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倪谦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8—1466 【介绍】: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六
贤字原德,邓州人。
宣德癸丑进士,授吏部主事。
进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户部。
英宗复辟,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进尚书。
坐事下狱,谪福建参政,未行,留为吏部侍郎。
寻复官,进太子太保。
成化初,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
卒赠太师,谥文达。
有古穰集》三十卷。
(《国史唯疑》:郭琏为兵部尚书,雅持正,试造士贤《嘉禾》诗,谓有公辅器,兴张紞之识杨士奇事同。
《双槐岁钞》:文渊阁右植芍药,有台,相传宣庙幸阁时命工砌者。
初植一本,居中澹红者是也。
景泰初,增植二本,纯白居左、深红居右。
旧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尝一开。
天顺改元,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同时入为学士,居中一本遂开四花,其一久而不落。
既而三人皆去,惟贤独留。
人以为兆。
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则甚多,而彭时、吕原、林文、刘定之、李绍、倪谦、黄谏、钱溥相继同升学土,凡八人。
贤约开时共赏,首夏四月盛开八花,贤遂设燕以赏之。
时贤有玉带之赐,诸学士各赐大红织衣,且赐宴,因名纯白者曰「玉带白」,深红者曰「宫锦红」,澹红者曰「醉仙颜」,惟谏以足疾不赴,明日复开一花,众谓谏足以当之。
贤赋诗十章,阁院宫寮咸和,汇成曰《玉堂赏花诗集》。
纳兰成德《渌水亭杂识》:玉堂赏花会赋诗者四十人。
学土则南阳李贤、安成彭时、槜李吕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绍、永新刘定之、钱塘倪谦、东吴钱溥,侍读则金城黄谏,詹事则庐陵陈文、长洲刘铉,侍讲则眉山万安、渔阳李泰,中允则古杞孙贤,赞善则范阳牛纶,修撰则吴中陈鉴、博野刘吉、钱塘童缘、华容黎淳,编修则西蜀李本,昆陵王㒜、馀姚戚澜、宜兴徐溥、琼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华、书川陈秉中、临川徐琼、四明杨守陈、临江吴汇,检讨则严州傅宗、安成张业、河东邢让,翰林五经博士则天台鲍相,典籍则西蜀李鉴、泰和陈谷,侍书则浙江谢昭,其二人则礼部员外郎临淮淩耀宗、中书舍人江东曹冕。
诗成,李贤序之,彭时作后序。
田按:诸公和李文达《内阁芍药黄字韵》诗,彭学士时句云「色借宫袍近柘黄」,林学士文句云「玉带几名新赐白,金花应瑞旧围黄」,倪学士谦句云「托根终近省闱黄」,又云「近侍曾闻亚姚魏,品题今喜得苏黄」,黄侍读谏旬云「资福玉盘先逞白,广陵金带总腰黄」,永新刘学士定之则「玉带白」、「宫锦红」、「醉仙颜」各赋一诗,见本集。
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赋内阁芍药用吟、扉二韵,本院官皆和之。
正德中,大学士梁储、杨一清赏芍药用东、冬、清、青为韵,诗各别纪于后。
维基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谥文达。宣德、正统年间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联捷进士,奉命调查河津蝗灾,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李贤竟不往。正统初年,建议减少对塞外降人的俸禄,以消除其祸患。明英宗不听。当时廷臣诰敕均须有九年任期,李贤建议改以三年,后准许。之后升为考功郎中,改文选,跟从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时脱逃回朝。景泰、天顺年间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谏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赞许,命入翰林院。随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户部右侍郎。也先屡次上贡马,李贤则称给金帛以强盗并非正策,于是陈述边界战备废弛,于谦请其写章批评诸将,之后转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鉴古录》。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学士,直入文渊阁,与徐有贞共同在内阁参赞机务。不久,进升吏部尚书。李贤为人气度端凝,所奏对皆中机宜,深得英宗眷用。当时山东饥荒,英宗发帑币以赈灾,召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称有官员多在其中私饱己囊。李贤则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银钱。当时,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并忌恨李贤。诸多御史弹劾石亨、曹吉祥有罪,两人怀疑此为徐有贞、李贤之计,于是向英宗求诉,徐有贞、李贤两人均下狱。恰逢有风雷变,李贤得释,谪福建参政。未行之时,王翱奏请李贤可大用,遂留用为吏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恢复吏部尚书,仍然在内阁参赞机务。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贤,虽怒却仍无可奈何,只能佯装与他友好。李贤亦深居简出,非英宗召见则不入阁,而英宗却更加亲近李贤。之后,蒙古孛来进犯边界,石亨称玉玺在孛来处,可以打仗取回,英宗为之心动。李贤则称不可再主动挑衅,而玉玺不足为宝,事情遂方休。石亨却更加忌恨李贤。