仙声飏出凤皇台。 张说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

梦远愁蝴蝶,情深愧鹡鸰。 戴叔伦 舟中见雨

方知急难响,长在鹡鸰篇。 李峤

吟尔鹡鸰篇,中宵慰相忆。 李群玉 小弟艎南游近书来

赋妙排鹦鹉,诗能继鹡鸰。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覆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之二

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 杜甫 得弟消息二首之二

陇俗轻鹦鹉,原情类鹡鸰。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 杜甫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之一

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一

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杜甫 赠韦左丞丈

别序闻鸿燕,离章动鹡鸰。 薛稷 钱许州宋司马赴任

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鹡鸰两个严。 韦应物 寄二严

欲陪鹰隼集,犹恋鹡鸰单。 韦应物 李五席送李主簿归西台

囧囧抱瑚琏,飞飞联鹡鸰。 韩愈 答张彻

典故
相关人物
江总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也。」后主即立,授尚书令「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玩,于今不绝。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馀人,当时谓之狎客。」

例句

已随江令誇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李商隐 对雪二首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李商隐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 欧阳询 道失

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 罗隐 台城

典故
江令恨别

相关人物
江总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列传〉~346~
后主即位,除祠部尚书,又领左骁骑将军,参掌选事。转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寻迁尚书仆射,参掌如故。至德四年,加宣惠将军,量置佐史。寻授尚书令,给鼓吹一部,加扶,馀并如故。……祯明二年,进号中权将军。京城陷,入隋,为上开府。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时年七十六。
典故
江令锦袍

相关人物
江总


《艺文类聚》卷六十七
南朝陈·江总《山水纳袍赋·序》:「皇储监国馀辰,劳谦终宴,有令以纳袍降赐,何以奉扬恩德,因题此赋。」(据《艺文类聚》卷六十七引)

典故  
彭泽令
 
彭泽宰
    
陶元亮
   
陶彭泽
  
陶潜
 
陶靖节
  
相关人物
陶潜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
宋征士陶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昭明文选》卷五十七〈诔下哀上·诔下·陶徵士诔〉
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徵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徵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例句

悬冠谢陶令,褫佩怀疏傅。 元晦 越亭二十韵

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元结 窊尊诗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刘商 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题晃师壁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刘商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诗情逸似陶彭泽,斋日多如周太常。 刘禹锡 答乐天戏赠

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 刘禹锡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歌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 孟浩然 秋登张明府海亭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孟浩然 赠王九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孟郊 隐士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崔峒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崔峒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张乔 七松亭

更欲栖踪近彭泽,香炉峰下结茅庐。 张蠙 赠江都郑明府

邑宰陶元亮,山家郑子真。 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

不学陶公醉,无因奈别何。 戴叔伦 永康孙明府颋秩满将归枉路访别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李嘉祐 自常州远江阳途中作

潘郎今发白,陶令本家贫。 李嘉祐 送崔侍御入朝

何当陶渊明,远师劝倾杯。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

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李白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李白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 李白 江上答崔宣城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李白 赠崔秋浦三首之一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 李白 赠闾丘宿松

安石还须起,泉明不得归。 李端 冬夜集张尹后阁

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 李端 和张尹忆东篱菊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李端 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

白社陶元亮,青云阮仲容。 李端 奉和秘书元丞杪秋忆终南旧居

阮籍供琴韵,陶潜馀秫田。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 李端 晚游东田寄司空曙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李端 赠岐山姜明府

板桥寻谢客,古邑事陶公。 李端 送夏中丞赴宁国任

惠远纵相寻,陶潜祗独酌。 李端 长安书事寄薛戴

借问陶渊明,何物号忘忧。 李群玉 雨夜呈长官

阮公惟饮酒,陶令肯羞贫。 李颀 送乔琳

使印星车适旧游,陶潜今日在瀛洲。 李频 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杜甫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杜甫 石柜阁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杜甫 遣兴五首之三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武元武 秋怀奉寄朱补阙

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牟融 题朱庆余闲居四首

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王绩 赠学仙者

莱子多嘉庆,陶公得此生。 皇甫冉 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虽在风尘裹,陶潜身自闲。 皇甫冉 送朱逸人

