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鹤鸣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毛诗正义·序
夫《》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此乃《》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然则《》理之先,同夫开辟,《》迹所用,随运而移。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于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汉氏之初,《》分为四:申公腾芳于鄢郢,毛氏光价于河閒,贯长卿传之于前,郑康成笺之于后。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于卷首云尔。
诗经通论·论旨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
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
赋义甚明,不必言。
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
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邻鹘突,未为定论。
故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
是也。
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
严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
」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
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
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
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
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
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
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
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
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
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是东汉卫宏作也。
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
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
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
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之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
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
祖其意可矣。
』」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
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
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
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
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
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
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即谢曼卿之属。
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
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
则以有郑氏之说。
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
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
兹摘一篇言之。
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为室家相乐。
」此绝不同。
馀可类推。
今而知诗序既与子夏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
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
」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
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
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
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
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
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
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
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
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尽知。
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
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
何也?
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
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
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
见论语通论。
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
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
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
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
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
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
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
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
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
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
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
诗既皆不传。
俗犹沿称毛诗,非是。
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
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
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
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
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
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
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
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
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
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
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
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
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
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
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
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
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
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即佐,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
因谓出于佐家,又以见佐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
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
按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诗经世本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见其愚矣。
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
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颂各得其所」。
观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
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
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
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
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
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
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
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无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
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
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
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
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
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
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
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
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
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
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
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
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
如今韵之东、冬、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
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
若夫叶音,必其韵之本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
愚今分为三:一曰「本韵」,见上。
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
一曰「叶韵」,此则其本不相通者也。
大抵诗中为本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
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
叶韵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
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
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
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
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
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
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予谓人多错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
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
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
各详本文下。
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
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
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6—1629 【介绍】: 明湖广汉川人,字明卿。隆庆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四川副使。万历末为吏部尚书,受顾命,辅皇长子即位。时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及嘉谟秉铨政,唯才是举,大起废籍。以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元年复为吏部尚书。
维基
周嘉谟(1546年—1629年),字明卿,庠籍湖广汉阳府汉川县,世居承天府景陵县。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湖广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登辛未科进士。
除户部主事,迁韶州府知府,万历十年(1582年)五月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累升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三十四年二月转左布政使,三十六年八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四十年七月以平滇寇功,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
四十三年二月平逆有功,且三品六年考满,升都察院右都御史,七月接替张鸣冈任两广总督。
四十五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四十七年六月改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六月改任吏部尚书。
天启元年(1621年),加太子太保,得罪魏忠贤,指示给事中孙杰弹劾周嘉谟,同年十一月周嘉谟求退,魏忠贤矫旨批准。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周嘉谟,不准。
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失陷,周嘉谟弹劾兵部尚书张鹤鸣误国。
天启五年(1625年)秋,魏忠贤党人周维持又弹劾周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1628年),被推荐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任上。
赠少保。

人物简介

维基
赖良佐,号玄水,江西吉安府万安县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江西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初授德化县知县,调繁宣城县。
天启二年四月考选,授兵科给事中,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党王化贞而力为主战,令之不受经略节制;雠熊廷弼而不与关上兵,且挠其三方布置,封疆破坏,谓鹤鸣宜与二臣同罪。
疏陈四事:一谓款虏之区画宜周、一谓平蜀之善后宜策、一谓剿妖之调遣当酌、一言黔省之救援当速。
三年六月为册封正使,与中书舍人陆一骥册封益府嘉祥王朱由柽妃唐氏。
升刑科右给事中,四年侍养归,五年十二月为山西道御史刘弘光参劾削籍。
崇祯元年三月复官,补给诰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明初,号岵云。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末由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进督河道。天启二年,以兵部侍郎署部事。同年迁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旋改南京兵部尚书。告归。崇祯元年,官至兵部尚书。坐事削籍。有《岵云集》、《三朝辽事实录》、《越镌》。
维基
王在晋(1567年7月22日—1643年),字明初,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
明朝官员。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督河道,泰昌时(1620年)迁兵部左侍郎。
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下狱。
张鹤鸣以病为由辞职归家。
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
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
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据《明史》记载,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
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
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
于是,在晋则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朝廷发帑金20万两。
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的反对,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
袁崇焕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
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
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
六月十五日,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了实际地理,听取了各方意见,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
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
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
天启五年,在晋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就改兵部。
崇祯元年(1628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兵部。
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乡,卒于乡。
著有《三朝辽事实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2 【介绍】: 明山东诸城人,字肖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历右参议,分守广宁。抚蒙古插汉等部有成效。后金兵南下,辽沈相继陷落,廷议起用熊廷弼,进化贞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化贞招集散亡,兵力稍振,中朝遂以为其才足倚。然实不知兵,又轻信插汉等以为可用,漫夸愿得六万众一举荡平。与经略廷弼牴牾。中朝右化贞,经略关上无一卒。天启二年,后金兵渡辽河,陷西平堡,进薄广宁。化贞莫知所为,仓皇逃走。论死,崇祯五年伏诛。有《普门医品》。
维基
王化贞(16世纪—?
