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斯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人。
曾任栎阳狱吏,太史令。
博识古今文字。
秦统一后,奉命与李斯等省改大篆,作《博学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92 【介绍】: 宋扬州广陵人,字鼎臣。徐延休子。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徐锴并称二徐。五代时,仕吴为校书郎,仕南唐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历官给事中。左、右散骑常侍。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于邠州。工诗文,精文字学。尝受诏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有《骑省集》等。
全宋诗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八年(九八三),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91 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初仕吴为校书郎,后仕南唐。
中主时,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历太子右谕德,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改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给事中。
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991),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
生平见李昉《东海徐公墓志铭》、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宋史》卷四四一《十国春秋》卷二八。
铉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文章淹雅,冠绝一时。
与其弟锴齐名,号“二徐”。
亦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
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往往执笔立就。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又精小学,好李斯小篆与八分。
著作颇多,有《徐铉集》30卷、《稽神录》6卷,与汤悦合撰《江南录》10卷等。
集多散佚,今存《骑省集》30卷。
全唐诗》存诗6卷,词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句若干。
唐诗汇评
徐铉(916-991),字鼎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十岁能文,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仕吴为校书郎。南唐中主时,试知制诰,为宋齐丘所诬,贬泰州司户。召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巡抚楚州屯田,因措置失宜流舒州,徙饶州。复召知制诘,迁中书舍人。后主时,历任礼兵二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国亡,入宋,官太子率更令、左散骑常侍,贬靖难军行军司马,年。铉工诗能文,尤精小学,与弟锴齐名,时号“二徐”。宋雍熙中受诏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有《骑省集》(一名《徐公文集》)三十卷,乃其婿吴淑所编,又《稽神录》六卷,均存。《全唐诗》编其在南唐时所作诗为六卷。
词学图录
徐铉(916-991) 字鼎臣。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早年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淳化二年(991)贬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死在贬所。
在南唐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
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正文后,校订增补后《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长于书法,喜李斯小篆,隶书亦佳。
有《篆书千文》、《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诗平易浅切,近白居易诗风。
文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
为李煜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录。
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30卷,由其婿吴淑编集。
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
另有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
又有《稽神录》6卷,记神怪事,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
全唐诗补逸
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随后主李煜归宋,累官散骑常侍。淳化三年坐贬卒,年七十六。(据李昉撰《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铉精小学,尤工篆隶,与弟锴俱有名于江左。补诗二首并句四。
