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宗杲

相关人物:共 100 位
共 10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
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
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
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
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越州诸暨人。姓翁氏。世业农。少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异之。甫冠即出家。师授以经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采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即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命给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辈。各探筹卜其分。缘师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谇语。果命复探之。师再获。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发受戒。拙庵光居灵隐。俾典宾。混源密。主净慈。命分半座。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资夙成。不假师授。虽不识一丁。而吐辞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尚书尤公袤。宝文王公厚之。丞相钱公象祖。皆与师为方外交。尝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嬴得蒲江湖。因自号无用。累典大刹。最后住四明之天童。开禧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五。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则密乃师之侄行。而不以分座。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肝肠是务。不拘拘于形迹间。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妙喜谪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问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荷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不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妙喜住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阳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以苏州庄。
施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会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当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以苏州庄田。
施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为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妙喜谪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荷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荷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禅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素(一○七五~一一五三),俗姓黄,浦城(今属福建)人。
二十七岁依南峰俊禅师下发,持头陀行阅三载。
辞谒圆悟草堂诸宗匠,寻诣宝峰,顿悟心法,服勤久之。
后住建宁府万寿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母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
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
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
事见《晦庵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
名绍隆。
机投佛果勤禅师。
出世开圣。
次迁彰教。
果还□移居虎丘。
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
尚庵居。
楚吴衲子惟趋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
师凡见学流。
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
盖师初为大僧。
辄知有于长芦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造夹山。
而道繇宝峰。
见器于湛堂。
又过黄龙。
抗机于死心。
抵夹山。
适佛果移道林。
师从其行。
佛果问曰。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竖拳云见么。
对曰见。
曰头上安头。
师脱然契證。
佛果复召曰。
见个甚么。
师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载。
侍从于果。
而隆睡虎之名。
饫惊丛社矣。
宣和间。
辞归省亲。
因住褒禅山。
靖康改元。
领开圣。
为建炎之扰。
退隐铜峰。
尚书李公光。
起师居彰教。
间有老宿。
闻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绍兴癸丑。
迁平江之虎丘。
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
怀香请益外。
掀禅床喝。
大众之辈。
腾腾不绝。
僧问。
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
师曰。
一愿皇帝万寿。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
落在甚么处。
师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针。
更借一问时如何。
师曰。
据虎头收虎尾。
曰中间事作么生。
师曰。
草绳自缚汉。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师曰。
几行岩下路。
少见白头人。
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师曰。
理长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还禁得也无。
师曰。
穿过鼻孔。
曰学人小出大遇。
师曰。
降将不斩。
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师曰。
停囚长智。
问如何是大道真源。
师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截断草鞋跟。
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师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
师曰。
平地神仙。
问如何是截铁之言。
师曰。
满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师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领一问。
师曰。
也须吐却。
诸方以师之机。
类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尽落今时。
不展不托。
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
水洒不著。
简点将来。
自救不了。
岂不见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犹是生死岸头事。
拈拄杖一划云。
划断古人多年葛藤。
点头石。
不觉拊掌大笑。
且道。
笑个甚么。
脑后见腮。
莫与往来。
又曰。
目前无法。
万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难辨。
不是目前法。
触处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离见闻觉知。
虽然如是。
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
所以道。
罗笼不肯住。
呼唤不回头。
佛祖不安排。
至今无处所。
如是则不劳敛念。
楼阁门开。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还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
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
图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语曰。
天子之庙九。
诸候之庙七。
况金轮世谱。
宁甘草草饮水。
遽昧其源。
于义安乎。
于是丛林咸遵行焉。
师前后据室。
严展化仪。
不以狮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师者。
气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讣始至。
师乃白众曰。
当以第一座宗达。
承虎丘院事。
复索笔书最后法语。
俨然化去。
寿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于本山。
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见个什么?