—1632年),字肖乾,明朝山东诸城人,明末政治人物。
王化贞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
由户部主事历右参议,史称其「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
萨尔浒之战后,明廷重新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
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不合,举荐王化贞当巡抚。
但在布兵上面,王与熊却意见分歧很大。
后因为两者关系日益尖锐,乃至朝野皆知经、抚不和,首辅叶向高为王化贞的座师,对其颇为维护,助长了两人的不合情绪。
但由于清军逼近西平,仍然以两人并行作战。
王化贞在辽河沿岸设定六营,每营设参将一人,守备二人,划规地盘,置兵分守西平(辽宁台安县南)、镇武(今黑山县东)、柳河(今新民县西南)、盘山(今盘山县)等城堡。
王化贞大权在握,以抚顺额附李永芳作为内应,孙得功做先锋,调出广宁(今辽宁北镇)、闾阳的守兵去攻打后金军队,祖大寿率领会合明将祁秉忠进战,熊廷弼派部将刘渠支援,双方战于平阳桥(今辽宁大虎山南八家子附近)。
孙得功和参将鲍承甫一交锋即行逃亡,刘渠、祁秉忠战死,祖大寿败走觉华岛(今菊花岛),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殒国,至此明军全军覆没。
广宁守军兵变,王化贞这时还在牙帐中整理文书,参将江朝栋等排闼而入,大喊:“事急矣,请公速走”。
王化贞放弃广宁逃亡,途中在大凌河遇到熊廷弼,化贞大哭,熊廷弼既笑且愤,质问王化贞:“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
”王化贞羞愧难当。
明军只得退至山海关,沿途饥民哀号,哭声震野,接著王化贞也退入关内。
后金佔领广宁,并接连夺取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大凌河、锦安、右屯卫、团山、镇宁、镇远、镇安、镇静、镇边、大清堡、大康堡、镇武堡、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彝、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驿、鄂拓堡、白土厂、塔山堡、中安堡、双台堡等40馀座城堡。
当地百姓亦为明清交战所波及。
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罪”遭处死弃市,传首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延绥、固原、宁夏、甘肃。
魏忠贤虽对王化贞百般袒护,但罪行确凿,至崇祯五年(1632年)依然被处决,“以平公论”。
萧基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萧基,字如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溪柳塘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江西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考选,授兵科给事中,极论阅臣姚宗文之罪,又参其排挤熊廷弼之罪,天启二年六月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大略谓鹤鸣党王化贞而力为主战,令之不受经略节制;雠熊廷弼而不与关上兵,且挠其三方布置,封疆破坏,三人同罪。
五年二月,升兵科右给事中,八月出为浙江巡海道副使。
崇祯元年,闽盗攻昌国、石蒲、爵溪诸处,基亲督兵破之,贼遁,郡境无虞。
改苏松兵备副使,三年升湖广布政司右参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鹤腾(?