素高陶靖节,今重楚先贤。 皎然 哭吴县房耸明府

陶潜见社无妨醉,殷浩谭经不废吟。 皮日休 奉和鲁望寒夜访寂上人次韵

遥闻彭泽宰,高弄武城弦。 卢照邻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

心许陶家醉,诗逢谢客呈。 卢纶 春日过李侍御

二职亚陶公,归程与梦同。 卢纶 送元赞府重任龙门县

谢守通诗宴,陶公许醉过。 卢纶 送宁国夏侯丞

素舸载陶公,南随万里风。 卢纶 送陈明府赴萍县

荷衣半破带莓苔,笑向陶潜酒瓮开。 秦系 山中赠诸暨丹丘明府

陶家岂是无诗酒,公退堪惊日已曛。 章碣 夏日湖上即事寄晋陵萧明府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罗隐 登高咏菊尽

恭侯有遗躅,何事学泉明。 耿湋 奉和元丞秋忆终南旧居

且共衔杯酒,陶潜不得归。 耿湋 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

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绕厅。 薛能 折杨柳十首之九

陶公缘绿醑,谢傅为苍生。 裴夷直 奉和大梁相公重九日定中宴会之什

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 许浑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唯闻陶靖节,多在醉乡游。 许浑 送林处士自闽中道越由霅抵两川

饱食鲙鱼榜归楫,待君琴酒醉陶公。 许浑 酬郭少府先奉使巡涝见寄兼呈裴明府

却笑陶元亮,何须忆醉眠。 贾岛 送南康姚明府

何须觅陶令,乘醉自横琴。 赵嘏 经无锡县醉后吟

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 赵嘏 赠桐乡丞

五柳逢秋影渐微,陶潜恋酒不知归。 赵嘏 赠王明府

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 赵嘏 题昭应王明府溪亭

陶潜虽理邑,崔烈徒台衡。 邵谒 送徐群宰望江

朝来相忆访蓬荜,只谓渊明犹卧疾。 钱起 哭曹钧

宁辞园令秩,不改渊明调。 钱起 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之一

渊明遗爱处,山芥绿芳初。 钱起 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

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厌马卿贫。 钱起 送褚大落第东归

陶令南行心自永,江天极目澄秋景。 钱起 送马明府赴江陵

渊明醉乘兴,闲门秪掩扉。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

宁学陶潜空嗜酒,颓龄舍此事东菑。 钱起 锄药咏

稍觉渊明归思远,东皋月出片云还。 钱起 题张蓝田讼堂

还闻拟结东林社,争奈渊明醉不来。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

靖节高风不可攀,此巾犹坠冻醪间。 陆龟蒙 漉酒巾

渊明不待公田熟,乘兴先秋解印归。我为馀粮春未去,到头谁是复谁非。 陆龟蒙 自遣诗三十首之十七

我醉卿可还,陶然似元亮。 陆龟蒙 记事

往往枕眠时,自疑陶靖节。 陆龟蒙 酒床

陶令多真意,相思一解颜。 灵一 酬陈明府舟中见赠

陶潜岂是铜符吏,田凤终为锦帐郎。 韦庄 九江逢卢员外

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韦庄 江边吟

狂歌好爱陶彭泽,佳句唯称谢法曹。平生乐事多如此,忍为浮名隔千里。 韩翃 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韩翃 送客归江州

莫起陶潜折腰叹,才高位下始称贤。 黄滔 赠郑明府

闲行闲坐藉莎烟,此贤堪思二古贤。陶靖节古彭泽畔,贺知章在镜池边。 齐己 塘上闲作

秾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齐己 折杨柳词四首之三

典故
兰陵令

相关人物
荀况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2348~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正义兰陵,县,属东海郡,今沂州承县有兰陵山。」
典故 
披云睹青天
   
乐令天
 
乐广披云
 
乐广云
 
乐云
 
睹青天
 
雾一披

相关人物
乐广
 
卫瓘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
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曰:「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曰:「卫瓘有名理,及与何晏、邓飏等数共谈讲,见广奇之曰:『每见此人,则莹然犹廓云雾而睹青天。』」

简释

乐广披云:喻人风神朗澈,或借用指云开天晴。唐张聿《圆灵水镜》:“乐广披云日,山涛卷雾年。”


例句

乐广披云日,山涛卷雾年。 张聿 圆灵水镜

披云自有镜,从此照仙台。 张谔 赠吏部孙员外济

方知乐彦辅,自有鉴人才。 李峤

披云霄汉近,暂觉出尘埃。 李敬伯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李白 赠溧阳宋少府陟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岂但江曾决,还思雾一披。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 王维 游悟真寺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白居易 寄唐生

