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肇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
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
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
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
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神宗时累封鲁国公。
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
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
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3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曾易占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又曾与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诸州,所至多有政绩。神宗元丰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次年,加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旋擢中书舍人。曾校理《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典籍。尤擅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谥文定。有《元丰类稿》。
全宋诗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为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谥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著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词学图录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
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
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余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
曾校勘《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
陈师道、王无咎、曾肇、曾布等皆其门弟子。
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另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
有词见《梅苑》。
全宋文·卷一二三一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致尧孙。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神宗元丰三年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兼判太常寺;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年六十五。
人称南丰先生,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肇《行状》,林希《墓志铭》(《元丰类稿》附录),《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曾巩诗文俱称著于世,尤以散文见长,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著《元丰类稿》五十卷(存)、《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另有史学著作《隆平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101 【介绍】: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全宋诗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
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
六年,出知颍州。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三司度支判官。
四年,出为淮南转运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
二年,因奏事不当免。
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
七年,授秘书监、知银台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
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
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
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
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八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
复知扬州。
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
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
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为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
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
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为第十五卷。
全宋文·卷一三○八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徙居丹阳(今江苏丹阳)。
绅子。
庆历二年进士,授宿州观察推官,徙知江宁县,调南京留守推官。
皇祐五年召试,除馆阁校勘,历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编定集贤院书籍。
出知颍州,迁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
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
出知婺州,徙亳州。
召归,勾当三班院,出知应天府。
复知银台司,再出知杭州。
元丰初,权知开封府,降知濠州,坐事罢。
起知沧州,召判尚书吏部。
元祐初。
授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改翰林学士承旨。
五年三月,拜尚书左丞。
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八年三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出知扬州。
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卒,年八十二。
赠司空、魏国公。
南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尝校订《神农本草》等医书多种,主持研制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为宋代杰出科学家。
又编《华戎鲁卫信录》二百卷。
为文驯雅有体,有文集七十二卷。
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四○有传。
曾悟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1127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蒙伯。
曾肇孙。
徽宗宣和三年进士。
钦宗靖康间,为亳州士曹。
金人破城入,被执,抗辞斥骂,与妻孥同日遇害。
全宋文·卷四○八七
曾悟(一○九五——一一二七),字蒙伯,南丰(今江西南丰)人。肇孙。宣和二年进士。靖康二年为亳州士曹。建炎元年金人破亳州,悟被执,抗辞慢骂,与妻孥同日被害,年三十三。见《宋史》卷四四八《曾怘传》附,《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二六,《宋史新编》卷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101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正仲。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概所知。英宗朝,历太常礼院。素与王安石交厚,神宗熙宁中安石执政,论事不合,即不来往。元丰初除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累迁知开封府。哲宗朝,历尚书右、左丞,吏部尚书。时朋党论炽,存进言恐滥及善人,忤任事者,出知杭州。以右正议大夫致仕。参与编著《元丰九域志》。
全宋诗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丹阳(今属江苏)人。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
历嘉兴主簿、上虞令、密州推官。
英宗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历三馆、太常礼院。
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修起居注。
二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
五年,知开封府。
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知蔡州,改扬州、杭州。
绍圣初致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王存(一○二三——一一○一),字正仲,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
治平中为国子监直讲。
元丰二年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
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转户部。
哲宗立,拜中大夫、尚书右丞,出知蔡、扬、杭州。
绍圣初致仕,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
著有《九域志》十卷(存)、《枢密院诸房例》一百四十二卷、文集五十卷。
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集卷三○),《宋史》卷二○四、二○七、二○八及卷三四一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韩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熙宁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判官,出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历知庐州、凤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权户部侍郎,改刑部,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绍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韩综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韩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综子。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三迁为大理评事。
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知馀姚县。
熙宁中,累官至两浙西路提刑。
元丰中,历知庐州,工部、户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户部侍郎。
六年,加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再为户部侍郎。
绍圣中,历知陈、青、瀛、杭等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曾肇《韩宗道墓志铭》(《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1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尝从胡瑗、孙复学。父没始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立,连除观文殿大学士,促入觐,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诗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颍昌府。后因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弹事》五卷、《国论》五卷、《言行录》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纯仁诗,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岁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元刊明修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进士,父死乃出仕,以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事、知襄邑县。
治平元年为江东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屡奏不当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蕲州,历京西提点刑狱,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召拜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加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国子监。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左迁知利州、庆州,黜知信阳军,移齐州。
乞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再知河中。
哲宗立,复知庆州,召除给事中,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明年出知颍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复拜右仆射,再出知颍昌府,忤章惇意,累贬永州安置。
徽宗立,归许养疾。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
著有《弹事》五卷、《国论》五卷、文集二十卷。
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沈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嘉兴崇德人,字子谦。
宁宗嘉定初进士。
知石城县。
时汀寇入境,邑豪熊子开等为寇向导,巡尉司误捕熊氏同姓者。
乃察其非是,破械释之,使捕子开
既而果缚子开以献,人服其明。
继倅建昌,守郢州,所至有循名。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5 【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器资。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第一。历任幕职官。所著《诗义》为王安石见重,补国子直讲。为监察御史里行,陈时政十事。论不当以宦者主兵。历江西转运判官、京西提点刑狱。哲宗元祐为中书舍人。反对以“车盖亭诗案”穷治蔡确,落职知徐州。哲宗亲政,权吏部尚书。后知江州。有《鄱阳集》等。
全宋诗
彭汝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
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里行。
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
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
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年五十四。
著有《易义》、《诗义》及诗文五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十卷),已佚。
后人收辑遗诗为《鄱阳集》十二卷,编次多舛误重复。
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彭汝砺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校以清嘉庆周彦、高泽履刻《鄱阳诗集》(简称嘉庆本),傅增湘校清钞《鄱阳先生文集》(简称傅校)。
参校宋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清曹庭栋辑《宋百家诗存》(简称诗存)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砺(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治平二年进士第一。
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国子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元丰初,以馆阁校勘为江西转运判官,改提点京西刑狱。
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
加集贤殿修撰。
入权兵、刑二部侍郎。
进权吏部尚书。
绍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
绍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
著有《易义》、《诗义》。
另有《鄱阳集》十二卷(存),皆诗。
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