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俞明震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七
吴养原,字思澄,仪徵人。
荫生,官刑部主事。
有《觚斋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秉瑞(1856年—1917年),中国清朝政治人物,广西临桂县人,光绪九年进士,曾为礼部主事、台湾民主国军务大臣、近代义勇军创建者。
与其子弟等著有《蓬莱小语》。
李秉瑞为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举人,光绪九年中式(1883年)癸未科三甲进士,任礼部学习主事。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亲命李秉瑞等12人为「游历使」,与程绍祖前往德国考察。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守备紧张。
唐景崧署任巡抚后,先后调刑部主事俞明震、副将陈季同至台,李秉瑞也主动请求效力。
次年,清朝让福建台湾省予日本,士民反对无效,遂议自立。
巡抚唐景崧改台湾巡抚衙门为总统府。
改台湾布政使司衙门为「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以俞明震为督办,李秉瑞及陈季同为会办,掌管内政事务。
改台湾营务处为「台湾军务衙门」,以李秉瑞为督办,俞明震为会办,负责国防行政业务。
另有「台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陈季同为督办、李秉瑞为会办,办理对外交涉事务。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秦宝瓒(1856-1928)字岐臣,改字岐农,以字行,号稚云、懒云,聩叟。
臻第四子,附贡生,斋名晚红轩,江苏无锡人。
著有《吉金韵录》、《晚红轩诗稿》、《勘觚斋金石文考》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诸宗元(1875-1932),字贞壮,一字贞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直隶知州、湖北黄州知府等。
大至阁诗·序(梁鸿志)
余识贞长逾二十年。
癸丑、甲寅间,贞长官京师,见辄谈艺,又时时相聚饮博。
越十年癸亥,余居上海,贞长参浙江军幕,其主将每招余至杭州,暇则与贞长游湖上,饮酒楼,各出诗相视,以为笑乐。
又二年乙丑,余在枢府,邀贞长北来治官书,晨夕相见,顾簿书填委,而文酒之乐邈不可得。
居数月,余谢病去,贞长仓黄南归,以贫故,复为人掌书记,体力渐渐衰退矣。
越六年辛未,以《病起楼诗》寄余大连,尽一册,皆绝句,读其诗,私心慨叹,忧其不久于世。
是年余来上海,复与相见,辄和余妙高台二诗。
未几又病,余走视诸寝,因怀参饵贻之,贞长目余曰:「环堵萧然。
」语次长喟,余亟乱以他语。
壬申三月,游华山归,贞长已前死三日。
夫以贞长文学粹美,交友遍天下,佣书老死而不获一日之逸,士之忧生失职至于此极,然则诗人多穷之说,其信然耶?
贞长治诗垂四十年,不名一家,而所诣与范肯堂为近,陈伯严、郑太夷、俞恪士、黄晦闻、夏剑丞、李拔可交口称之。
余最喜其静安寺追怀恕斋一诗,以为浏亮沈痛,而家国、身世、朋友之感胥寄于是,盖贞长尝居湖广总督幕府,恕斋则总督瑞澄字也。
贞长才气横溢,赋诗喜和韵,和《落叶》诗叠韵至四五十不肯休,朋辈无抗手者。
顾其过人处,则在独谣孤咏,情与景融,悠然意远,而不系于更唱迭和之所为也。
贞长既死,其友朱钵文为之董理遗稿,凡七巨册,余钞得三百二十篇,刊布于世,稿本则归诸钵文,度必有好事过余而举授之梓者。
然即此以概其全,亦足以尽吾贞长矣。
甲戌秋日,长乐梁鸿志。
(录入:顾青翎)
大至阁诗·序(叶恭绰)
余年十二,随先君至赣,先君为妙选师友,故一时贤俊,多得从之游。厥后聚散不常,遭遇复各异,曩者晨夕谈艺之乐,一逝不可复得。日月易迈,往昔盛年各随尘浪以俱去,三十年中,哭桂伯华、刘玉珩、沈筱宜矣,继又哭陈师曾、梅斐漪,最近复哭诸贞长与刘未林、文公达。余幸稍识生死无常之理,不至以此伤性,然情怀则可知也。又念诸君以特异之姿,阅世数十寒暑,所得者惟忧苦疾患,此固人类所同,然第求稍获世间名利恭敬,以窃自慰其非虚生浪死,其事亦至复不易。呜呼!人生之多艰,文人之无命,殆不信耶?殆不信耶?贞长长于余数岁,少好为诗,屡相唱和,惊其骨格腾健,望之莫及。中岁偶读所作,则益转为苍浑,骎骎与散原、吷庵诸公并驰。没后,觅所为诗,固裒然成集,梁子众异因独任剞劂之役,刊成此帙焉。贞长平生知友甚黟,今独得此于众异,于死友可云不负。抑贞长异时屡助节使幕府,嶷然将有以自见,固非欲以诗人终者。顷岁胥疏无俚,买地西湖红桕山庄,葺屋数椽,期将隐居以老,复遇焚如,燬藏书,万数千卷都尽,意气乃顿衰。谋食来海上,所为诗始率易。及病以死,几无赀为殓。综其身世,颇类子美、樊川与玉溪、剑南,然敛华就实,能用于世,复似过之。至于诗之与古人絜长较短,则未易以一二言尽也。余往者曾属友人吴眉孙刊师曾遗诗;伯华以学佛弃其文字;玉珩早死,无遗稿;筱宜、斐漪所作散佚;余比搜辑公达之作,尚未成编;未林遗稿则贫不能刊。呜呼!当今之世,贞长之犹得流传此帙,得不谓之厚幸欤?抑文字与世谛牵缠至固,贞长曾从伯华学佛,今兹摆脱落尘鞅,将舍其所执而企其所未至,区区一诗集之刊布,其未必为贞长之意乎?第朋辈之所得而助于贞长者,则固止如是也。噫!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番禺叶恭绰。