兹夕披云望,还吟掷地篇。 羊士谔 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虞部孟员外三首

仙侣披云集,霞杯达曙倾。 钱起 宴郁林观张道士房

与我开龙峤,披云静药堂。 钱起 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

饮德心皆醉,披云兴转清 钱起 陪郭常侍令公东亭宴集

乐广云虽睹,夷吾风未春。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骆宾王 冬日宴

典故 
令君绝倒
 
玄言节叔宝
 
玄谈绝倒
 
谈绝岛

相关人物
卫玠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447~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孙)卫玠、(恒族弟)卫展〉~067~
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典故
令尹无喜

相关人物
尹子文

参考典故
三已


《论语·公冶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典故
令鸩为媒
 
鸩不好


《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32~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汉·王逸注:「言我使鸩鸟为媒,以求简狄,其性谗贼,不可信用,还诈告我言不好也。」
典故
刘遗民
 
柴桑令
 
相关人物
刘程之


《陶渊明集》卷二《和刘柴桑》
元·李公焕注:遗民尝作柴桑令。

例句

当似遗民去,柴桑政自閒。 耿湋 送崔明府赴青城

何时得与刘遗民,同入东林远公社。 韦蟾 岳麓道林寺

典故
刘章令秋霜

相关人物
刘章


《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列传〉~99~
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乃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意。」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太后左右大惊。业已许其军法,亡以罪也。因罢酒。自是后,诸吕惮章,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彊。
典故
巾漉酒
 
漉春酩
   
漉陶巾
 
葛巾漉酒
 
渊明漉酒
 
漉巾陶令
 
漉酒人

相关人物
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陶潜传》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例句

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 刘言史 葛巾歌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司空图 五十

将正陶令巾,又盖姜肱被。 吴融 祝风三十二韵

永秘黄庭诀,高悬漉酒巾。 姚合 哭砚山孙道士

头巾何所直,且漉瓮头糟。 姚合 秋日书事寄秘书窦少监

瓶开巾漉酒,地坼笋抽芽。 戎昱 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

且须共漉边城酒,何必陶家有白纶。 李频 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怀

谢氏寻山屐,陶公漉酒巾。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 杜甫 漫成二首之一

宾朋争漉酒,徒御侍巾车。 权德舆 送许著作分司东都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汪遵 彭泽

閒来欲著登山屐,醉里还披漉酒巾。 牟融 题孙君山亭

野觞浮郑酌,山酒漉陶巾。 王绩 尝春酒

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誇漉酒巾。 卢纶 无题

漉酒迎宾急,看花署字迟。 秦系 赠乌程杨苹明府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雍陶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空负漉酒巾,乞食形诸诗。 顾况 拟古三首之三