全宋文·卷一五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吴,为校书郎。事南唐李璟,历官太子右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后主李煜嗣位,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充翰林学士。随后主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明年八月二十六日卒。铉长于为文,尤精小学,曾奉诏校定《说文》(存),著《质论》数十篇、《稽神录》二十卷(今存为六卷本)、文集三十卷(存)。《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八
铉字丹臣。会稽人。初事吴。为校书郎。后事南唐。累授太子右谕德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后主时除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随后主入宋。历左散骑常侍。贬静难行军司马。卒年七十六。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
江南冯延已曰:凡人为文,皆事奇语,不尔则不足观。惟徐公率意而成,自造精极,诗冶衍遒丽,具元和风律,而无淟涩纤阿之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3—1805 【介绍】: 清安徽怀宁人,本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山人。
少好篆刻。
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词学图录
邓石如(1743-1805) 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怀宁(今属安徽)人。书法家、篆刻家,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篆书成就最大。张惠言、包世臣都曾从之学书法。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书,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踵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
黄鹤楼志·人物篇
邓石如(1743—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号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今安徽怀宁)人。曾入毕沅幕,三年后辞归。为碑派书法大师,开一代碑学之先声,影响深远。《清史稿•邓石如传》载,湖广总督毕沅的幕僚多“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乾隆年间先后两次登临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二首;另有隶书《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草书《壬子秋日登黄鹤楼作,呈敬之先生正之》等书法作品存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16—约875 【介绍】: 唐桂林阳朔人,字业之,一作邺之。宣宗大中四年擢进士第。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懿宗咸通中迁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洋州刺史。与刘驾为诗友,时称“曹刘”,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阳朔)人。十年应试九落第,宣宗大中四年(850)始中进士。与刘驾、李频、李洞、郑谷等为诗友。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中年辞官南归,迁居于桂林阜财坊,隐居以终。事迹散见《新唐书》之《白敏中传》、《高元裕传》与《唐诗纪事》卷六〇、《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富有社会内容,风格古朴刚健。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于“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今人梁超然、毛水清有《曹邺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曹邺,生卒年不详,字邺之,桂林(今属广西)人。和,屡举进士不第,后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850),登进士第。佐天平节度使幕。咸通中,任大常博士,历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出为洋州刺史。乾符元年,官吏部郎中。后免官归,卒。与李频、郑谷、张𧏖、李洞等交游。其诗多古风,颇多讽谕之作。有《曹邺诗》三卷,已佚。后人辑《曹祠部集》二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唐摭言
刘驾与曹邺为友,俱攻古风诗。邺既擢第,而不即出京,俟驾成名同去,果谐所志。
杨沔《曹邺古风诗序》
予尝见曹邺之《监察从兄》、《读李斯传》诸作于选集中,窃谓唐之诗人鲜出其右,恨不多得。
去冬,过阳朔衙推,雨岩陈君遗以全帙,凡若干首。
其意隽以永,其风肆以则,其欣戚感遇各得乎性情之正,读之不忍去手。
唐才子传
(邺)为《四怨》、《三愁》、《五情》诗,雅道甚古……看榜日上主司诗云:“一辞桂岩猿,九泣都门月。年年孟春至,看花如看雪。”杏园宴间呈同年云:“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又云:“忽忽出九衢,童仆颜色异。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又云:“永持共济心,莫起胡越意。”佳句类此甚多,志特勤苦。
《唐诗品》
邺之诗得于乐府古辞,其《四怨》、《三愁》、《五情》之作,盖亦平子之流,综词虽拙,使人忘其鄙近。其受知韦悫,殆不为过。世晚类孤,游从缺丧,遂使幽兰丛委,不能自异于蘼芜间耳。
唐诗归
钟云:此君艳诗好手,以快情急响为妙,而少含蓄;若含蓄则不能妙,选者无处着手矣。采其妙处,则其馀当耐之,此看中晚诗法也。
《诗源辨体》
曹邺(五古)间学六朝,亦无足采。
《五朝诗善鸣集》
邺之诗说得出,说得尽,蕴藉少而透快多,有髓有神,少肤少肉。
费密《曹邺诗序》
曹邺诗,世所谓晚唐格卑者也。然此等诗亦安得都废?……读晚唐诗,当观其法之所自变,不取其辞;当观其意之所专注,不仿其声。合百家之风骨,以成一美。至于求雄浑而粗疏,欲藻丽而芜秽者,尤宜考邺辈诗以涤除之,使进于岑、韦、储、柳之姿态。