”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印(一一四八~一二一四),字铁牛,又字元实,号空叟,赐号慧庆,俗姓陈,盐官(今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先入南湖,后谒象田圆悟演,又归南湖。历住正觉、上竺、德藏、圆通、超果、灵山。宁宗时主灵隐寺。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卒,年六十六。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释门正统》卷七、《补续高僧传》卷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宗印。
字元实。
盐官人。
竹庵之神足也。
解悟有骨气。
凡诸祖格言。
必诵满千遍。
入南湖修长忏。
周氏延以庵居。
以租量非法劝革之。
岁减五百斛。
往谒象田圆悟演。
演反质西来意。
师答曰。
有屈无叫处。
演肯之。
智者忌辰。
夜炷香殿炉。
悲泣失声。
演感其意。
以厚礼送。
归南湖。
次首众于资教从空。
虚堂之延也。
堂著宗极论。
扶智涌。
事理各立一性之旨。
师设九难。
宗极为之义负。
通守苏玭。
领师之法。
请居正觉。
时飓风大作。
拔木飘瓦。
诸屋尽坏。
仅存藏殿。
师守死不去。
玭召还。
要师偕行曰。
盖西还。
相与弘赞。
居东二十四年。
至是复还浙右。
讲止观于上竺。
主者。
以得人为忌。
去隐雷峰毛氏庵。
问道者沓至。
历迁德藏圆通超果。
北禅道德之誉既行。
土木之绩亦就。
海空英辞灵山。
举以自代。
诏可之。
召对便殿。
问佛法大旨。
语简理明。
上大悦。
锡号慧庆法师。
后行化至松江。
谓其徒曰。
吾化缘毕此。
即右胁安庠而寂。
时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
藏龛慈云塔傍。
师之衣准律。
五辛刚制。
道力纯至。
幽明俱感。
且格邪拯滞。
除瘵息疠。
一有祈叩。
无不得愈。
常谓。
讲者须备三法。
肃威仪以临大众。
提大纲以尽文义。
具宗眼以示境观。
备此三者。
始无愧宣说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印,字铁牛,姓陈氏,盐官人,得法于育王佛照光禅师。宁宗时,主灵隐,上堂,举“南泉示众“云:“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如今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颂曰:“不如随分纳些些,唤作平常事已差。绿草溪边头角露,一蓑烟雨属谁家。”
释祖庆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一二
祖庆,宗杲弟子。
淳熙十五年住钟山。
编有《拈八方珠玉集》三卷(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赵,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依觉印英禅师,再谒丹霞淳禅师,先后参海内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迁广寿、黄龙。称黄龙道震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僧宝正续传》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号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为童子。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师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噫绍兴以来宗师言行相应而与秋霜争严。舍震其谁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讳道震。
金陵赵氏子。
少依保宁觉印禅师。
为童子。
觉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择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师在选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辞觉印。
谒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
因有颂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
异草灵花彩凤㘅。
夜半天明日当午。
骑牛背面著靴衫。
淳见而异之。
游湖湘。
抵大沩。
作插锹井颂曰。
尽道沩山父子和。
插锹犹自带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镜。
时有无风匝匝波。
最后至黄龙。
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
绝意他往。
日取藏教读之。
一夕闻晚参鼓。
步出经堂。
举头见月。
忽有省。
亟趋方丈。
陈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践获大通彻。
绍兴初。
草堂避地曹山。
迁疏山。
师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临川守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唱草堂之道。
僧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云。
黑漆昆崙穿市过。
进云。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答云。
卖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夺。
答曰。
灰飞烟灭后。
怕你绝音容。
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答曰。
当年独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说向君。
进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师以拂子击禅床。
僧云。
烹凡炼圣有玄功。
万古丛林作标格。
便礼拜。
尝示众曰。
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
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
若也不会。
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
谩他一点不得。
久之。
退隐疏山之山堂。
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
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
师力丛林矩范。
僧到必勘辩。
一日僧展坐具礼拜。
师转身背却。
僧收坐具便去。
师乃唤回。
僧进前。
师便归方丈。
明日僧问讯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个省处。
师云。
作么生。
僧近师边。
作听势。
师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类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迁黄龙。
是为积翠直下子孙。
授道之处。
院烬于兵火。
师慨然有兴复之志。
阅数年。
堂殿廊庑。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众告曰。
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见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当究本法。
傥透脱无滞碍。
随力量兴作。
利益众生。
无虚弃光阴。
左右固请留颂。
命笔书曰。
吾年八十三。
随顺世言谈。
不落思量句。
谁人共我参。
翌日闻钟声。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体柔和。
颜皃如生。
阇维日。
云惨风悲。
草木变色。
烟焰所及。
悉缀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师为人刚正强力。
甘枯淡。
务精进。
迹未尝造檀越之门。
近代宏法。
唯师有古尊宿风韵。