—1635年),字元汉,号凤逵,河南都司颍川卫军籍,直隶凤阳府颍州(今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人。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张鹤鸣之弟。
万历十九年(1595年)辛卯科河南乡试第六名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
授潞城县知县,调榆次县知县,升刑部主事,改户部主事,三十四年(1606年)任广西乡试正考官。
升户部陕西司郎中、督饷延绥,出为云南按察司副使。
他行事敦厚诚笃,声名胜过其兄。
后张鹤腾以目疾告归,寓居颍州。
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军攻陷颍州,张鹤腾被擒,骂不绝口而死。
张鹤腾精通医术,著有《伤暑全书》二卷,成书于天启三年(1623年)。
另有《伤寒全书》二卷。
明史》附其事迹于《张鹤鸣传》之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5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修龄。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雒南知县,擢御史,巡按贵州,查明土官水西安氏土地户口贡赋,自此簿牒始明。崇祯初,累拜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鹤素有清望,然不知兵,招抚王左挂、神一魁等部,谓义军散遣俱尽。已而一魁等再起,遂被劾下狱,戍袁州,卒于戍所。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修龄,湖广武陵人。万历甲辰进士,仕至三边总督加太子少傅
维基
杨鹤(?
—1635年),字修龄,号弱水,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官至兵部侍郎、陕西总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
授雒南知县,调长安县。
万历四十年(1612年),擢御史,上疏请东宫讲学,又言时事忧危者七,多切时弊。
不久,出督两淮盐法,巡按贵州,当其时贵州土司相乱,土地、户口、贡赋杂乱,朝廷难以节制管理,杨鹤上任后,传檄让当时势力最大的贵州土官水西安氏尽数清查户籍税赋,查明贵州土官姓名和承袭的原由曲衷,把资料全部上交有关部门,于是自此簿牒始明,奸弊易核。
数年后还朝。
杨镐在辽东四路兵败,杨鹤推荐熊廷弼、张鹤鸣、李长庚、薛国用、袁应泰,使辽东军备大振,边患稍息,但杨鹤为官直言不讳,结果被高官所忌,引疾去职,又逢丁外艰守制。
天启年间,启用为太仆寺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尚未上任,又丁内艰。
熊廷弼在广宁兵败,魏忠贤以此为藉口,将杨鹤除名。
崇祯元年(1627年),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
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25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兆豫。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鄞县知县,以廉能征为御史。天启元年首论君臣虚己奉公之道,力颂熊廷弼保守危疆之功。后以忤魏忠贤,谪官家居,忧愤而卒。
维基
江秉谦(1580年—1625年),字兆豫,号瞻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民籍,万历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应天乡试第八十二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联捷庚戌科会试二百二十一名,第三甲第三十五名进士。
工部观政,授浙江宁波府鄞县知县,四十年任本省同考,四十四年行取留部。
四十六年考选,授山西道监察御史。
天启初,沈阳失陷,朝士多思熊廷弼,江秉谦力颂廷弼保疆之功,得罪兵部尚书张鹤鸣
后又与惠世扬、周朝瑞等上疏诋中官刘朝及客氏,免官家居。
闻魏忠贤乱政,忧愤卒。
崇祯初,追复原官,崇祀乡贤祠。
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维基
惠世扬(1581年—1652年),字抑之、抑我,号元孺,陕西清涧县小岔则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万历丁未进士,东林党人。
惠世扬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成进士,初授四川华阳县(今属双流县)知县。
因政绩卓著,擢工科给事中,转右给事中,升礼科都给事中,多有建言。
熹宗即位,惠世扬以灾异陈言,参劾大学士孙如游,荐高攀龙、刘宗周、孙居相、刘策、王之寀等,又纠首辅方从哲。
天启二年(1622年),大学士沈㴶配合魏忠贤大举内操,募兵隶于锦衣卫。
惠世扬等上疏反对。
历官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
天启五年(1625年),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形式,编成《东林点将录》。
惠世扬名列其中,冠以“天猛星霹雳火大理寺少卿惠世扬”,与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并称「马军五虎将」。
终于以“结交内侍”罪名下狱,严刑拷打,抗论不屈,几死囹圄。
崇祯元年(1628年),经马鸣世等讼冤,惠世扬复官。
次年,论劾尚书张鹤鸣,丁忧去官。
崇祯六年(1633年),再起故官。
崇祯十年(1637年),转南京大理寺卿。
崇祯十一年(1638年),晋兵部右侍郎,改刑部添注右侍郎。
崇祯十四年(1641年),调刑部左侍郎。。
明末投降大顺,任右平章。
随即降清,任左副都御史,致仕回乡。
姜镶反清起事,绥德副总兵王永强奉惠世扬起兵响应。
永历七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兵败米原镇,王永强自缢,惠世扬不知所终。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