《龙性堂诗话初集》
晚唐之曹邺,中唐之孟郊也。逸情促节,似无时代之别。
石洲诗话
曹邺、刘驾,古诗皆无足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缘。
号会堂。
姓陈氏。
台之临海人。
父某。
以诗书为业。
人称为石泉处士。
母某氏。
感奇梦而生。
师气骨不凡。
翛然有出尘之趣。
初为四明白雪寺观公弟子。
十七薙发受具戒。
即以缚禅为事。
还台谒天宁日溪泳公。
泳公一见。
辄加奖予。
泳迁净慈。
师从行。
咨决心要知解。
且日至渐息群念。
期造于无念。
时处士君春秋高。
师欲尽觐省之礼。
复还台。
道经宁海。
日已暮。
悲风号林莽间。
师遑遑急走。
欲求憩泊之地。
竟不可得。
夜行三里所。
乃逢逆旅主人。
破屋一间。
不能蔽风雨。
师竟夕不寐。
明发。
指天自誓曰。
所不能建庵庐以延。
旦过者有如日。
阛阓中有妙相。
古寺两庑萧然。
不留一物。
师往还视。
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
白于主僧。
假西偏粪除芜秽。
具床几。
设衾褥。
下至庖厨溷湢之属。
罔不整洁。
吴楚闽浙之士。
肩摩袂接。
而至者如归。
皆得歇息安饱而去。
其费一出师之经画。
先是。
县东有桃源桥。
跨广度河上。
故有圆通阁。
岁久将压。
县人李斯民。
撤而新之。
邀致师为主。
师遂迁至其处。
遇过客如初。
师犹以为未足。
俭衣削食。
建华严宝阁。
月集善士。
阅华严经。
桥之南。
复筑弥陀阁。
像净土十六观相。
览者观相兴行。
启发极乐正因。
阁道行空。
朱甍耀日俨然。
如化人天宫矣。
事闻于朝。
授师金襕法衣。
及锡佛心普济之号。
仍俾报恩寺额。
以宠异之。
师既受命。
复自念曰。
上之恩侈矣。
顾尘居杂遝。
无以称清净宏伟之观。
爰择地县北五里。
而近大桥之阳。
林樾苍润。
蔚为神灵之壤。
新建报恩院一区。
晨夕帅其徒。
以祝釐报上为务。
繇是。
两地之间。
钟鱼互答。
有若东西家焉。
元季政乱。
海上兵动。
烽火涨天。
三阁与寺。
皆鞠为茂草之场。
师衋然伤心。
又以兴复为己任。
持钵行化聚落中。
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之会。
演说因果。
屠沽为之易业。
于是施者四集。
师仍于桃源夹河。
两堤悉甃以石。
建杰阁三楹间。
命工塑佛菩萨天神诸像。
毕工未久。
而师厌世矣。
师一旦早作。
无疾如平时。
索浴更衣。
属诸弟子。
以见性为急。
且曰。
吾明日将逝。
至期呼笔书偈。
怡然委顺。
时国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
世寿五十九。
僧腊四十二。
龛留七日。
颜貌如生。
茶毗。
得舍利无算。
其徒即寺西北偏。
塔而藏之。
宋景濂为之铭。
从学子方孝孺请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自缘,字会堂。
姓陈氏,临海人也。
父本儒素,夙好诗书,人称石泉处士。
母感奇梦,寤而生缘。
气骨不凡,虽在幼少,翛然有出尘之意。
每入招提,见像则变容起敬,合爪作礼。
处士君见之,谓其母曰:是子如青莲花,水不能沾,岂俗能淹耶。
乃命从四明白云寺观公为弟子,见其容止修雅,言辞温简,出内典授之读。
年十七,薙发,受具足戒。
趺坐一室,日以缚禅为事,已而还台,谒同郡天宁日溪泳。
一见辄加奖予,使执侍左右,复付藏钥。
泳迁杭之净慈,缘从其行。
净慈居五山之列,号大丛林。
四方龙象,咸来栖止。
由是咨厥心要,知解日至,惭息群念,期至无念。
时处士君春秋高,欲归觐省,乃复还台。
道经宁海,日已向暮,悲风号林莽间,苍皇疾走,欲求憩止之地,而不可得。
夜行三里许,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危坐竟夕。
因以建庵庐,延过客自誓。
阛阓中有妙相古寺,两庑萧然,不留一物。
缘往复视之,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
”白于主僧明公,假其西偏,湔除芜秽,具床几衾褥之属,罔不严絜。
吴楚闽浙之士,肩摩袂接,投之如归,宿宿信信,或至浃旬,皆饫其食饮而去。
先是县东有桃源桥,跨广度河,上故有圆通阁,岁久将圯。
县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缘为主,遂迁其处。
远方来者从之如初,犹以为未足。
俭衣削食,建华严阁,月集善士阅《华严经》。
桥之南,复筑弥陀阁,为像净王十六观相。
览者睹相兴行,启发极乐正因。
阁道行空,朱甍耀日,俨如天宫。
事闻于朝,授以金襕法衣,锡号为“佛心普济禅师”,更畀报恩寺额,以宠异之。
复念廛居杂遝,尘氛袭人,无以称清净弘伟之观。
乃择大桥之阳,去县治五里,而近林樾苍润,蔚为神区,更建报恩禅院。
晨夕讽咏,由是两地梵声,钟鱼互答。
会元季丧乱,海宇不宁,烽火四起,三阁与寺鞠为茂草,缘衋然伤之。
又以兴复为己任,托钵聚落中,随其地建华严传经会,演说因果,屠沽为之易业。
于是施者四集,仍于桃源,夹河两堤,悉甃以石,建杰阁三楹,命工造像,未几而缘厌世。
自知期至,𧦝笔书偈,怡然委顺,明洪武戊申三月也。
年五十九,腊四十二。
荼毗得舍利无算。
弟子祖溢等,以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奉遗骨塔于寺西北偏。
以乡先生夏克复所叙行业,因方孝孺而徵铭于宋文宪公濂云。
宋原端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宋原端(14世纪—15世纪),江西吉安府永丰县迁莺乡白水里人。
宋原端受父亲宋敏严厉教导,诗文词赋独树一帜,书法有李斯、王羲之精髓,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二十二年(1424年)成进士,宣德四年(1429年)获授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砥砺节操有名声,却在宣德十年(1435年)因强行将父亲葬在他人墓穴、收迷失妇以勒索丈夫财产及夺取人民田地被罢黜为民。
张时雍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时雍,锦衣卫籍,湖广武昌府蒲圻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兵部主事,天启元年(1621年)以代辅臣刘一燝递私书,为余大成所发,被山西道御史侯恂弹劾,俟计典议处。
后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熊廷弼被下令处斩,由张时雍入狱传旨,廷弼知不能免死,从容盥栉整衣而出,曰:吾大臣也,岂容草草。
洗漱毕,欲上书,时雍曰:公不读李斯传乎?
囚安得上书?
廷弼张目怒视,曰:此赵高语也!
