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宣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大乘赋 北魏 · 李颙
大乘者,盖如来之道场也,故缘觉声闻,谓之小乘,言法驾之通驰,如舟车之致远也。
夫合抱兴于毫末,九层作于累土,从浅以高大,理妙在于不有,迩粗由乎不无。
举有以希无,则无无以畯易;
忘无以统有,则有有以通。
无无以畯易,则乘斯小矣;
有有以通,则乘斯大矣。
夫总福佑之会者,莫尚于法身;
宣一切之知者,莫贵乎如来。
故神禀灵照,以观三达之权;
思周深妙,以入四持之门。
知色之空,任而不败,起灭无崖,终始无际。
形寄于宇宙之中,而心包乎一象之外,目察于芥子之细,而识鉴乎须弥之大。
美哉渊乎!
其源固不量也。
嗟叹不足,遂作赋曰:
建大乘之灵驾兮,震法鼓之雷音。
除行盖之欲疑兮,餐微妙以悦心。
满觉意之如海兮,演般若之渊深。
平八道之坦荡兮,游总持之苑林。
定禅思于三昧兮,灭色想于五阴。
执抵罗之引弓兮,操如意之喻琴。
破众网之将裂兮,画贪垢而绝淫。
危泡沫之暂结兮,焉巧风之足钦。
或明行而善逝兮,积功勋以迄今。
收萨云之空义兮,运十万而魔擒。
开止观之光焰兮,消邪见之沈吟。
闭必固之垣墙兮,同影响之难寻(《广弘明集》二十九上。案:释道宣编此赋于魏高允《鹿苑赋》之后,题为魏李颙。检《魏书》、《北史》,未见其人。东晋李颙,字长林,有赋论诔等文八篇,在《全晋文》卷五十三,疑此赋亦晋李颙所作,今姑从《广弘明集》录于魏高允后。)
李荣乌黮,何异蛣蜣。
先师米贼,汝亦不良(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释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
阙下乌云暗黑旗,未央高会送将归。
天子传觞从官劝,单于今正天骄儿。
上林关锁多芳菲,王嫱困睡花葳蕤。
中人惊起道宣唤,和戎却自拚蛾眉。
徘徊顾景伤春啼,秀色误身生不知。
工师万死未足谢,丹青始信君难欺。
冤莫冤兮长别离,盟莫渝兮徒自疑。
毡车未免下宫殿,记得当年初入时。
眉山淡扫双螺垂,拟高门户生光辉。
姑姊提携父母送,不教含涕登丹墀。
赭黄有泪濡龙衣,此身虽是触事非。
胡沙万里少花木,胡中争看真阏氏。
言语不通心尽悲,琵琶琢就弹哀思。
君门万里不易到,檀槽拨断商弦丝。
穷寒绝塞人踪稀,时有天边霜雁飞。
凭谁说与汉卿相,西施莫忘真元龟。
道贤上游。其德如阳和。亭毒万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异于是。盖繇无生空惠。冥乎其间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飙扬景张。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师鲜矣。大师望出徐氏。讳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庾子山齐名。逮陈氏革命。因佐吴邑。遂家姑苏。高祖硕。学通三礼。中年即世。曾祖昙。隋王府咨议参军。祖德恭。浔阳郡词曹。考君定。深于释典。不屑名宦。大师天情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尝有言曰。沙门者。高洁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阶。吾自知此身履龙渊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贵。重侯之高。而能动我心哉。乃依杭州龙泉道场一和尚出家。败发损容。越出流辈。铿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宝六年。天降板诏。请释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独居荐首。吾以是知大师初皈佛教。涤心地也。今奉国恩。正世名也。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钞于昙一大师。五夏未登。学精三藏。天台宗旨。难为等夷。渊元绝思之科。如良庖之导大窾也。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倾江而东。愿礼其足。后生学者。仰其聪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师尝引锡西望。想包山旧居。包山即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气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遗此中与师成道耶。乃命舟而还。使野童诛茅。山童扫石。顾左右曰。昔者如来崇饰塔庙。乃是启发偫信。开人天净境。岂为已哉。此少隳废久之。非先师本意。乃辟僧院。创食堂。众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倾者。恶其邪而正之。垦田置庄。开畎泄浍。功既成矣。业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赐。曩日洞山水浒。业湖之氓。罾𦌵咽川。缯缴亘渚。大师以如来不杀之戒。黜彼鲜食。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乾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律戒。因请住开元寺。欲果愿具。且惧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公向前给事中严公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公太真前大理评事张公象。钦风弟子前廉使亚相李公栖筠。天诱厥衷。俾扬我法。精识通敏。言为世程。谢太傅之流也。其时常熟地偏。僧多阙行。李亚相欲以德抚。