当时英宗亦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有次屏人对李贤称:「这些人干预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门,怎么办?」李贤称:「陛下只能独断,这样的趋附方能自息。」帝曰:「如果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他们的脸上就有难色。」李贤称:「希望您能以缓制之。」当时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贤顾忌不敢尽言,然而每次都能从容应对。曹石之变时,曹钦攻入东朝房袭击李贤,并将杀之,逼其写释己罪草奏。幸亏王翱率军赶来救助得免。李贤则密疏请擒贼党,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劳特加太子太保。李贤并进言,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得到批准。曹石之变后,英宗再问李贤“夺门之变”事。李贤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并赞同。李贤并解释道,英宗复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夺门之变的真正受益者。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仅剩已袭父爵的太平侯张瑾和兴济伯杨宗。至成化初年,诸被革者诉请,李贤又进言,并夺张瑾、杨宗爵位,时论均称大快。英宗重用李贤,其所言之事均见听,锦衣卫门达忌妒大学士李贤受宠,又多次规劝自己,便曾在朱祁镇面前诬陷他,说李贤接受陆瑜的黄金,为他求取尚书一职。朱祁镇怀疑了,半年仍不下诏书。至此,门达拷打杨埙,教他引出李贤,杨埙即谎称:「这是李学士教我干的。」门达非常高兴,立即上奏朱祁镇,请求法司在午门外会审杨埙。朱祁镇派宦官裴当监视。门达想抓住李贤一起审讯,裴当说:「大臣不可辱!」门达这才罢休。到审讯时,杨埙说:「我不过是个小人物,怎能见到李学士?这都是门锦衣教我的。」门达气色沮丧,话都说不出来,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的情状。法司害怕门达而不敢上报,结果仍判袁彬绞刑,以财产赎死罪。杨埙论斩。朱祁镇下命袁彬赎完后调到南京锦衣卫,而禁锢杨埙。天顺七年,李贤请英宗宽恤、罢江南织造、清锦衣卫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等事情,英宗感到为难,李贤则四次进言,同列官员均感到恐惧,李贤退则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截止天顺年间,李贤一直担任内阁首辅,吕原、彭时为辅佐。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宣化,吉水人。正统壬戌赐进士第一,除修撰仕至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赠礼部侍郎谥文介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俨字宣化,吉水人。
正统壬戌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历右春坊大学士,太常少卿。
天顺初改掌翰林院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文介。
有《文介集》三十卷。
(田按:景泰丙子,宣化主顺天乡试,阁臣王文、陈循子不中,飞章构陷考官,赖高谷救获免。
宣化寻卒,得谥文介。
倪克让诗云:「飞章交构徒为尔,美谥玉成文介公。
」纪其事也。
宣化尝云:「翰林之职清高固可喜,淹滞亦可叹。
譬金水河中鱼,化龙之期未可必有,而网罟之患则可必其无。
」可谓善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8—1462 【介绍】: 明浙江秀水人,字逢原。正统七年进士。授编修。景泰间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入阁预机务,与李贤、彭时相得甚欢。贤处事果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进翰林学士,遭母丧,归葬,以哀毁卒。谥文懿。有《介轩集》。
槜李诗系·卷九
原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人正统六年解元明年成进士以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景泰中为侍读学士兼中允天顺元年改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侍读入内阁寻升大学士时曹石怙宠用事岳正暨原列上曹石罪状留中不报曹石恐谋摘承天门灾诏中语为阁臣讪谤上怒召对近臣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谨厚乃左右正何也正既去原得留与李贤同相李贤通达见事立断原守正谨恪济以持重以母忧去卒于家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端外和不苟取予性俭约身无纨绮箧中惟赐衣数袭每分禄以赡宗姻平居无疾言遽色杨文懿诔及刘文安挽词皆实录也尝著宋元通鉴续编义例精审书成须发尽白曰使我进二阶不若稽古获一事外有诗文集十二卷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逢原,秀水人。正统壬戌赐进士第二,除翰林编修历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懿有介庵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原字逢原,秀水人。正统壬戌第二人及第,除翰林编修。历中允、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参议兼侍讲,入内阁预机务,进翰林学士。卒赠礼部侍郎,谥文懿。有《介庵集》十二卷。
维基
吕原(1418年—1462年),字逢原,浙江秀水人。
吕原父兄为教谕、训导,自小家贫,父兄过世时,没法回乡归葬,只能葬在景州暂时居地的附近,吕原时常到父兄坟墓恸哭。