时雍语塞。
六年正月任漕运理刑刑部分司(驻淮安府)主事,崇祯时任河南府知府。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何永沂,广东中山小榄镇人,一九四五年农历七月二日在广州市出生;毕业于中山医学院。长期在医院的病房、急诊室、门诊部一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点灯集·序(李汝伦)
中医生能诗,代不乏其人。
我华古医书皆古文辞,其中间杂韵语,如《外科正宗》每方下附一诗;《针灸大成》诸證治下皆用七言韵句,《汤头歌诀》更无须论,此固与诗隔山隔水,然其音节韵法与诗通。
医者诵习,久则入壳,曰曲径通幽,曰习于此,得于彼。
中国尚有医国医人、良医良相之说,医人心系国运,医国人蒙其惠。
杜甫虽非医生,但家有药栏,中老年皆曾“卖药都市”,当通医理。
苏东坡亦然,生痔能自药自医而瘉。
晚年居常州,知病必不起,乃不为自己开方,此二公皆以医国为己志。
至近代西学东来,学医者读洋医书,写拉丁文,故浸润诗道者不多。
或谓鲁迅、郭沫若皆学西医者,且终成一代文坛大匠。
余曰鲁郭原本有古诗文基础,学西医乃半路出家,旋又还俗,是学西医而非业西医者,所开药方只关灵魂,无关体肤。
粤何永沂君学于名牌医科大学,青于“不宜提倡”之年,长于文化遭革之岁,诗词如系缧绁,而永沂向此‘囚徒’投怀送抱。
既在诊室,又倚吟窗,鱼与熊掌双取而不一舍,昼则医人,夜思医国,皆吹毛求疵,有人善之,有天厌之。
君有句云“于国于家犹废纸,编成哭笑掷江湖”,诗词之不为世重,难为世用,堪为一叹。
然掷于江湖而废纸者,岂君诗乎?王阳明曰:“人之诗文,先取真意”,君诗有真哭真笑,真感慨,真性情,投之江湖,江湖有幸。
其真为废纸者,乃无哭无笑,装哭伪笑,如俳优之随锣鼓而舞之蹈之,随弦索而歌之哼之。
此类诗多昧于是非之辨,妍媸之分,邪正之识。
或以非为是,以恶为善,媚世媚俗,迎时迎节,平庸低劣,摭拾牙彗。
此类诗掷之江湖,江湖污染。
余曾为诗词队列之加长加宽而喜,亦为废纸之叠高叠厚而悲。
俯仰无憾于天地,去来无愧于黎庶,应人逝而诗生,勿人在而诗死,诗固赖锤炼,是精钢是粗铁,难欺明眼。
有者经久而不锈,有者生日便是死期。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似卖矛又卖盾者声口,即“不新鲜”矣,何又“万口传”乎?然细味其意在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写时代之真情真事,歌时代之正气正声,为时代而呼李杜,勿弄生死同时或朝生暮死之物。
“歌暴尊秦颂圣时,谁能风骨似梅枝?江湖珍重董狐笔,不写人间造孽诗。
”此永沂愤造孽诗之多而发也。
建国以来,运动如兵连祸结,造孽不断,颂美造孽之诗铺天盖地。
“哀莫大于心死”,此等诗皆心死之作,全无半点人气活气,悲夫,其心为自家挖出晒乾乎,抑被人掏出剁碎乎? 永沂写出若干鞭笞各种造孽之诗,盖诗人以医者之明眸审视人间鬼蜮,望闻问切,直思刺肓之上,膏之下,逮二竖子以殛之。
然其诗照眼之间,状似委婉,以心电图观之,则起伏跌宕,轰鸣钟鼓,振幅酣恣,别有顿挫,嚼有馀甘。
“劫有馀哀人半老,史无前例幻全消”,“馀哀”,劫之重也;“半老”,劫之久也;“幻全消”,一道虹影,一幅海市,主观唯心主义,好梦破灭。
凡在劫中助纣为虐,企图捞取汤汁热、人肉腥之政客、左棍及盲信盲从盲动,助势成威之愚蠢,亦“幻全消”矣。
“村童雀跃乐洋洋,除夕家家豆腐香。
小巷深宵闻细语:一餐吃了一周粮”。
此永沂诗中朴白之作。
北方俗云:“富人吃肥猪,穷人吃豆腐”,此时豆腐身价提高到除夕珍品、稀罕物,可见平日豆腐也无。
然笔锋一转,向更深处钻进。
“一餐吃了一周粮”,岂饕餮者一餐猛吞一周之量,实乃一周之量不过一餐而已。
细细算来,一月只有四、五餐粮食,一年只有十八天粮食,则人人有饿殍前程。
而更可悲者,在饿而不许言饿。
言饿得于深宵,得用细语(不敢大声也)。
一九五七年广东某著名民主人士为民请命,称“农民面临饿死边缘”,被指为诬蔑社会主义,反动透顶。
揭发、批判、斗争、大右派。
小巷中人当然记忆犹新,口中言饿,可能招致口祸。
必须枵腹而唱饱,“鼓盆”(空盆)而颂圣:嚼圣德之巍巍兮,填肚皮之胀胀。
“君子食勿求饱”,吾民皆君子也,舜也尧也。
啼饥号寒之权褫无寸缕!
天乎,天乎,人间何世!