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
演出关。
栖迟妙喜之门。
久甚。
及开法出世。
不忘圜悟。
有道者固应如此。
震天资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大盛。
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
草堂将与之。
震骤谏以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
震之志得行焉。
其规正窃昌。
阴翊化权。
岂浅浅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字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甚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去,黄龙主事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帅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其严正如是。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之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谅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出住庐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
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鉴曰。
玄沙道谛当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
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
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
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坐宵立。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鉴曰。
玄沙道。
谛当。
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
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
窃疑其未然。
乃曰。
吾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然之。
后出世。
初主禾山。
次天圣。
从何山。
及天宁。
绍兴甲寅。
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是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迄还鄣南。
至十月四日。
绩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
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
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
号佛灯。
安吉施氏子。
初参广鉴瑛禅师。
不契。
遂造太平。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衾自誓曰。
不彻不展此。
于是岌立宵昼。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师闻顿悟。
鉴曰。
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
了无疑滞。
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入众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
疑其未然。
乃曰。
须我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拉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忽推师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随声应曰。
潭深鱼聚。
曰。
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曰。
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悟大称赏之。
师出世凡四坐道场。
声光赫奕。
后殁于天宁。
将化。
谓双槐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是佛鉴先师忌辰。
吾将至矣。
乞还鄣南。
四日。
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
师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不与同条死。
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
高五尺足矣。
越三日鸡鸣。
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师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火浴。
舌根不坏。
郡人陈师颜。
宝函藏于家。
痊骨于普应院之侧。
师法貌清整。
举扬宗旨。
绰有祖父之风。
有时谓众曰。
兄弟如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请来。
露个消息。
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
师唤入。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诀疑情何为。
威仪不具。
僧顾视衣裓。
师喝出。
机锋严峻类如此。
其住何山也。
因岁旱。
郡守请祷于师。
师勉从为升座。
怒目瞪天骂曰。
阿谁教尔强为天。
雨应声而至。
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珣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适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珣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见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珣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诏佛鉴住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珣首蒋山众。
由是湖海知名。
建炎间。
住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珣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珣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珣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迁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珣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宾中主。
珣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权祖令。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珣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珣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絮纸衣。
珣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
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要长者?
高者?
