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在堂中即事 其一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六言诗
宛在堂中,春夏秋冬,为候不一,俱有清景,旦昏昼夜。为因不一,递出静供,风月雨云。为象不一,各极幽致,寤寐食息。为情不一,齐归澹怀,以至聚散喧寂。所遇所见不一,总无俗韵而已。因得免俗诗二十首。
丘壑方求位置,烟霞遂结居诸。
莫云此日关闭,茅径今朝手锄
按:以上小序,康熙本作“堂何以称宛在?在水中央,故在之。凡地,皆水中尔。远而八纮在大瀛之中,九州在四裨之中;近而我粤在南溟之中,我郡在鳄溪之中,我邑在二水之中。地有远近,皆在水中尔。诗人之言在水,则不然。流洄从人,从而溯之,在水矣。在水曷为?言宛在。在,定辞也。宛,婉也。在乎此,在乎彼,婉婉乎水中尔。余构堂水中,非从人也,自从而已。自从者,亡一彼一此,在乎水中,犹未忘乎水中,故宛之。堂成于辛未之秋,诗乃成于壬申之秋,不备四时之气,不可以耳在而目在也。诗,心声也。耳目未在,可言心乎?心不在焉,可言宛在之诗乎?今之人或有从予者,览予诗,俄而可以见其在矣”。
⑴ 末二句,康熙本作“孤怀一往何极,万象齐归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