《國語辭典》:河阳(河陽)  拼音:hé yáng
1.阳,山之南、水之北。河阳泛指河水之北。《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二》:「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2.地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文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3.晋朝潘岳曾任河阳县令,故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唐。王维〈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江夏之童,貌夺河阳之美。」
《國語辭典》:河阳一县花(河陽一縣花)  拼音:hé yáng yī xiàn huā
晋朝潘岳曾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县城内遍植桃李花,传为美谈。宋。叶庭圭《海录碎事。卷一二。臣职部下。县令门》:「河阳一县花: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后借写花美。北周。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漢語大詞典》:潘安县(潘安縣)
古代 河阳县 的别称。 晋 潘岳 (字 安仁 )曾为 河阳 令,故称。 唐 杜甫 《花底》诗:“恐是 潘安县 ,堪留 卫玠 车。” 仇兆鳌 注:“ 晋 潘安仁 为 河阳 令,县皆树花。”参见“ 潘令 ”、“ 潘安 ”。
分類:潘岳安仁
《漢語大詞典》:潘花
据 晋 潘岳 《闲居赋》载, 潘岳 曾为 河阳令 ,于县中满种桃李,后因以“潘花”为典,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 陶 柳应慙弱, 潘 花只竞红。”亦作“ 潘岳花 ”。 清 孙枝蔚 《赠钱塘县丞季孚公》诗:“颇胜 长江 簿,即看 潘岳 花。”
《漢語大詞典》:花县(花縣)
晋 潘岳 为 河阳 令,满县遍种桃花,人称“河阳一县花”。见白孔六帖卷七七。后遂以“花县”为县治的美称。 唐 李贺 《春昼》诗:“ 平阳 花坞, 河阳 花县。”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入幕》:“连营刁斗月如霜……花县接壶浆,蹔得与故人欢畅。” 清 吴伟业 《赠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诗:“快马柳城常命酒,软舆花县暂闻琴。”参见“ 河阳一县花 ”。
《國語辭典》:河阳一县花(河陽一縣花)  拼音:hé yáng yī xiàn huā
晋朝潘岳曾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县城内遍植桃李花,传为美谈。宋。叶庭圭《海录碎事。卷一二。臣职部下。县令门》:「河阳一县花: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后借写花美。北周。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漢語大詞典》:脊令
亦作“ 脊鴒 ”。 即鹡鸰。水鸟名。《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毛 传:“脊令,雝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耳。” 郑玄 笺:“雝渠,三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后因以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 宋 黄庭坚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鴈不成行。”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脊令飞鸣声不息,先急后悲何悽惻。”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班睽行雁列,原益脊鴒咨。”参见“ 鶺鴒 ”。
《國語辭典》:鹡鸰(鶺鴒)  拼音:jí líng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长约五至六寸。头黑,前额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长。因其鸣则天降雪,且性喜食雪,故也称为「雪姑」。筑巢于水滨石隙间,以昆虫为食。也称为「叹脊令」、「连钱」。
《國語辭典》:鸰原(鴒原)  拼音:líng yuán
比喻兄弟友爱,急难相扶持。语本《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宋。王禹偁〈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诗:「枕蕈与琴书,鸰原聊自奉。」
《國語辭典》:鹡鸰(鶺鴒)  拼音:jí líng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长约五至六寸。头黑,前额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长。因其鸣则天降雪,且性喜食雪,故也称为「雪姑」。筑巢于水滨石隙间,以昆虫为食。也称为「叹脊令」、「连钱」。
《漢語大詞典》:江令
(1). 隋 江总 先后仕 南朝 梁 、 陈 及 隋 三朝,仕 陈 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唐 欧阳询 《道失》诗:“不下结綺阁,空迷 江令 语。琱戈动地来,误杀 陈后主 。” 五代 王涣 《惆怅诗》之九:“狎客沦亡 丽华 死,他年 江令 独来时。”
(2). 南朝 梁 江淹 曾为 建安 吴兴 令和 建元 东武 令,后世亦称“ 江令 ”。 元 王恽 《梦升天》诗:“彤管梦传 江令 笔,紫袍归抱上巖端。”
《漢語大詞典》:元亮
晋 诗人 陶潜 字 元亮 ,曾任 彭泽 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一:“ 元亮 折腰嘻已久,故山应有欲芜田。” 明 陈所闻 《驻马听·宿栖霞寺翠微庵》曲:“无缘捉尘对 支郎 ,空劳载酒来 元亮 。”
《國語辭典》:彭泽(彭澤)  拼音:péng zé
1.湖泊名。在江西省北部。即今鄱阳湖。简称为「彭泽」。
2.县名。参见「彭泽县」条。
《漢語大詞典》:泉明
指 晋 陶渊明 。 渊明 为 彭泽 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见《晋书·隐逸传·陶潜》。后遂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 唐 李白 《送韩侍御之广德》诗:“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 泉明 。” 王琦 注:“野客丛书:‘海録碎事谓 渊明 一字 泉明 , 李白 诗多用之。不知称 渊明 为 泉明 者,盖避 唐高祖 讳耳。犹 杨渊 之称 杨泉 ,非一字 泉明 也。’齐东野语:‘ 高祖 讳 渊 ,渊字尽改为泉。’”
《漢語大詞典》:渊明(淵明)
深远明达。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非渊明弘鉴,则中兴之业,何容易哉?”
分類:深远明达
《漢語大詞典》:陶令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俯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泽东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
分類:陶潜彭泽
《漢語大詞典》:陶公
(1).指 晋 陶侃 。晋书·陶侃传:“尚书 梅陶 与亲人 曹识 书曰:‘ 陶公 机神明鉴似 魏武 ,忠顺勤劳似 孔明 , 陆抗 诸人不能及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检厉,勤於事。” 唐 李商隐 《潭州》诗:“ 陶公 战舰空滩雨, 贾傅 承尘破庙风。”
