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季兴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隰州永和人,字遵范。
出身行伍,事李克用为散将。
后唐庄宗同光中授襄州节度使。
明宗天成中,荆南高季兴叛,诏训为南面行营招讨使。
训无将略,人咸苦之,遂罢兵。
终延平节度使。
刘汲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8 【介绍】: 宋眉州丹棱人,字直夫。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官开封府推官。钦宗时为京西转运副使。金人犯京师,疑冯延绪假传诏谕,独帅数十骑赴京救驾,二帝已被掳。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金人攻邓州,战死。谥忠介。
全宋诗
刘汲(?
~一一二八),字直夫,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
为合州司理、武信军推官,知开封府鄢陵县。
历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开封府推官。
谪监蓬州酒税。
钦宗时为京西转运副使,驻邓州。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二年正月,金兵至,率兵迎敌,殉难。
谥忠介。
嵩山集》卷五二、《宋史》卷四四八、《宋史新编》卷一七三有传。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48 【介绍】: 五代时荆南国君,字遵圣。
高季兴子。
初仕后梁,累官检校太傅。
季兴卒,袭位,惧见讨,奏表归后唐,末帝应顺元年,封南平王。
以地狭兵弱,所向称臣,利其赐予。
诸国贱称为“高赖子”。
在位十二年。
卒谥文献。
梁延嗣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976 【介绍】: 宋京兆长安人。
少事荆南高季兴,颇见委任。
历事四帅,人称其忠荩。
高继冲纳土归宋,延嗣尝劝之,授复州防御使。
入宋,改濠州防御使,有善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少好学。游荆渚,依高从诲任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有《北梦琐言》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曾为陵州判官。
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荐,为荆南高季兴掌书记。
累官荆南节度副使。
宋建隆四年(963),劝荆南节度使高继冲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
颇有治声。
乾德六年(968),宰相荐其为学士,未及召而卒。
生平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国春秋》本传。
光宪博通经史,能诗,善小词,属花间词派。
其词清丽疏朗,较少脂粉之气。
尤善于描绘江南风光,清新秀丽。
其词五代时即广为流播,《花间集》录词60首,《尊前集》亦录23首。
著作颇多,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30卷、《笔佣集》3卷、《北梦琐言》30卷等。
今存《北梦琐言》20卷。
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2联、词80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3首已录于其诗中)。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宋诗
孙光宪(?
~九六八),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
入宋,为黄州刺史。
太祖乾德六年卒。
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九首。
唐诗汇评
孙光宪(?
-968),字孟文,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初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高季兴掌书记。
历事高从诲、保融、继冲三世,自支使、郎中,累官至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
乾德元年(963),力劝高继冲以三州之地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
卒。
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抄写雠校,老而不废。
工诗词,《花间集》录其词六十首。
有《荆台集》、《北梦琐言》各三十卷,又有《巩湖编玩》、《笔佣集》、《桔斋集》、《蚕书》、《续通历》等,今唯存《北梦琐言》二十卷。
全唐诗》存诗八首,残句一。
词学图录
孙光宪(约895-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花间集》称孙少监。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有笔记《北梦琐言》,词存84首,王静安辑《孙中丞词》一卷。
全唐文·卷九百
光宪字孟文。
贵平人。
唐时为陵州判官。
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掌书记。
累官荆南节度副使。
试御史中丞。
入宋授黄州刺史。
乾德末卒。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引《三楚新录》
光宪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与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然自负文学,常怏怏不得志。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交亲曰;“安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因吟刘禹锡诗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僧缄 朝代:后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京兆人。少习儒。聪慧有材识。辞章绝群。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及第。乾符中。避巢寇游渚宫。主中令成汭。属汭败。遂薙落。转徙夔峡间。后唐同光三年。居净众寺。与伪蜀进士王处厚会。因自言。生于文宗之太和初。逮今且一百三十馀载矣。复谓处厚子名成。身退皆俟。明年忽别去。已而扣关访处厚偕游。故太尉幽公杜琮祠。方坐西庑下。有数人吏服缀行。进拜处厚前。缄曰。就参新官。处厚惶懅不知所为。缄曰。公知泰山举公为司命否。此辈他日公所驱策者。又何惧。且府君念公壮志未酬。议必登第。后施行。明年春榜人数已定。既可为公贺。亦可为公吊也。处厚问明年春榜诸人姓名。缄遗之短书曰。必试罢而后坼。及试罢坼。而视其书。仅四句。曰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为程。二王则处厚慎言也。俄而处厚暴卒。计之仅百馀日。若是则缄之神明。将盘礴天地而参赞造化。非可以求之世间者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僧缄者。
俗名缄也。
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
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乾符中巢寇充斥。
随流避乱。
至渚宫投中。
今成汭。
汭攻淮海不利。
遂削发出家。
属雷满据荆州。
襄州赵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
江陵遂属高氏。
缄避地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入蜀。
寻访冯涓已死矣。
遂居净众寺。
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
然人不测其情伪。
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乙卯岁于伪蜀落第。
则周显德二年也。
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
缄曰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
何遽呼耶。
缄曰。
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
止今一百三十馀载矣。
处厚曰。
某身迹奚若。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明日再寻杳沈声迹。
一日复扣关自来云。
暂去礼峨眉。
结夏于黑水。
方还。
缄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抽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试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也。