后来,奉母南归,家里更加贫困。
知府黄懋欣赏吕原的文笔,补其为诸生,遣入学,正统六年(1441年)举辛酉科乡试第一。
正统七年(1442年),联捷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编修。
正统十二年(1447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
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那时于谦讲《国风》、吕原讲《尧典》。
后任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
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次日,命入内阁预机务。
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吕原。
后来,李贤恢复官位入阁,吕原为次辅。
不久,彭时也入内阁,三人相得甚欢。
为天顺期间,重要的三个阁老,李贤通达,遇事立断。
吕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
彭时善谋。
后吕原进翰林院学士。
天顺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
诏葬毕即起视事。
原乞终制。
不允。
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
体素丰,至是羸瘠。
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
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
吕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
性俭约,身无纨绮。
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杨琅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琅(1428年—?
),字朝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天顺三年(1459年)己卯科福建乡试第一名。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进士。
授监察御史。
宪宗初,上疏乞罢尚书马昂、翰林学士倪谦,请起尚书王竑,召还给事中王徽、修撰罗伦,皆不报。
巡按浙江,升江西按察司佥事,改山东,提督学政,赈灾途中染病卒于东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4—1501 【介绍】: 明应天府上元人,字舜咨。
倪谦子。
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
天顺八年进士。
授编修。
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
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尝劝帝勤讲学、开言路、宽赋役、黜奸贪、省营造。
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铨政称平。
前后陈请百余事,多剔刔军国弊政,论西北用兵之害尤切,以为当重将权,增城堡,明赏罚,实屯田,以加强守备。
兵部不能用。
卒谥文毅。
有《青溪漫稿》。
沧海遗珠
倪岳(1444-1501)字舜咨,浙江钱塘人,徙居上元,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尚书,谥文毅。为文浩瀚流转,不追章琢句,著有《青溪漫稿》。
明诗纪事·丙签·卷四
岳字舜咨,钱塘人,徙上元,尚书谦子。
天顺甲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历侍读,迁学士,拜礼部侍郎,进本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历南吏部、兵部,入掌吏部。
卒赠太保,谥文毅。
有《清溪漫稿》二十四卷。
(田按:文毅父谦,谥文僖,有明父子得谥文,自倪氏始。
文毅诗才不逮文僖,而政续远过之。)
维基
倪岳(1444年—1501年),字舜咨,号青溪,直隶上元县人,乡贯浙江钱塘县。
倪谦之子。
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编修。
成化元年授任编修,参与《英宗实录》的编写。
年间,历任侍读学士、进入东宫。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升为礼部右侍郎。
弘治元年十二月(1489年),改左侍郎。
礼部尚书耿裕方持大体,而所有礼文制度均由倪岳对顶。
弘治六年,升礼部尚书。
当时明孝宗下诏国师领占竹于四川,倪岳力谏使得孝宗撤销。
之后屡次上言请求,开言路,宽赋役,慎刑罚,黜奸贪,进忠直,汰冗员等建议,均得到孝宗采纳。
后因礼部左侍郎徐琼计谋取代倪岳。
弘治九年,南京吏部缺尚书,朝廷推举徐琼。
但孝宗仍下诏加封倪岳为太子太保,往任南京吏部尚书。
弘治十二年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弘治十三年,因吏部尚书缺,吏部会官推举吴宽任吏部尚书、倪岳任吏部左侍郎。
上谕改倪岳为吏部尚书。
弘治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赠少保,归乡治丧给驿,谥文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6—1434 【介绍】: 明河南渑池人,字正夫,号月川。
永乐六年举人。
任霍州学正十六年。
笃志性理,坐下著足处,两砖踏穿。
其学宗朱熹,务躬行实践,以静存为要。
学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称月川先生。
有《曹月川集》、《四书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