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照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照禅师道场 南宋 · 赵孟坚
七言律诗
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
按: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四
⑴ 原跋:子固戊申载题道场已题壁素,更留照师以传永远。
荡荡慈风弥宇宙,滔滔辩泻四河清。
毗卢海印全身佩,香拥优昙满帝城。
佛光法师 南宋 · 陈允平
五言律诗
竺寺王城近,金门讲大乘。
教中初有记,祖外久无僧。
身被山河衲,心悬日月灯。
南湖雨华座,十载复谁登(同上书页三七八)
僧中英,教中杰。
挂宋朝金襕,肆台衡木舌。
如天河翻,如岩石裂,萎花风扫雨新奇,电影已收雷未绝。
若是五逆儿郎,见彻明彻描邈得彻。
信知这老和尚,已说今说当如是说。
白云推出团团月。
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寄圣水老法照 宋 · 林表民
七言律诗
五载禅林结净缘,又飞一锡过甘泉。
晓池洗钵云常润,夜阁翻经月自圆。
碧眼谁参庭畔柏,赤身难并社中莲。
饱看胜景多佳句,好为闲人寄一篇。
元宵令节,且喜天晴。
高烧银烛,照佛光(元宵)
三藏者何。于心为戒定慧。于学为经律论。惟西域二大士。以正智法器为天人师。大宏教和尚本号金刚智。南印度人。出家于那兰陁寺。道成于迦毗罗卫国。事龙智阿堵梨。通总持灌顶之法。入师子国。登楞伽山。航海涉险。聿来中土。开元中。随銮辂于两都。大智大慧。皆抠衣请益。春秋七十三。夏腊五十。化灭于洛京。起塔于龙门。传法于大辩正和尚。和尚法号不空。师子国人。母氏方娠。梦佛光照顶。弱冠受具。通三密法。尝赍国信。往诣他方。讽真言而海风恬息。结秘印而狂象调伏。若岁大旱。实作霖雨。内出方袍之锡。犹命服焉。至德初。宣皇受命于灵朔。译不动尊经以献。凡所以顺天心而导善气者。又何可胜言。自开元末至大历中。三朝尊奉。以密行救世。代宗授以特进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既以众生病为病。于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大历九年夏六月既望。示灭于兴善寺。追命司空。不视朝三日。尊名曰大辩正。遣中谒者吊祠。报年减先师三岁。而休夏同数。初武皇帝崇大师以次公命卿也。先师有仪同之赠。宏教之谥。大师之弟子曰沙门含光昙贞觉超惠应于邻潜真惠觉等。或为肃宗灌顶阿堵梨清凉山功德使。或为内道场三教大德。或为僧录。皆伟然龙象。为法栋梁。而惠应惠觉。传授秘藏。永怀世道。乃于仁祠法堂。严事华饰。仪同在西。萧国在东。睟容德宇。瞻仰如在。应公又推本其教曰。昔毗卢遮那如来入不空王三昧。说瑜珈最上乘义。授于普贤。以平等性智而造妙觉。一印含万法。五部周四方。金刚之坚利。莲花之清静。悟入之速。可思议哉。普贤授龙猛。龙猛授龙智。凡千百载。而先大师授于大师。纂服六叶之教。绍明三摩之法。摄护成就。斯为妙门。大凡翻经七十七部一百卷。命书悯册。表章荅礼。传译之差次。弟子之号名。环周素壁。耸视生敬。净名会中。亦参世典。宏明集内。无匪佛乘。初先大师之灭也。吕工部向杜卫公鸿渐为之记。大师之云亡也。严京兆郢沙门飞锡为之碑。感缘行化。皆以详熟。今应公以二大师遗影之在此堂也。不可以不识。应公入大师之室。德舆入应公之藩。以兹因缘。俾揭文字。铭曰。
法身遍照,六叶传妙。
惟二大师,三朝演教。
天竺西极,瑜珈度门。
莲开法界,月破重昏。
俨然象设,复获亲觐。
如闻软语,如结秘印。
一室之中,寂然感通。
道行无穷,法子之功。
飏下天台故纸堆,为搜言外蒋山来。
浙翁拶到无栖泊,谓实情忘撒手回。
归去相依有鹫山,渠家一向斥前三。
谁知开异来同了,圆旨如今亦厌谈。
法照 南宋 · 薛师石
五言律诗
论著天台教,诗参左纬来。
閒行过蓬荜,相对坐莓苔。
讲席虚前月,重游约后回。
仍闻藏禊帖,应许为吾开。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