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逢辰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严州淳安人,字君玉。
方逢辰弟。
理宗景定三年进士。
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簿。
宋亡,退隐于家。
元世祖诏起为淮西北道按察佥事,辞不赴。
聚徒讲学于石峡书院,学者称“山房先生”,以之配祀于蛟峰。
有《山房集》。
全宋诗
方逢振,字君玉,淳安(今属浙江)人。逢辰弟。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太府寺主簿。宋亡,于石峡书院聚徒讲学。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诏朝,不赴,学者称山房先生。有《山房集》,已佚;今存《山房遗文》一卷。事见明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一。
全宋文·卷八二四七
方逢振,字君玉,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逢辰弟。登景定三年进士第,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主簿。宋亡,退隐凤潭。逢辰卒,嗣主石峡书院讲席,申明逢辰之学,学者称山房先生。元世祖诏起之,不赴,终于家。著作仅存后人所辑《山房先生遗文》一卷,传世本皆附于《蛟峰文集》之后。事迹见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一,《宋元学案》卷八二,《宋史翼》卷三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严州桐庐人,字德夫,号石川。
度宗咸淳七年进士。
曾受业于方逢辰
为庆元府教授,在官以濂洛关闽正学为己任,推明道学奥旨。
元兵至鄞,临危不惧。
宋亡,隐居乡里,与同里孙潼发、袁易称为三先生。
全宋诗
魏新之(一二四二~一二九三),字德夫,号石川,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
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进士,授庆元府教授。
入元隐居乡里,与方逢辰、何梦桂、孙潼发等赋诗论学。
事见《宋文宪公全集》卷五《故宋迪功郎庆元府学教授魏府君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元诗纪事
新之字德夫,桐庐人【按:月泉吟社诗云魏新之分水人,未知孰是。】。宋咸淳七年登进士第,除教授。
汪斗建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26 【介绍】: 宋元间建德淳安人,字昌辰。倜傥有奇志。宋时在京学,率同舍七十人伏阙上书,攻贾似道误国。入元,典教遂阳三载,后不复仕,家居教授以终。
全宋诗
汪斗建(一二五五~一三二六),字昌辰,淳安(今属浙江)人。
元兵围襄樊,率太学同舍生七十人伏阙上书,不报,遂归。
入元,从方逢辰学。
后典教乡里,又教遂阳三载,归家居授徒。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卒,年七十二。
有《云留小稿》,已佚。
事见《安雅堂集》卷一二《汪先生墓志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7—1329 【介绍】: 元徽州歙县人,字潜夫,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钦定四库全书·杏庭摘槁·提要
杏庭摘槁》一卷,元洪焱祖撰。焱祖字潜夫,歙县人。是集前有《危素序》,称为徽州路休宁县尹致仕。而叙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为平江路儒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天历元年年六十二致其仕。不及其尝为县尹。考《宋濂序》,称其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尹致其仕。盖是时犹沿宋例,致仕者率进一官使归,实未尝任其职也。焱祖尝作《罗愿尔雅翼音释》,至今附愿书以行。又有《续新安志》十卷,亦继愿《新安志》而作。盖亦博洽之士。是集为其子浦江尉在所编。所居有银杏树,大百围。焱祖尝以“杏庭”自号,因以名集。其诗以古近体分列,然五言律下注曰“长律附”,不从高柄称排律。七言律下注曰“拗律附”,亦宋人之旧名。盖犹当日原本,未遭明人窜乱者也。其诗虽纯沿宋调,而尚有石湖、剑南风格,抗衡于虞、杨、范、揭诸家则不足,以视宋季江湖末派则蝉蜕于泥滓之中矣。
杏庭摘槁·原序
《杏庭居士集》,故徽州路休宁县尹致仕洪先生所著诗文也。
先生讳焱祖,字潜夫,年廿有六。
为平江路儒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
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
天历元年,年六十有二致其事去。
明年,卒于家。
此先生之履历也。
其为学官,兴修学舍,其佐邑富民不敢蹐门,土豪强买民田不收税,壹为正之。
甲或驱乙濒死,反自剺其面以诬乙,冀脱其罪,先生卒坐甲。
讼由是息,囹圄为空。
浦城伪钞诬遂昌富者十有六家,尉卒持公椟至,先生立遣之。
南有大溪遇霖雨不可涉,乃捐廪禄为之倡作长桥。
夏旱祷于龙湫辄雨,此先生之为政也。
初,先生谒宋尚书方公逢辰于建德,方公大奇之。
其后客杭,师事建德。
守方公回建德,与先生同郡。
先生之生父程公,建德同舍生也。
客信从学校,授四明戴公表元游,至若高邮龚君绣、吴兴姚君式、南城李君淦,皆东南名士,则又与之同僚,此先生之师友也。
由是观之,先生终始可得知矣。
先生既没,其子在述其行。
以先生践履纯笃为政,清慎邅回半生,位不充其才为痛。
余则解之曰:前史所载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名姓相望,其穹官峻爵,焜耀一世,论其所可传则蔑如也。
先生之文,根极理要,而忧深思远,超然游意于语言文字之表。
彼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虽尊显,宁有是哉。