(2).指 陶安公 。传说中的神仙。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 陶公 矍鑠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3).指 唐 陶沔 。 唐 开元 末, 陶沔 与 李白 、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居 泰安府 徂徕山 下之 竹溪 ,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 唐 李白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 陶公 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臺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王琦 题注:“山东通志: 半月臺 ,在旧 单县 城东北隅,相传 陶沔 所筑。”
(4).指 晋 陶潜 。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南吕八月》:“既传 苏子 之书,更汎 陶公 之酌。” 唐 李白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 陶公 。” 明 高启 《因病不饮》诗:“斯味 禹 所恶,摄生笑无功。从此便可止,赋诗继 陶公 。”按, 陶潜 有《止酒》诗。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陶公 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託,不独《咏荆軻》一章也。”
《漢語大詞典》:陶家
(1).谓烧制陶器与从事稼穑。家,通“ 稼 ”。大戴礼记·五帝德:“﹝ 帝舜 ﹞ 蟜牛 之孙, 瞽叟 之子也,曰 重华 。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 王聘珍 解诂:“‘家’当为‘稼’。孟子曰:‘自耕稼陶渔。’”
(2).烧制陶器的人。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广州 陶家皆作土锅鑊,烧熟,以土油之,其洁浄则愈于铁器,尤宜煮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鉢盂,小者瓶罐。”
(3).指 晋 诗人 陶潜 。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 陶 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唐 薛能 《折杨柳》诗之九:“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 曲江亭 , 陶 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满遶厅。” 唐 皎然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霽色摇閒情。暑退不因雨, 陶 家风自清。”参见“ 陶叟 ”。
《漢語大詞典》:陶叟
指 晋 陶潜 。 明 高启 《初开北窗晚酌》诗:“幽怀悟澹泊,末事辞纷揉。更拟长夏眠,风期结 陶叟 。”
分類:陶潜
《國語辭典》:陶渊明(陶淵明)  拼音:táo yuān míng
人名。指晋朝文人陶潜。参见「陶潜」条。
《漢語大詞典》:靖节(靖節)
见“ 靖节徵士 ”。
《漢語大詞典》:靖节徵士(靖節徵士)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漢語大詞典》:靖节先生(靖節先生)
见“ 靖节徵士 ”。
《漢語大詞典》:靖节徵士(靖節徵士)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
《國語辭典》:披云(披雲)  拼音:pī yún
拨开云雾。三国魏。嵇康〈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
《漢語大詞典》:披云雾(披雲霧)
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比喻人的神情清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卫伯玉 为尚书令,见 乐广 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覩青天。’” 清 王夫之 宋论·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谁为为之邪?”亦省作“ 披雾 ”。南史·孔休源传:“不期忽覯清颜,顿祛鄙吝,观天披雾,验之今日。” 宋 李纲 《辞免领开封府事表》:“去魑魅之域而已幸於赐环,簉云龙之廷而方期於披雾。”
《漢語大詞典》:披雾(披霧)
见“ 披云雾 ”。
《漢語大詞典》:披云雾(披雲霧)
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比喻人的神情清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卫伯玉 为尚书令,见 乐广 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覩青天。’” 清 王夫之 宋论·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谁为为之邪?”亦省作“ 披雾 ”。南史·孔休源传:“不期忽覯清颜,顿祛鄙吝,观天披雾,验之今日。” 宋 李纲 《辞免领开封府事表》:“去魑魅之域而已幸於赐环,簉云龙之廷而方期於披雾。”
《漢語大詞典》: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下》“﹝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辄叹息絶倒”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 玠 少有名理,善通 庄老 。 琅邪 王平子 ,高气不羣,迈世独傲;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 卫君 谈道, 平子 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分類:一再
《國語辭典》:遗民(遺民)  拼音:yí mín
1.遭遗弃的百姓。《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
2.改朝易代后的前朝百姓。《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漢語大詞典》:漉酒
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 潜 ,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 明 王世贞 《瞻美弟授太医院幕职同归至江口而别占一歌为赠》:“有冠不必挂神武,留作漉酒归 江 东。”
《漢語大詞典》:漉酒巾
滤酒的布巾。泛指葛巾。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三:“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唐 朱放 《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履,林间漉酒巾。” 明 宋濂 《跋〈匡庐社图〉》:“其一人冠漉酒巾,被羊裘,杖策徐行。”参见“ 漉酒 ”。
分類:布巾
《漢語大詞典》:漉酒
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 潜 ,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 明 王世贞 《瞻美弟授太医院幕职同归至江口而别占一歌为赠》:“有冠不必挂神武,留作漉酒归 江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