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王蟄堪,名景泉,字季洲,號蟄堪,1949年生,河北霸州籍天津人。早年從寇夢碧先生習詩古文辭,詞宗南宋。
半梦庐词·序
《序》  作者:熊盛元 吾友王君蛰堪,受业于津沽寇翁梦碧之门。服膺常州词派之说,深得梦窗碧山之神。其词要眇低徊,中含幽约怨悱之情。盖其倚声之际,必尽搜吴、王及清季四家同调之词,涵泳其中,揣其体气,味其声情,从不骋才使气,率尔操觚。故一词之成,动辄经旬,“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张皋文《词选叙》)。 蛰堪之词,颇得老辈激赏,廿年前即名满天下,吟坛作手,谈及倚声,无人不知津沽半梦,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矣。比年以来,老辈纷殂,能赏其辞藻之凄艳者,固不乏人,而能探其词心之幽窈者,恐已寥寥。尝有人告我曰:“蛰词美则美矣,无奈不明其旨何!”更有人以为,蛰词一味拟古,了无时代气息。殊不知“夫词者,君子为己之学”(况周颐《蕙风词话》),重在一己之性情襟抱,而“性情与襟抱,非外铄我,我固有之”,所谓“委心任远,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出处同前)是也。蛰堪本性情中人,率直纯真,洒脱豪爽,乐则大笑,悲则恸哭,年虽花甲,心尚孩童。然其并未忘世,每将万不得已之情,倾注毫端,辞藻密丽,兴慨无端,身世之悲,家国之恨,若隐若现,似有还无,此即常州词派所谓“寄托”也。惟蛰堪虽主“寄托”,而又不过于粘滞,一如周止庵所言:“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欬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宋四家词选叙论》),故其词独具鲜明之个性,而字里行间,亦折射时代色彩,倘能由此寻绎其词旨,则虽不中亦不远矣。试举其《清平乐》词为例:“莫嗟春去,春似无情树。总有柔条千万缕,肯系春光留住。 春归不耐鹃啼,伤心独向东篱。不是新怜霜菊,是他诗酒相宜。”词中四用“春”字,似为传统惜春题材,应“无寄托”;而观“鹃啼”二字,则非仅写实,更有灵均“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及唐人“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之家国之悲,其“有寄托”,已不言而喻矣。至于从柳下忽到篱东,由春柳转写秋菊,本觉翁打破时空、腾挪跳脱惯技,然其用意则不惟自比渊明之归隐,亦含梦窗“东风临夜冷于秋”之深慨。妙在“诗酒相宜”四字,看似恬然,实则凄凉透骨。《半梦庐词》中,此类佳制俯拾皆是,无须我呶呶不休也。 吾与蛰堪鱼雁订交,已廿一载矣。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余访半梦于津门,见壁上悬其手书况蕙风《浣溪沙 听歌有感》词:“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着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当时但觉辞句警人,蕴不尽之意于言外。至于言外何意,则未曾深入体悟。而今蛰堪与我,均临老境,诵“花若再开”之句,不觉万感萦心,怆然涕下。想蛰堪手书此词之时,必已解悟,其先我而觉,几二十年,姑且不论;而其词曾受夔笙影响,则可断言。蛰堪师从梦碧词丈,而寇老虽标举梦窗、碧山,却每于词中济以稼轩之气;蛰堪以“半梦”名斋,似谓仅得觉翁一半,实亦隐含别开蹊径之意。今蛰门弟子,遍及海内,整体词风虽相近似,而亦各具自家面目,殆可谓“薪已再传非旧火”乎?质诸蛰兄,不知以为何如? 二00九年八月三日,岁次己丑,洪州熊盛元挥汗草于炎暑中
共293,分15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五言律詩
十載期相見,佳盟證水灣。
不因無盡念,肯寄一身閑。
奇節標壇坫,高風動宇寰。
知君臨别意,休更唱陽關。