乃请大师统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阖邑从风。大师末年工于圆宗。纵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为病。是念佛写经。备行教法。置西方社。广净土因。专诵法华经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观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应物如动。自视阙然。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其月在开元遇疾。忽言曰。吾爱夫得道者。心如澄溟。知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鸿。吾虽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为累。其月十一日。顾门人维谅。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归洞庭故山。言毕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应。睹而不书。奉遗命也。门人维谅。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列座门人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象教。吾闻古之僧高者。述诔与碑。自晋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师盛德。将欲镕黄金。勒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长烛于人天。铭曰。
于穆大师,立言可经。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袭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号冥冥。
天树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灯,寂寂青荧。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迹虽可攀,行不可拟。
乃知我师,应世无已。
优游人天,自在生死。
门人维谅,蹑彼高尘。
嶷嶷灵塔,纪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滨。
风凄远铎,月惨重轮。
瞻礼云上,如逢化身。
白圭重三复,金人亦三缄。
如何啬夫辈,利口矜詀諵。
多君素淳朴,玉立青巉巉。
以讷署斋扁,岂为忧讥谗。
非法炳明训,琅琅若英咸。
慎哉一言出,谨尔六辔衔。
进德匪自此,云胡分圣凡。
轩居北山下,天籁多风杉。
安得寡尤者,为子铭高岩。
西陂烟月足清幽,方外诗人到惠休(闻沧浪僧澄照过访)
十里芰荷藏斗鸭,千章杨柳带鸣鸠。
平头拄杖穿花去,短后单衣冒雨留。
极目雪桥何处是,鸥波无际梦悠悠。
圣人没而教在。
明王兴而道宣
命上公以陈信。
展大礼以登贤。
觞酒豆肉。
金镛筦悬。
致克禋以如在。
当质明而不愆。
祁祁诸生。
必恭敬止。
廓广庭以容众。
峨高冠以修已。
临奠献之筵。
肃造秀之士。
阶间俨以成列。
槐阴布以如市。
将备礼于先师。
遂储精于祝史。
于以致君。
恢复王化。
宏阐人文。
磬音继于夜杵。
烛影迎于朝云。
见曲畅于和易。
知具歆于苾芬。
肃肃阶戺。
阴阴门阙。
乔木栖于暮烟。
前轩满于行月。
偫士沓而岁至。
庶工齐而晓谒。
上元酒以清涤。
间朱弦而疏越。
齐百王于建号。
历千古而未歇。
盖以教侔天地而不朽。
功格宇宙而不伐。
不朽故可贵。
不伐故弥彰。
仰而不及。
融然有光。
实横被于历代。
独崇辉于帝唐。
德教不辍。
王猷有昌。
日尊师于庙。
岁求士于乡。
教之于右塾。
登之于上庠。
知本末之可务。
亦师师而不忘。
将历试于宗伯。
必先谒于素王。
古先哲君。
任土以作贡。
洪惟我后。
嘉善而容众。
犹冀获师于卜。
获相于梦。
时哉康哉。
宜阿阁之巢凤。
陶先生解印彭泽。抗迹庐阜。
不矫性于人代。笑遗名于身后。
适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
酒兮无量。琴也无弦。
粲星徽于日下。陈凤喙于风前。
振素手以挥拍。循良质而周旋。
幽兰无声。媚庭际之芬馥。
绿水不奏。流舍后之潺湲。
以为心和即乐畅。性静则音全。
和由中出。静非外传。
若穷乐以求和。即乐流而和丧。
扣音以徵静。则音溺而静捐。
是以抚空器而意得。遗繁弦而道宣
岂必诱元鹄以率舞。惊赤龙而跃泉者哉。
于是载指载抚。以逸以和。
因向风以舒啸。聊据梧以按歌。
曰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
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
客有闻而骇之曰。乐之优者惟琴。
君之圣者惟舜。稽八音而见重。
弹五弦以流韵。故长养之风薰。
而敦和之德顺。无为而天下自理。
垂拱而海外求觐。伊德音之所感。
与神化而相参。固以极天而蟠地。
岂惟自北而徂南。然则琴备五音。
不可以阙。弦为音而方用。
音待弦而后发。苟在意而遗声。
则器空而乐歇。先生特执由心之理。
而昧感人之功。俾清浊不闻于大小。
宫商莫辨夫始终。攫之深。
舍之愉。促空轸而奚则。
角为民。徵为事。
扣无声而曷通。祇反古以自异。
实诡代而违同。孰若动精华以发外。
合恬和而积中。传雅操于心手。
播德音乎丝桐。俾其审音者悟专一之节奏。
知变者美更张之道崇。先生曰。
吾野人也。所贵在晦而黜聪。
若夫广乐以成教。安敢与夔而同风。
冉耕字伯牛鲁人赠郓侯今进封东平公赞(大中祥符二年五月) 北宋 · 王钦若
四言诗
圣门达者,德行为先。
洙泗来学,颜闵差肩。
天封展礼,公衮褒贤。
生则命寡,没则道宣
优波离后身,韦将军捧足。
布衣真童男,瓦钵天厨食。
咦,历劫戒光秋月明,南山静照烟霜色。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