大至阁诗·序(夏敬观)
诸君贞长既殁年馀,其故旧取手书诗若干篇,复辑录朋游传写投赠之什,汇为若干卷,长乐梁众异遂择其尤醇者,推次年月,编而刊行,使余序之。盖君所为诗黟矣,然不自爱惜,投积败箧中,草或不完,己巳前存杭州宅者,不戒于火,君尝谓我当忆存之,今求其家不果有也。君少才力横肆,好魏源、龚自珍之学,颜所居曰「默定书堂」,中岁始更名「大至阁」。所赋诗多随兴所至,振笔书之,未尝刻意锻鍊,求胜于人,诗成辄自喜。方一笺置前,未必尽惬吾意,及汇百十篇诵之,则才逸言雅,固不在近顷诸能诗者后。余交君逾三十年,览省其间,酬唱之作,若历梦境,悲忧患难,尝与共之,有徘徊肝膈而不能去者,况与君生同岁,顾后死以序君之诗耶?君善记书,久客疆吏幕,辛亥武昌兵变,君遂去,后过恕斋,有诗最为朋曹所传诵。生平志事,亦略具于是。又尝记相者言「当获身后名」,纪之以诗。翳古以来,以诗名而命蹇似君者,代有其人,亦惟使吾辈执卷吟讽叹赏而已夫,身后名果于君何济哉?新建夏敬观序。
病起楼诗·序
《病起楼诗》一卷,总七言绝句七十二首,为居士今岁病两月馀时所制。中间人事之乖迕,病状之嬗易,皆著于篇什。今幸而不死,自视辄为哑然,但以诗而论,则钱牧斋所谓许秀才体矣。儿子章世、祥世既为写录,将以寄海内故人,吾友朱翁炎午、陆君丹林乃举以付印,海内之知居士者,见此短册,当信居士犹在天壤间也。中华民国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大至居士记。居士病之得生,朱翁与张十一弟森玉皆有厚于居士用,并记之。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名诗人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为婉容师傅。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卒于上海。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人物简介
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光绪丁甲选拔贡,壬寅乡试中本举,癸卯会试取进士,任刑部主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幕僚,襄赞新政。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著有《苍虬阁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
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
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
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
曾经一度出游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
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
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
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
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
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
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
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
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
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
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
年七十二。
顾琅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顾琅(1880年—?