七言絶句
自題蘭石小幅 當代 · 王蟄堪
七言絶句
九畹愁苗誰會得,幽香已絕無由覓。
拚將描取百千縑,為恐來生不相識。

虞山吟屐值清秋,細雨輕陰話舊游。
四百年來殘劫外,鄉人誰識絳雲樓。

其二
七言絶句
風流百代足堪誇,際遇彷徨命也差。
紅豆山莊何處是,秋寒獨弔夕陽斜。

何年深谷號青龍,勝日登臨一望窮。
絕壁層崖斜照外,漫從殘跡認煙烽。

其二 滿族鄉
七言絶句
堪憐舊俗近無遺,支脈猶能話八旗。
民主終教救中國,無分韃虜與蠻夷。

其三 白樺林
七言絶句
世外舊津何處尋,銀裝世界雪添襟。
鷗边相與清幽地,最是懷柔白樺林。

古風
有僊山可名,豈必尊岱嶽。
愛此一峰丘,天然去磨琢。
主人招清游,霜管一為搦。
何當引滄浪,臨流與君濯。

清興随緣作蜀游。
高齋茗霧聚群鷗。
三千世界歸殘筆,十二梅花蕩俗眸。

霜薦桂,露涵秋。
書城坐擁晲封侯。
今宵把酒須同醉,簾月彎鉤到小樓。

陰晴彩幻光明滅。
珠簾翠捲千堆雪。
霧外乍微茫。
始憐霜葉黄。

重巒青欲滴。
碧浪交相激。
玉瀑在山清,凝眸幽恨生。

天工造化渾難測。凝脂積玉香成色。
伫想舊瑶池。仙人離浴時。

拾階凴斷處。欲賦還無句。
誰會有深哀。桃源能更来。

江波入海情何急。驚濤裂石聲難息。
纔識此涓涓。清流原不喧。

牦牛依草見。冷霧垂芳甸。
兀自撫殘碑。祗餘無限思。

疏枝影弄千年梦。今番果是前因種。
福慧嘆雙修。花間雲鶴儔。

梅邊緣笛在。故譜應難買。
一事最相關。舊時明月天。

一關雄鎖遼東,夢回桑海餘長嘆。
秦皇霸業,唐宗偉略,都輸闖獻。
可惜袁公,風波兩度,當時誰辨。
為紅顏一怒,吳郎意氣,百年事,成恩怨。

漫說朱明運斷。
訝千秋、煙雲重幻。
盈虛消長,幽思無盡,悲歡相半。
獨憫蒼生,吟邊每是,亂懷難遣。
正殘鷗數點,斜陽影外,向蓬山畔。

抵死詮迷愿未空。
慿誰飲淚溯歡叢。
三津雨暗無窮碧,九域霞飛別樣紅。

新酒漬,舊吟蹤。
肯教彩筆事雕蟲。
樓臺七寶渾難拆,解夢何如證夢同。
自注:鄉前輩周汝昌先生,字玉言、號敏庵(茗庵),與先師夢碧公為年少知交,夢碧詞社早期社友。廿年前蒙先生見賞,贈詩於予,茲附錄於下:煙沽才調水雲間,夕秀風流嗣響難。猶有夢廬分半俊,為誰七寶筑悲歡。(發表於1992年4月20日天津日報)予曾為治印以報。 今者先生已駕鶴西行,無任哀悼。

福建故劉蘅前輩,字蕙愔、號修明,閩侯人。生於1895年,為黃花崗死難烈士劉元棟胞妹,師從陳石遺、何振岱兩先生。卅年前予以先師夢碧公介,得尚交前輩,蒙以手書浣溪紗詞小幅見貺,殊可寶也。初,與某君識,交既久,一日指壁間所懸小幅請假觀數日,遂攜去。予性疏闊,久之即不復記省。後數載予以故與某絕,此事竟全然忘懷。今春獲交王浩君,雅好收藏。一夕酒次語予,嘗於坊肆間見有劉蘅贈予之浣溪紗小幅立軸,且幾經易手云云。予大驚異,始憶及十數年前事,乃以實告,追悔不及,君則默然良久。逾半月,復與君聚,出一囊以贈,及開視,則吾小幅也,大喜。始知君輾轉籌劃為予贖得,且謂區區薄禮,得完璧歸趙矣。予大感愧,欲贘所值,亦絕然不受,感其誠,歸賦此詞並書小幅以報君子云。
霜縑小幅,卅載凝香墨。
暗悔粗疏逢薄德。
閑卻蕭齋素壁。

欣看完璧歸來。
追還不費芒鞋。
物自緣緣始信,喜餘饒有深哀。

金沙江溪洛渡之北為烏濛山,南則大涼山,一水析然,地判川滇。大涼山海拔近兩千米,巔有池曰馬湖,方圓數里,深數十米。波光瀲灔,一碧萬頃,泛舟水上,令人有出世之想。而山中形色地貌,絕似江南,亦一奇也。數載前,應三江約曾來一游,今番重到,恍如隔世,不禁唏噓。偕諸侶集於湖畔酒樓,流連半晌不忍去,分韻得楊字。
豈必江南是水鄉。
接天蒼翠幻迷茫。
湖山影裡且稱觴。

幾許吟懷牽暮靄,無邊思緒付詞章。
夕暉驚又到垂楊。

蘚壁摩崖有洞天。
低階繞石響流泉。
俗懐暫許忘塵煩。

風雅千年餘勝迹,神魂一霎接前賢。
茶煙竹霧且流連。

功過應難論是非。
當年只手唤雲雷。
可堪初始愿相違。

半世縱横歸落寞,幾番風雨感栖遲。
臨終心事定誰知。

造化真奇絕。
問何年、天崩地聳,異峰雄崛。
険境登臨回望處,四顧茫然無物。
訝巨石、飛來天末。
一柱冲霄雲海畔,料難凴、巧匠能工設。
空嘆罷,共誰說。

清游最是春時節。
喜同儕、守身如玉,俊懐如雪。
已分風騷餘我輩,不忝唐筋宋骨。
持正道、此心同結。
殘劫百年渾未已,惯長宵、猛志難消歇。
山化戟,刺天裂。


共293,分15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