缄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
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携处厚入寺之北隅。
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缄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懅而作。
缄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
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须臾吏散。
缄携手出庙及瞑而去。
至春试罢。
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僧堂中问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
云周成同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
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也。
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
成身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也。
次伪王蜀城都大慈寺僧亡名。
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
身微所苦有示方药。
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
采药沿溪越险。
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
有顷见一翁。
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
僧曰。
为采少药也。
翁曰。
庄舍不远。
略迂神足。
得否。
僧曰。
迷方失路愿随居士。
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
翁曰。
且先报庄主人矣。
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
问曰。
还斋否。
曰未食。
焚香且觉非常郁悖。
请念所业经。
其僧朗声诵经。
勉令诵彻部。
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
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
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
翁合掌送出。
或问云。
此孙思邈先生也。
到寺已经月馀矣。
其钱将入寺。
则黄金货泉也。
王氏闻之收金钱。
别给钱五百贯。
其僧散施之。
将知仙民恒在名山。
次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
赁驴不偿直。
乞追摄问。
小童云。
是孙思邈也。
县令惊怪出钱代偿。
其人居山下。
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于此。
何遽怪乎。
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神僧传·卷第九
释僧缄。俗姓王氏。京兆人。恒居于净众寺。髭发皓白而面色红润逍遥然。人莫测其情伪。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于伪蜀落第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缄曰。得非王处厚乎。处厚惊曰。未尝相狎何遽呼耶。缄曰。偶然耳。处厚心知其异。咨曰。和尚某身迹奚若。缄曰。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而今而后事可知矣。意言蜀将亡也。嘱令勿泄。一日缄于案头拈文卷。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非君烛下之文。何多诳乎。遂探怀袖赋藁示之。此岂非程试之真本乎。处厚惊竦不已。乃曰。仆后偶加润色。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师何从得是本乎。缄曰。非但一赋。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明日访之。携处厚入寺。谒太尉豳公杜琮之祠。坐于西庑下。俄有数吏服色厖杂。自堂宇间缀行而出。降阶再拜。缄曰。新官在此便可庭参。处厚惶惧而作。缄曰。此辈将为君之驱策。又何惧乎。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君亦预其间。斯乃阴注阳受也。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此阳注阴受也。处厚震骇不知所裁。但问明年及第姓名。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诫之严密藏之。脱泄祸不旋踵。至春试罢。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后往寺觅之。已他适矣。乃拆短封视之。但书四句云。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为程。及榜出有八士也。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王居一焉。恶其百日为程。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乐。由是荒乱不起。是夜暴亡。同年皆梦。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验其策名之荣。止一百二十日。详其缄之年生于文宗太和初。成名在宣宗大中。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江陵人。
仕荆南。
高季兴署为行军司马,多所裨益。
襄州安从进叛后晋,来乞师。
保义力劝季兴白其状,以释晋主之疑。
官终平江军节度使。
张氏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荆南国君高季兴姬。
季兴事梁时,每行军,张氏必随。
一夕军败,误入深涧,张方妊,行迟缓。
季兴恐为所累,俟其熟睡,以剑刺岸边,欲杀之。
忽张惊呼梦大山压身,有披金甲执戈者托而获免。
寻生高从诲。
李洪义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并州晋阳人,本名洪威,避后周太祖讳改。
李洪信弟。
后汉时历官武信、镇宁军节度。
王殷屯澶州,少帝密诏令洪义杀之,因怯懦不敢发。
后周太祖起兵,遂降。
广顺初,拜归德军节度,权知许州。
世宗时累迁永兴军节度。
宋初,加兼中书令,移鄜州。
乾德五年代归。
卒年五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2—999 【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禹谟。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掌笺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复举进士登第。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累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以与凶人赵赞素善,出知襄州,徙荆南府。真宗咸平中拜工部侍郎,卒。
全宋诗
刘昌言(九四二~九九九),字禹谟,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
节度使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随洪进归宋。
八年,举进士得第,迁保信、武信二镇判官。
后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又出知襄州。
至道二年(九九六),徒知荆南府。
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八。
有文集三十卷(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四),已佚。
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
刘昌言(九四二——九九九),字禹谟,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市西)人。少笃学,文辞靡丽,陈洪进辟为功曹参军,掌笺奏。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普卒,召对称旨,迁工部郎中。累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出知襄州,至道二年徙知荆南府,咸平初拜工部侍郎。二年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宋史》卷二六七有传。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