然政治上遭祸忒深者,仍为肠胃中无脂肪,头颅中有货色之文化人。
“廿年左氐春秋传,一代才人血泪场”(拙句),永沂正当冠时,然不能少免。
“发配深山为学农,方知水瘦与山穷”;“敲锣打鼓冻云开,不那寒宵圣旨来。
任是山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红埃”,诗从唐人句“避徵徭”中化出,即除夕吃豆腐处也。
青少年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逆反中再逆反,彼中聪明者开始醒转,悟道。
在实践中已打破玄机,扫荡玄虚。
“兢兢战战彩云中,紫带环腰道转穷。
书要自焚龙要捧,文人无骨可怜虫”。
诗咏某大翰林,位高云上,斑斓得很。
为要表忠,自称要焚毁过去一切著作。
此言之出,乃李斯变相焚书之议,终于引发一场史无前例之焚书烈火,使秦始皇自亏小巫。
呜呼,无骨文人岂止一人哉。
出卖朋友同志,取媚当道,以便“送我上青云”,此为一种,“战战兢兢,汗不敢出”,被迫大讲违心,此为又一种。
虽有差别,后者可原,前者当诛,然为“可怜虫”则一。
文革已过去二十多年,然此类“虫儿”,既未死绝,也未冻僵。
“举国曾欢烹巨蟹,低头又见小蟛蜞”,蟛蜞,蟹之小者,俟有机会便出穴横行,威胁农田、水利、堤岸安全。
若问蟛蜞姓甚名谁?南京一老教授称作“牛二”,永沂则道:“柴门闻吠寻常事,识得文痞旧姓姚。
” 永沂“不是佳人不是贼,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联脍灸诗界,每使名家击节。
“也无风雨也无晴”原为东坡《定风波》中结句,作于元丰五年,时乌台诗案了结,几死而未死,被下放黄州。
回首惊心,风雨如晦,前瞻来路,布云似盖。
如系佳人,何以遭贬;如是贼,何以免杀。
此联如赠东坡宜矣。
于当代,不是佳人者,不是权贵,不是大款,不是歌星影后……;不是贼者,不再为改造对象,可免于挟起尾巴作人。
耐人寻味者,资产阶级臭时,此辈头顶资产阶级屎盔,资产阶级香时,此辈则摘了资字大帽,与资产阶级脱离亲子关系,入藉纷纷下岗之无产者内。
宜然知此联者,初见其人必曰“不是佳人不是贼”,相与大笑。
永沂诗中佳句佳什甚多,此处略举数例: 屈原问天我问心,生岂不哀死岂真。
厄运检书为伴侣,棘途强我作诗人,诗爱旁门能啖鬼,我无左道可通神。
阿Q气救心良药,屡梦乘槎拥白云《放言》 神佛满天好打油,中华自诩是神州。
封来封去神千榜,却少神名号自由。
《重读<封神榜>有悟》 居然戏假能成节,堪令吾徒眼界新。
皇历重翻一页页,宫中何日不愚人。
《愚人节打油》 谁复幻虚寻蚁梦,自思无意惹蜂窝。
《遣怀》 日落松岗三碗酒,诗成读者半打人《生日杂咏》 永沂是位好医生,晚间仍常有电话问病者,不得安宁,难为他有如许逸兴、时间,其研究聂绀弩诗探秘索隐,每有创见,文行则大家学者,使研聂者服。
与余推心相交十馀年,仪态儒雅,白衣秀士。
每抽暇自番禺携酒枉过,则必先招二三好友,酣畅淋漓,忘形尔汝,月旦诗文,考论天下。
余患心疾住院,永沂几每日一长途电话,垂询查问,给予遥控。
其为医也,取诗道之温柔敦厚;其为诗也,取医道之济世活人。
时而披发仗剑,驱狐逐鬼。
余敬其人,喜其诗,然从未当面捧之为西子王嫱,十全大补。
某日永沂讨序而来,曰“知兄病惫,常不忍开口,好在诗有油味,可博一粲,有利于病。
”余徘徊地狱天堂门外,鬼卒相凶,睛突突焉,刃铮铮焉,余不敢前,执永沂诗而挑之,鬼则愈怒,作欲砍状,余悚然退,自思此人间诗,不足与鬼神语也。
乃以平素读其诗之零碎杂感,拼装成文,中多藉他酒杯,浇我块垒,如今假话假货充斥,余以之冒充曰序,可乎?
点灯集·序(李经纶)
在当代诗人中,何永沂是一个异数。一些有识之士称其诗为“点灯体”或“永沂体″,就是因为他的诗,以其卓拔的思想,融铸古今的艺术,自出机杼的创造意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予人以一种全新的感觉。他的许多优秀诗篇,已不胫而走,影响越来越深远。永沂的诗,少有春郊试马,志得意满的欢愉,亦罕见花前月下,温言絮语的陶情。给读者更多是扼腕的沉痛,仰天长思。许多人爱读何永沂的诗,倒不是喜欢自找苦吃,而是寻求心灵的契合,思维的警示。在我看来,他的诗思奇崛而又出手自然,冷香内蕴山河热,恐怕是读者倾注的主要原因,当人们惊呼当代诗词的走向之时,早已有一些诗人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作出了无愧于前贤的贡献,其中便包括何永沂。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特别恩赐,我想,永沂的诗将有永恒的生命。>/p>
点灯集·自序
先容我借他人高论一用。 顾炎武语录:“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如此者可以言诗也已矣。” 集黄仲则诗:“只知独夜不平鸣,更值秋来百感并。一日尚存休灭性,不妨明日有狂名。” 龚自珍语录:“……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书汤海秋诗集后》)” 集龚自珍诗:“幽光狂慧复中宵,尘劫成尘感不销。赖是小时清梦到,四厢花影怒于潮。” 陈寅恪语录:“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鲁迅语录:“古之诗人是有名的‘温柔敦厚′的,而有的竟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看够多么恶毒?