”珣曰:“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了万者。
号一山。
临川人也。
其先金氏。
为江右显族。
万生貌瘠。
而秀气格精厉。
八岁指挥群小。
肃若朝堂。
又八岁好学。
以淹博著声。
每叹孟轲氏未达性理。
同辈惊其狂。
万曰。
圣贤亦犹人也。
何无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为师竟。
于金溪常乐院弃发。
是夕芝产户枢。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刚健中正圣徵也。
当为法王。
万遂游方。
遍见名宿。
得旨于东叟颖。
住后尝谓及门者曰。
我当时初参偃。
溪闻尊宿。
闻以为我齿牙超迈。
每同商略古今间。
谓我曰。
子姿质铦利。
山僧实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识得。
山僧在子脚底。
我虽不测弃去。
未尝不珍味其语。
又见灵隐荆叟珏禅师。
亦蒙隆遇。
珏曰。
近日法社凄凉。
鲜合中道。
太过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几可振。
易病难医。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聪之可测度。
彼时虽铭。
其说不能当下庆快。
如是展转。
所历非一。
大抵遮前护后。
遂乃拨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师东叟颖和尚。
能捋下铁面。
当众以如意指我曰。
万书记文彩灿烂。
应酬时机。
则不无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时。
我心识俱丧。
乃强曰。
何也。
吾师曰。
别人根钝。
不得利子。
则根利不能钝。
我对曰。
岂无方便。
师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启口说不出。
举笔写不出。
一日偶经神祠。
见纸钱灰旋风飞起。
尽亡所执。
吾师遂以妙峰师翁禅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举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万为人鲠直。
少含蓄好。
樊励后学。
见有小善可录。
必展转发明。
人亦不敢伪。
或有过。
则曰。
人非圣贤。
孰能免焉。
改之为贵人。
亦不敢饰。
至若事关法化。
知见差讹。
则切直千馀言犹不已。
当时以此惮而怀之。
初住天台之寒岩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箨山。
大阐法化。
有僧问曰。
紫箨山庭如锦绣。
是谁按拍画图中。
万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顾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钩。
僧曰。
将谓歌谣风日煖。
元来鼓角阵云深。
曰。
八千子弟归何处。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则山河无意属英雄也。
曰。
摘杨花。
僧次日复进曰。
昨日公案未圆。
乞师再垂方便。
万曰。
分付直岁不得。
普请曰。
古老头巾真难共语。
万掷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箨老汉今日方始瞥地。
万便休。
十载迁疏山。
疏山旧例。
住持须通刺当道。
万辄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诚各行其志也。
况我圆顶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为三间古院。
委曲权门。
是则法化未弘。
僧风先扫地矣。
当道议不合。
万留偈法堂。
飘然而去。
偈曰。
叠叠韶华一杖藜。
白云到处有山栖。
等閒爱种蟠桃核。
不把春红赚马蹄。
江淮总统闻万高标。
会诸山于灵隐。
直指堂议。
以开先迎万。
或度其厌丛林不肯来。
有耆宿曰。
万公必来也。
彼虽起居萧洒。
然瞿瞿以法门纲目为任。
若致之以诚。
即十字街头肩栲栳养閒汉。
彼亦欣乐。
况开先为山林之胜。
且便于衲子。
公岂木强人乎。
公必来也。
万果携数禅衲。
惠然而来。
有偈曰。
刹竿扶起本无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涛陆地起龙吟。
于是开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问之外。
从未只字。
干及豪贵。
其时道俗蒙万示语。
如获珙璧。
笑隐来参。
万审其机缘。
指往百丈。
为晦机嗣。
无我之风。
海内仰之。
又十载住东瓯江心寺。
少不适意。
又弃去。
寺众数百泣挽随。
至冯公岭不从。
万尝曰。
古人因学道。
以立丛林。
事事随缘。
法法周备。
为住持者。
观会中或有一个半个。
实心务本。
则当不顾安危。
竭力支撑。
虽社庙神坛。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计丛林以学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顾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头头合辙。
物物圆融。
乃崇尚土木。
鹭伺豪家。
然后窃虚器传子孙。
与蚖蛇恋窟。
明无少异。
毫厘既差。
千里悬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庐月涧明公。
迎万归东溪。
万翩然命棹曰。
满望春江兴不违。
一波才动万波随。
烟岚调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规。
月涧殁。
开先之众复请万。
万力却之曰。
我住持三十载。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壮盛之时也。
诸公不复言。
皇庆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据室危坐。
书诀众语。
俨然而化。
阇维。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计。
目睛齿牙顶骨不坏。
时改建豫章乌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旧藏释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万禅师目睛舍利。
以宝匣秘之。
陪葬焉。
馀舍利塔东溪。
赞曰。
名位虚器也。
道德实迹也。
据虚器而核实迹。
则失矣。
余观万公平生。
住持独持大体。
熙于实迹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辄。
弃去。
此其节概。
大过于人。
应庵曰。
衲僧当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共 10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