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鉴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东阳下混留氏。既落发。隶禅林寺。即入邃师之门。以研穷教指。学者云萃。且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又每岁行忏法七七日。第四则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躬来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迎讲止观于郡斋。会昌三年三月十六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葬金地道场。嗣其法者。物外。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而阇维之。获舍利千馀粒。以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广脩。
俗姓留氏。
东阳下昆人也。
淑质贞亮早预邃师之门。
研穷教迹学者云拥。
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
六时行道弗休弥年更笃。
每一岁行忏法七七日。
则第四随自意三昧也。
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来躬请法。
台州刺史韦珩。
谓讲止观于郡斋。
以会昌三年癸亥岁二月十六日。
终于禅林本寺。
俗寿七十三。
法腊五十二。
迁神于金地道场。
法付门人物外焉。
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坟火葬。
淘收舍利一千馀粒。
重塔缄藏焉。
又湖州开元寺释高闲。
本乌程人也。
髫年卓跞范露异才。
受法已还有邻坚志。
苦学劳形未尝少惰。
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
克精讲贯。
宣宗重兴佛法。
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
仍预临洗忏戒坛。
号十望大德。
性情节操矗然难屈。
老思归乡。
终于本寺。
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
亦得闲之笔法。
闲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
与人为学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邓州南阳人,徙居扬州,俗姓张。及壮,忽信佛理,舍妻儿出家。登戒后,颇了禅旨。寻住洛阳广爱寺。武宗会昌中被迫归俗。宣宗初,仍归旧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广陵。性倜傥。为乡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谓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素不愿仕进。未知所以荣寄也。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方壮岁。忽谢遣妻子。求薙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寻挂锡于洛下广孝寺。慕道之宾。纷然参访。民间尤敬事之。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固生罗汉也。会昌沙汰。谏乌帽麻袍。得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夏尝入定于后冈乔木下。一日雷电。风雨大作。他在者皆惊走。谏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恶畜生敢尔。大中初。归洛下。时广陵所生之子长矣。偶来觐。遇谏于院门不识也。乃从问所在处。谏诡指之曰。东南。子去。因阖户不复出。咸通七年。丙戌夏。遍诣檀越辞别。且戒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称慈氏如来。右胁卧而逝。年八十馀矣。玄章等。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施诸鸟兽。三日视之。肌貌如生。卒无侵毁者。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从谏。
姓张氏。
本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荷荣寄。
谏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荷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谏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时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谏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令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于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谏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谏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谏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谏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谏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善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即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有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闲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时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从谏。姓张氏。南阳人。徙居广陵为土著姓。身长八尺眉目魁奇。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遂舍妻子从披削焉。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及来洛师遂止敬爱寺。既年德并成缁黄所宗。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其为人天钦奉若此。