更奇怪孔子‘校阅′之后,竟没有删,还说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哩,好象圣人也并不以为可恶。……后人能使古人纯厚,则比古人更为纯厚也可见。清朝曾有钦定《唐宋文醇》和《唐宋诗醇》,便是由皇帝将古人做得纯厚的好标本,不久也许会有人翻印,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古人并不醇厚》见《花边文学》) 郁达夫语录:“讲到了诗,我又想起我的旧式想头来了,目下流行著的新诗,果然很好,但是,像我这样懒惰无聊,又常想发牢骚的无能力者,性情最适宜的,还是旧诗,你弄到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可以把牢骚发尽,多么简便啊!” (《骸骨迷恋者的独语》) 聂绀弩语录:“旧诗适合表达某种情感,二十馀年来,我恰有此种情感,故发而为诗;诗有时自己形成,不用我做。″(《<散宜生诗>自序》)“我作诗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说得漂亮一点,是一种不须惊动别人而自得其乐的文字游戏。″(《<散宜生诗>朱正注本后记》) 邵燕祥语录:“……而打油诗之所以为打油诗,不管各家风格迥异,其关注民生,直面现实,疾恶如雠是一致的;可以说,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正是这些打油诗的灵魂。″(《当代打油诗丛书弁言》,见《夜读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第一版)。全文参看本书“附录″) 钱理群语录:“……耐人寻味的是,这类打油诗的变体(何按:指周作人创作和议论过的“杂诗″一类),竟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而且一直影响到八九十年代的旧体诗创作。其首屈一指的代表诗人,自然是聂绀弩。人说他‘以杂感为诗′,正是承继著鲁迅、周作人那一路的。他自己则一再表示‘微嫌得句解人稀′,舒芜认为这是‘要与传统的诗学严格划清界限,怀疑别人是否懂得这个界限,是否仍然用了传统的标准来肯定他赞美他。′被称为‘聂体′的打油诗是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徵的。在那‘史无前例′的黑暗而荒谬的年代,人的痛苦到了极致,看透了一切,就会反过来发现人世与自我的可笑,产生一种超越苦难的讽世与自嘲。这类‘通达、洒脱其外,愤激、沉重其内′的情怀,是最适于用‘打油诗′的形式来表达的。聂绀弩与同时代诗人(这又是相当长的名单:杨宪益、李锐、黄苗子、邵燕祥……等等)的试验證明,‘打油诗′的形式,既自由又随便,为个人的创作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又便于表达相互矛盾,纠缠的复杂情感、心绪,具有相当大的心理与感情的容量。尽管它需要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但我想,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处于历史转型期的时代里,打油诗体是可能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的。(《20世纪诗词:待开发的研究领域》见《全国第十四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 当了一次“文抄公″,套用文天祥《集杜二百首?自序》中的话来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各家“先代为言之″,且奇警精辟、生动传神,只好照录可也。 在下医馀为诗,正如聂翁所说的:“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旨在自娱″。关于诗的游戏论,在我心中思之已久,正好借此处一吐为快。荷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人》书中有《游戏与诗》一章系统地论及这个问题,哲语连珠,全面详尽。但西方之说与中国国情终有隔阂,比他早一百多年,清朝诗人张问陶已有一首七绝道破玄机:“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笑它正色谈风雅,戎服朝冠对美人″。之后,又有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道:“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并进而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此其所以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王国维所论之“文学″当然包括诗在内,而且诗是文学“大家族″中最重感情者。古今中外各家的游戏说,我的理解是可归结为“童真″和“缘情″。童真,“六九童心尚未消″是诗家的最高境界;缘情,出自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一提到“诗缘情″说,人们自然会想到“言志″和“载道″。历代封建统治者均看到诗在社会有一定影响力,为了为己所用,他们把“言志″、“载道″的真善内涵抽去,而不断地塞进皇家的私货,改制成两把枷锁,堂而皇之地套在诗身之上;另诱以科举功名,压以文字大狱,就像一把双锋利剑,欲令天下诗人尽入彀中,于是应制诗年年不绝,代代无穷。