然则,为在者可以无憾矣。
先生所著别有《续新安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十二卷,已刻于徽学。
其所居有银杏大百围,故以为号,因名其集云。
在以门荫为征官,今调浦江尉,将去京师,属余序其篇端,乃为之书。
至正九年七月己亥应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危素序
杏庭摘槁·序
濂昔受学于河东公,获见新安洪先生诗十馀篇,心甚乐之。窃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而新安远在数百里外,常愧弗能一见先生,以窥夫大全。及河东公殁,先生之子存心来为浦江尉,濂始得悉。受而伏读之,不觉叹曰:呜呼!是岂非诗哉!夫诗未易言也。商周之时,三颂二雅,泊夫十五国风之作,既经孔子所删,列为一经,固将与天地相为终始。若秦汉以来,至于近代,其间雕肝琢肾,以自驰骋于一世者,不为不多。果能传之千万载而弗泯,几何人哉?纵传矣,求其无愧于孔子之删定者,又几何人哉?盖必有超绝之识,充以包罗宇宙之象,济以俊伟光明无所不通之学,然后始能与于斯。不然,则流连光景之辞尔,尚得谓之诗矣乎?新安为江东一大郡,自旧多文学之士,及吏部朱公兄弟以诗倡于建炎、绍兴间,而作者益盛。流风遗韵,直至于今不衰。先生之生虽后,朱公百馀年尝及接乡之。诸老故闻见甚多,而讲索甚精,其发之于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呜呼!是岂非诗哉!濂颇观今人之所谒诗矣,其上焉者,傲睨八极,呼噏风雷,专以意气奔放自豪。其次也,造为艰深之辞,如醉梦人乱言,使人三四读,终不能通其意。又其次也,傅粉施朱,类燕姬越女,巧自衒鬻,于春风之前,冀长安少年为之一顾。诗之至此,亦可哀矣。求其如先生之作尚可多得耶?濂方将誊置东明山中,与二三子共学焉,而存心以四方之士多愿观之,俾濂摘其古今诗若干首,锲梓以传先生之诗,诚不宜无传。故濂特举诗之未易言,而先生绝出于今人者,序之于首简。惜乎,河东公墓木已拱,无从质其说之然否也。先生讳焱祖,字潜夫,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尹致其事。其善政可称述,而不系于诗者不书。 至正十五年春三月十五日金华后学宋濂序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杏庭。
董有真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七六
董有真,严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
曾以横敛率民上书方逢辰,乞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严州淳安人,字伯治,号耐庵。
方逢辰父。
少以词章名,后弃去,尽心圣贤知行之学。
乡人敬之。
二子及第后,得授宣教郎,历官奉直大夫、两淮制置司参议官。
方万二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七六
方万二,不详其名,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方恬(鉴轩)、方有开(溪堂)之裔。
见所撰《谒蛟峰先生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建德淳安人,字以愚。
方逢辰曾孙。
文宗至顺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撰后妃功臣诸传。
调杭州判官,除江西行省员外郎。
明初,隐居不出。
有《春秋集释》、《愚泉诗稿》。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以愚,淳安人。登至顺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至正中历杭州判官有愚泉诗藁十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俞演,字则大,临安(今属浙江)人。
年二十二时诗已成集,方逢辰为之序。
事见《桐江集》卷四《跋俞则大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
方逢辰孙。
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
有《富山遗稿》。
元诗选
夔,一名一夔,字时佐,淳安人。生于宋季,尝从何潜斋游,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不利于有司。退隐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其间,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所著有《富山懒稿》。曾孙宗大编次,五世孙文杰刻之。明正统间,同邑周瑄为之序,谓其文词声容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商素庵曰:「富山诗纡馀浑厚,弗事雕刻,亦足以观先生冲雅之操矣。」今其集中所载《闵忠》诗云:「自郑有谋归华氏,舍湘无地托王琳。」谓文文山也。《诛奸》云:「尔身不恤无埋地,此耻奚容更戴天。」谓贾似道也。其忠义之感,凛然言外。他如:「春盘脆响供雷笋,夜焙芳鲜摘露芽。」「蚕老任眠催作茧,燕来新乳贺成家。」「画角吹残低戍火,暮鸦衡断远村烟。」「滴愁细雨惊秋暮,照睡青灯伴夜阑。」「月鹊自惊翻舞影,露蛩相吊洗啼痕。」亦多雅秀之句也。
全宋诗
方一夔,一作方夔,字时佐,号知非子,淳安(今属浙江)人。尝从何梦桂学,累举不第,后以荐为严州教授。宋亡,筑室富山之麓,授徒讲学,学者称富山先生。有《富山懒稿》三十卷,已佚,五世孙文杰辑为《富山遗稿》。事见本集卷首明商辂序,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七有传。 方一夔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旧抄《方时佐先生富山懒藁》十九卷(简称旧抄本,有清丁丙跋,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