),原名芮体乾,字石臣,号硕臣,江苏南京人。
中国矿业工程师。
1902年3月,南京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带6名该学堂学生赴日本留学,其中有5名官费生:周树人(即鲁迅)、张邦华、芮体乾、伍仲文、刘乃弼,以及1名自费生陈衡恪。
顾琅原名“芮体乾”,初到日本时便改名“顾琅”。
他们这批学生同入日本弘文学院学习。
在弘文学院期间,他曾和鲁迅合作编著了《中国矿产志》。
后来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他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游学毕业进士。
此后他曾任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奉天本溪湖煤矿公司技师、农商部第二区矿务监督、实业部参事、专门委员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黄浚(1891-1937) 字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福建闽侯人。幼为京师译学官学生,有诗名,孙雄收其诗入《四朝诗史》。17岁毕业,在京任七品小官。民国后梁启超任财长时聘为秘书。1924年任国务院参议,为汪精卫看重,招为南京行政院秘书。后因向日本出卖情报,接头时被捕获,以汉奸罪处决。汪辟疆所著的《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称"黄秋岳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 有《尊古斋古鉥集林》、《衡斋藏印》、《衡斋金石识小录》、《尊古斋造像集拓》、《尊古斋陶佛留真》、《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及《补编》等。施蛰存在《词学》第四辑上发表之《花随人圣盦词话》即从《花随人圣盦摭忆》中选出。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治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越,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今秋岳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
聆风簃诗·梁序
光绪丙午,识哲维于北京,年裁十六耳,讷于言,约敕如宿儒,而治学甚力。
越三年,己酉,同笔砚大学文科,不久皆弃去。
国变后,时时相见谈诗,或纵论时事。
未几,樊樊山、易实甫、周沈观、俞恪士、梁任公辈皆集京师,每有赏会,辄并举余与哲维,于是世人遂以齐名相指目矣。
顾哲维汎爱而嗜吟,海内之称诗者,鲜不往复唱和,名乃益盛,然独昵近余,每有作,必就商,安而后已,如是者八九年,逮庚申政变,余为逋人,踪迹始稍稍远矣。
哲维少好骈俪之文,方弱岁时,即驰书老辈,争论文体,故其为诗亦沈博顽艳,喜作才语。
俭腹者读之,如入五都之市,目不暇给。
顾独谣孤赏,亦尝为淡远閒适之言,乃知能者之不可以一方囿也。
哲维未冠入官,浮沉记室者几三十年,颇不自得。
丁丑秋,战事初起,遽以事见法,盖其平日审度国势,主款最力,既不得抒,每有出位之谋,又不自检括,动为雠者所藉口,既以身殉,而国亦随破。
及今思之,向者之烛照几先,明若布算,使其言行,其所全不更大耶?
余维古今文人,张华、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谢朓、温子升、薛道衡、陈子昂、宋之问、李邕、卢仝、张羽、高启、孙蕡之伦,或死于冤,或中于法,当时之毁誉爱憎,亦至不一矣。
及时易事迁,世人诵其文章,震其风采,往往有生不同时之恨,彼贵寿考终,与草木同腐者,使人转不详其名氏,然则人生所尚,殆在此不在彼矣。
哲维既喜谈政,胸中抑塞不平之气,一寓于诗,其所非议刺讥,或当或不当,然函孕史事,比附故实,如珠玉出箧,光采烂然,并世作者,未之或先也。
方哲维未逝时,书坊贾人将流布其诗,其后遂怵祸谢绝。
余急收其稿,以归其子劼之,釐为《聆风簃诗》八卷,且集赀使授诸梓,而以长短句附焉。
呜乎!
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申之以姻亚,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捖,然一展卷间,彷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
回忆哲维临命之岁,序余《爰居阁诗》,脱稿视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
今劼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徵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辛巳春,长乐梁鸿志。
(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