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爱驭凤骖鹤之仪。薄点黑降龙之教。乃下郡国毁庙塔令沙门复。初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或补毳事。忽一日颓云驶雨。霆击石傍。诸兄走往林中。谏公恬然跏坐若无所闻者。诸兄致问。徐曰。恶畜生而已。至大中初宣宗复兴内教。谏公归东都故居。其子自广陵来觐。适与谏遇于院门。威貌崇严不复可识。乃拜而问从谏所居。谏公指曰。近东头。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网又如此。咸通丙戌岁夏五月。忽遍诣所向信家。皆谓曰。善建福业。贫道秋初当远行。故相别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遂右胁而卧。呼门人玄章等诫曰。人生难得。恶道易沦。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龙华会上当复相逢。生也有涯与尔少别。是日无疾奄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饥貌如生无物敢近。遂覆以饼饵。经宿有狼狐迹。唯啖饼饵而丰肤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维讫。收馀烬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荐焉普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湖州乌程人。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住荐福、西明等寺。宣宗大中时召对,赐紫衣,加号十望大德。后归乡里开元寺,卒。工书,尤善草书。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高闲。湖州乌程人。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住荐福西明等寺。大中朝赐紫。加号十望大德。后归乡里。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湖之乌程人。
髫年辞俗。
受具。
隶居开元寺。
博学无不通。
尤工字画。
其于草书。
或以比之张旭云。
游京师。
禀听经律于荐福西明等寺。
宣宗诏入殿。
前挥染赐紫衣。
仍获与临洗忏戒坛。
号十望大德。
以老乞归。
终于寺。
弟子鉴宗
传其笔法。
赐号无上大师。
闲平居。
每以白纻作草隶。
今苕霅好事家。
犹有存者。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1 俗姓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禅僧。19岁出家,22岁时至嵩山受戒。后嗣沩山慧寂。武宗会昌间被迫还俗。宣宗大中初仍为僧,住吴兴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径山院,世称径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赐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赐号法济大师。卒谥归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二均有传。前二书录存洪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族吴氏。
吴兴人。
年才十九。
无上大师于开元寺出家。
至二十二。
往嵩山会善寺登具。
仅七日。
能尽习诵大比丘戒。
遂究毗尼。
研经论。
已而归省无上
无上曰。
汝于二六时中。
将何报答四恩三有。
諲怃然。
三日不能食。
无上因其愤悱。
而发明之。
遽有證入。
于是遍参云岩沩山。
而器质盖已成矣。
会昌之变。
人皆悲泣叹惋。
諲独否。
乃曰。
大丈夫当此厄运。
岂非命耶。
命因有不可免者。
复何作此儿女子态乎。
会长沙信士罗晏。
愿奉安于家供养。
阅二年之久。
执宾礼。
如一日。
大中既复昌法祚。
还居乡里之西峰院。
咸通六年。
登径山省觐。
明年无上大师入灭。
众请諲嗣主寺门。
学者之来。
无上时。
盖十倍不翅。
黄巢之乱。
其偏帅领卒千馀人。
入山见諲。
宴坐不起。
帅怒以剑挥之。
剑不著諲。
而著床者再。
諲颜色不动。
帅异之。
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问。
掩息如灰时如何。
答犹是他家公干。
问公干后如何。
答耕人田不种。
问毕竟如何。
答禾熟不临场。
僖宗皇帝。
诏赐院乾符镇国额。
景福二年。
吴越王尚父钱氏。
奏赐号法济大师。
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
辞众以逝。
丧事所费。
皆出吴越府。
禅林荣之。
初王家天目之石鉴山。
贫甚。
諲偶见于军戍中。
遽屏左右。
握手耳语曰。
宜自爱。
他日贵极。
当无忌佛法。
是以王敬事之。
终其身。
上首弟子。
庐山栖贤寂公。
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
达尤杰伟。
两浙被其化。
卒谥归寂。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次馀杭径山院释洪諲。
俗姓吴。
吴兴人也。
年才十九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出家落饰。
精加佛事罔怠巾瓶。
二十二遣往嵩岳会善寺受满足律仪。
俾诵大比丘戒。
匝七日念终。
遂习毗尼寻传经讲。
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
而归礼本师。
曰汝于十二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
諲闻斯诘怃然失措。
三日忘食。
本师却招诱提耳方明本事。
如是往还云岳次沩山。
各为切磋。
蔚成匠手。
俄而会昌中例遭黜退。
众人悲泣者。
惋叹者。
諲晏如也。
曰大丈夫钟此厄会。
岂非命也。
夫何作儿女之情乎。
时于长沙。
遇信士罗晏。
召居家供施。
盖諲执白衣比丘法初无差失。
涉于二载若门宾焉。
大中初除灭法之律。
乃复厥议。
还故乡西峰院。
至咸通六年上径山觐本师。
明年无上大师迁神。
众请諲嗣其法位。
始唯百许僧。
后盈千数。
于时四众共居肃然无过。
僖宗皇帝赐院额曰乾符镇国。
中和三年仍赐紫袈裟。
景福二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奏举登赐法济大师。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辞众而卒。
霅溪戚长史写貌。
武肃王为真赞传法弟子庐山栖贤寺寂公。
临川义直。
功臣院令达。
达于两浙大行道化。
卒谥归寂大师焉。
初諲有先见之明。
武肃王家居石鉴山。
及就戍应募为军。
諲一见握手。
屏左右而谓之曰。
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与佛法为主。
后累立战功为杭牧。
故奏署諲师号。
见必拜跪。
檀施丰厚异于常数。
终时执丧礼念微时之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