后又有“服务论″,诗成了服务小姐,“顾客″便是上帝,要察颜观色,到头来只能唯唯诺诺,莺歌燕舞,供上一笑。后更有“工具论″,诗变得更加可怕了,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舆论工具″之一,如此,“为诗欠砍头″(陈寅恪句)随时地威胁著诗人的心理,这种充满著血腥味的危险的“游戏″,当然是儿童不宜的了,更何来无忌童言。总而言之,各家所说的“游戏″是指心灵的游戏,诗词既然是心灵游戏,尘世当大赦之,不要让它去“服务″,去投其所好,也无涉功利,要还诗人心中一个儿童乐园,还诗人一角自由天地。任情率真,无拘无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机《文赋》),钱理群所评的“打油诗″正是这种境界。拙诗道:“我爱诗真略带油″。 现在,请来看看本书封面,此乃诗书画印大家林锴兄设计的,上书“杂花生树,乱石崩云″八个大字,是我撰的集句联,“杂″“乱″两字正好借来形容我这卷“打油诗″。“杂″,朋友们可理解为“杂诗″、“杂文″、“杂家″、也可以看作是“杂货摊″。此外,“杂花″也是野花,我写诗既非家传,也无师承,纯属自通自娱,带有点野性不足为奇也。至于“乱″,吾诗不言“志″,不载“道″,不入“温柔敦厚″囿内,不衫不履,无教无法,“情之所至,诗词自来″而已,上述种种,是不是“乱″了套?但祈读者不会联想到那段著名的最高指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中的“乱″字,善莫大焉! 清入张潮道:“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亦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无憾耳。″现《点灯集》编成在此,对上述诗文议论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一读。龚自珍知交魏源曾有信给他进忠告:“常恨足下有不择言之病″,“不择言之病″,吾诗亦有,愧无良药,只好由它。但香港大学教授周锡韦复兄来信竟道:《点灯》诸诗“口没遮拦,生动而过瘾”、并不以“口不择言″为病,反以为佳,他的说法亦是很多朋友的观点,可见时代不同了。历史在进步,拙诗道:“友尽与时俱进者″,此所谓也。 是为自序。 二零零三年于点灯书屋
点灯集·各家评语
周退密(上海文史馆学者、诗人、书法家)
诗歌须为时而作,白傅言之久矣。变风变雅,此内容变化之时也。宋词元曲,此形式变化之时也。乃至于语体白话,此受欧西诗风浸润,内容与形式皆变之时也。 吾友何君永沂,以其精微洞察之力,写机智辛辣之诗,针对时代,与白傅讽谕异曲同工,可谓为时而作。以“点灯″名集,显幽阐微,洞烛世态,此诗人立言之旨也。铸鼎象形,顽廉懦立,此诗人入世之愿也。读何君之诗,当作如是观。
贺苏(湖北大学学者、诗人)
《点灯集》作者自谓其诗“不伦不类、不规不矩、不温不柔、不敦不厚″,“正统派、庙堂派都看不上眼″。窃以为《点灯集》之价值,恰在于此。 诗无激情,非诗也;诗无形象,非诗也;诗无境界,非诗也;诗无历史反思,更非诗也。《点灯集》之诗,有激情、有形象、有境界、有历史反思,此真诗也。 一个失掉自我的诗人,不成其为诗人。《点灯集》有黄仲则,有龚自珍,有聂绀弩,更有作者自己——一个昂然而立直面人生的智者。 我是“江湖一个野诗人″,未入庙堂,不属正统。酷爱聂诗、熊诗、何诗。聂、熊、何均为反温柔敦厚诗教之最力者,何尤甚。读他们的诗,可治文人的软骨證。
梁藻城(顺德布衣诗人、书法家、曲艺家)
君诗取径广阔,今古同参,尤于当代名家之致意焉。读其诗,冷焰奇气,迫人眉宇;风雨鸡鸣,惊人好睡。尤复博采语汇,腐朽神奇;直抒胸臆,奴视风雅。或有病其放诞不醇者,不知其可贵处即坐是。温柔敦厚云云,乌足以牢笼才人也哉。
舒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作家、诗人)
永沂先生正式出版《点灯集》,忆录以往所上笺启中的读后之语以代评:(二零零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先生诗功日深,诗境日进,“不作人间第二流″,正非虚语。《自嘲》四律,郁怒排宕,如“诗随序变观桑海,邑有盲流愧杏林″,“未缘酒烈销前事,肃听宫深唱后庭″诸联,最与散宜生神似而非貌袭,佩服佩服。(二零零一年四月十一日信) 拜读大作《点灯》(六——八月)选录,美不胜收。其中《大梦》二律、《主、奴才、奴隶》(六叠),皆淬然见道之音,非寻常吟咏。而《夜饮剡溪值月圆》一绝,淡墨浓情,尺幅千里,尤得风雅之正,讽诵涵茹,心胸开宽,不徒艺境高妙已也。(二零零一年九月廿一日信) 大诗《三笑》三律,曼衍鱼龙,忧深虑远,吾于笔墨外窥其用心,即以“我存我处费吟哦″品之,何如?大作熊鉴诗集代序,深入自得,而又足以阐发熊公诗心,论文难到之境也,佩服佩服。解“涌血成诗喷土墙″之“墙″,尤出人意外,顿开茅塞。(二零零二年一月十五日信) 大作美不胜收,赠侯井天先生四律,尤见功力,“修道懒观儒外史,得闲来坐井中天″一联,概括侯公平生,深抉笺聂心事,巧切姓名而不伤雅,得散宜生家法,佩佩。(二零零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熊鉴(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路边吟草》作者)
永沂《点灯集》要正式出版,大喜。记得八年前我曾有诗题道:“敢在深宵大点灯,管他太守是田登。诗如紫外光犀利,穿透泉台十八层。″今觉意犹未尽,再题七律一首为贺:“何郎讽鬼又欺神,郁郁文章猛谑辛。说笑无妨三石假,言情必认十分真。点灯偏不留官面,起搏因怜缺氧人。正值儒林萧瑟日,杏林开出一枝春。″
林锴(北京文史馆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大夫:……君自谓首先是大夫,其次乃诗人。弟未经君号脉,医道深浅未敢断。而作为诗人,君真一等才也,所作往往妙语如珠。而集句联一集,有庄有谐,有的令人喷饭,有的令人沉思,有看似未工而转妙者,佩极、佩极。(二零零一年十月十一日)
马君骅(安徽大学文学院学者、诗人)
余患眼疾,持放大镜反复阅读《点灯》诗,视为一大快事。还用卡片抄下几十副诗句佳联,在手边常读常新,有的佳句,在反复玩味之馀,兴犹未尽,忽而兴来就用宣纸写出,挂在书架旁以求读得方便,抬头便见也。 宋诗论大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钟秀评:“严仪卿曰:‘诗有别才′,千古定论。″(《观我生斋诗话》卷一)何君永沂读医书,操医业,而善于诗,洵具天赋“别才″、“别趣″。 严氏下文接云:“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李东阳评:“然非读书之多,穷理之至者则不能作。论诗者无以易此矣。″(《麓堂诗话》)李肯定严说是。永沂业馀芸窗穷研历代名家诗词,涵泳融贯,取精用宏,造诣诗风别具一格,正證严说不诬。 严沧浪又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崔旭评:“学者识之体,悟者识之用也。‘读书破万卷′,学也;‘下笔如有神′,悟也。″(《念堂诗话》卷三)严、崔所说“入门″、“立志″、“学与悟″“体与用″,皆植根于“识″。何君之诗有自己独具之“识″,不蹈凡俗,不落言筌。又与上说合。 才学识三者萃于一身,宜乎《点灯》卓尔不群。
张金煌(湖北大学学者、诗人)
在岭南,像熊鉴这样的诗人还有不少。由于他们“公私交往久之,肺腑相倾,肝胆相照,蹇运近似,诗道复合″(李汝伦语),而且常有唱和,他们的诗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诗词界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独特的诗派,我想大概可以名之为“岭南派″吧。熊鉴、李汝伦、朱帆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其实它至少还应该包括另外两位诗人,一位是身居武汉的,以“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蜚声海内外的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诗人贺苏先生;一位是以《点灯集》饮誉诗词界的中年诗人何永沂先生。(《读<路边吟草>》)
梁守中(中山大学学者、诗人)
清梦楼主人何永沂兄近拟重订出版其大著《点灯集》,忆昔读《点灯》初本时,曾集其句得七绝一首,诗云:“一自飞霜冷小荷,尚留莺唱绕南柯。烟花散尽天如墨,起读文山正气歌。″此集句诗自觉尚浑成,当合清梦楼主人脾胃,此亦不评之评也。
陈永正(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诗词学会副会长)
诗之为道,有如佛法,以心传灯,光明不绝。何子永沂以点灯名集,其意或在斯乎!抑谓前灯已熄,何子以大精进力,见身为灯,欲度世人于渺漠暗冥之乡乎!
周锡韦复(香港大学中文系学者、诗人)
《点灯》诸诗,生动而过瘾,顺情直遂,口没遮拦,又能出以形象,为社会传神,为生民写照,而又有真我在,此境良不易到,佳作也。 何君点的是“无影灯″,手术台上,一切清楚了然。于苦笑热骂、长针利刃间,隐藏著医者的仁心,所以为贵。有诗人之诗、学人之诗、画人之诗,何君的是扁鹊、华佗之诗。药石有灵,触手生春,深愿如此。
熊盛元(江西诗词学会副会长)
何子永沂,真率之士也。术擅歧黄,性耽吟咏。所为诗词,渊源有自。悄立市桥,仲则之吟肩常拍;狂胪文献,定庵之坠绪遥承。尤可贵者,每以良医之眼观世,洞察疮痍,深明痼疾,故形诸笔墨,虽多骇俗之言,而皆率真之情也。如“随风日夕软丝长,舞态翩翩绿满塘。愧我亦曾腰几折,有何本事笑垂杨”(《垂杨》),讽世之馀,亦反躬自问,具见仁人心肠。彼胁肩奔走,曲学阿世之徒,诵此能不愧死乎?又如“任是深山多绿意,也应无计避红尘。半生气短空馀骨,六载宵长苦待春”(《山居秋思》),已落红尘,何来净土?纵欲追寻,亦犹逃峰赴壑,避溺投火,终归一梦。梦已成空,犹自苦待,其理想之执著,信念之真诚,直可感天地而泣鬼神矣。诵定庵“宫扇已遮帘已下,痴心还伫殿东头”之句,能不感极而生悲,悲极而奋起乎?际此星沉月落之时,一灯熠熠,红接混茫,照征人之前路,慰志士于长宵,岂不远胜于州官之火,旋烧旋空也耶。
黄坤尧(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者、诗人)
永沂兄敏于事变,写作甚勤,贴近时代脉搏,弥漫社会气息,嬉笑怒骂,见诸笔墨。惟于诗律则不甚措意,大抵自成一格,深具打油韵味,琅琅上口,抵死幽默,读者当有会心焉。其实诗艺多方,而大盗不止,虽秉春秋史笔,于事何补,要识牢骚发尽,旋惹新愁。湘泉痛饮,万方多难,抒情言志,自保灵根。诗中自有一片性情天地,繁花异卉,永沂惜之,并邀共勉。有诗为赠:“久慕医生大点灯,肺炎菌毒语丁宁。人间多少荒唐事,失笑统归非典型″。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