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道宗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智凯 朝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智凯。
姓安。
江表杨都人。
家世大富奴仆甚多。
年在童丱。
雅重嘲谑。
引诸群小乃百数人。
同戏街衢以为自得。
陈氏台省门无卫禁。
凯乃率其戏侣。
在太极殿前。
号令而过。
朝宰江总等。
顾其约束铨叙驻步讶之。
相视笑曰。
此小儿王也。
及至学年。
总掷前绪。
承沙门吉藏振宗禹穴往者谈之光闻远迩。
便辞亲诣焉从受三论偏工领叠。
所以初章中假复词遣滞。
学人苦其烦拿。
而凯统之冷然释顿。
各有投诣。
及藏入京。
因倍同住。
义业通废专习子史。
今古集传有关意抱辄条疏之。
随有福会因而标拟。
至于唱导将半。
更有缘来。
即为叙引冥符众望。
隋末唐初。
嘉猷渐著。
每有殿会无不仰推。
广诵多能罕有其类。
尝于内殿佛道双严。
两门导师同时各唱。
道士张鼎雄辩难加。
自恨声小为凯陵架。
欲待言了方肆其术。
语次帝德。
鼎延其语。
凯斜目之。
知其度也。
乃含笑广引古今皇王治乱济溺得丧铨序。
言无浮重文极铺要。
鼎搆既穷凯还收绪。
一代宰伯同赏标奇。
临机之妙铦锋若此。
而情均贫富赴供不差。
存念寒微多行针疗。
后以蝇点所拘申雪无路。
徙于原部。
乃冠服古贤。
讲开庄老时江夏王道宗
昔在京辇第多福会。
至于唱叙无非凯通。
后督灵州携随任所。
留连岁稔欣慕朋从。
及巡抚燕山问罪泥海。
皆与连骑情同比影。
在蕃斋祀须有导达。
乃隔幔令凯作之。
至于终词无不泣泪。
王亦改容。
遂卒于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宗室女。
太宗贞观十五年,嫁吐蕃松赞干布。
笃信佛教。
入蕃时,由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松赞率兵亲迎,带去书籍、经像、种子、工具及工匠等。
在吐蕃四十年,对增进唐与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大有贡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京兆之华原。琳方幼时。外国道人。过其家。叹曰。此儿当隆佛法。不可处之尘埃中也。七岁从俗流出家。非其本志。遂去而从他师焉。周氏之祸久。汩没不能振。隋初。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于时法运复亨。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寻赴青齐。披讨律部。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乃旋邺都从炬法师。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既而匡众阐化。名声益起。偶至蒲晋。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久之叹曰。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岂其理哉。学识材辨。秪以生慢也。宜求所以治之者。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俄而渐进大乘无得。离念唯识等观。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昏则登危巅高树。以坐其上。动经旬浃。后造泰岳。夜见火光。环照峰峦。即追求之。见数尼。共议唯识。忽然而隐。未几。入关中。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仁寿四年。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就以课业。大业三年。沙门还源。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久之至东都。齐王暕情深定理。每从咨决。鸿胪苏夔禀宗玄训。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赵郡之道献明则。成承善诱。造诣幽微。洪哲致问曰。怀道者多。所专何业。答曰。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曰。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答曰。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哲叹伏。十三年具表闻上。将西巡灵迹。属𡨥盗纵横。道途梗沮。仅达襄邓。义宁二年。诏住京之大总持寺。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寺迎居之。惟敷中论。或维摩起信而已。夜则燕寂。玄琬律师。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皆邀至第宅授戒。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并为弟子。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京辇虽沙弥净人。犹明律相。斯非其功欤。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琳谓之曰。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以己之疾。悯彼之疾。因垂泪。盖念诸苦趣也。复诫门人曰。生死道长。各宜自拔。时春秋七十六矣。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再烧之愈觉明洁。檀那造木塔五丈。以表其德。琳于洛邑。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课试场屋文业。及好德犯国宪。因逃匿求度。以免罪。后事发觉。逮琳狱。上特原之。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其一人中悔。投林受戒。俄而受戒者。死而复苏曰。见阎王。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吾称以从琳受戒。不复知且引琳为證。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吾因获免罪。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之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献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并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
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后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轨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故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李道兴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
江夏郡王李道宗弟。
高祖武德初,爵广宁郡王,以属疏降封县公。
太宗贞观九年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疠,恐不得年,心常忧怅,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
姑苏嘉兴人也。
少依兜率院得度。
性豪爽。
骨面丰颊。
精锐绝伦。
目纤长。
瞳子如点漆。
眉秀近睫。
视物凝远。
博通大小乘。
弃之游方。
初至睦州。
闻有老宿饱参。
古寺掩门。
织蒲屦养母。
往谒之。
方扣门。
老宿揕之曰。
道道。
偃惊不暇答。
乃推出曰。
秦时𨍏轹钻。
随掩其扉。
损偃右足。
老宿名道踪。
嗣黄檗断际禅师。
住高安米山寺。
以母老东归。
丛林号陈尊宿。
偃得旨辞去。
谒雪峰存。
存方堆桅坐。
为众说法。
偃犯众出。
熟视曰。
项上三百斤铁枷。
何不脱却。
存曰因甚到与么。
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
存心异之。
明日升座曰。
南山有鳖鼻蛇。
诸人出入好看。
偃以拄杖撺出。
又自惊慄。
自是辈流改观。
又访乾峰。
峰示众曰。
法身有三种病。
二种光。
须是一一透得。
更有照用同时。
向上一窍。
偃乃出众曰。
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于是乾峰大笑曰。
犹是学人疑处在。
乾峰曰。
子是什么心行。
曰也要和尚相委。
乾峰曰。
直须恁么。
始得稳坐。
偃应喏喏。
又访曹山章公问。
如何是沙门行。
章曰。
吃常住苗稼者。
曰便与么去时如何。
章曰汝还畜得么。
曰学人畜得。
章曰汝作么畜。
曰著衣吃饭。
有什么难。
章曰何不道。
披毛戴角。
偃即礼谢。
又访疏山仁。
仁问。
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曰请高声问。
仁即高声问。
偃笑曰。
今早吃粥么。
仁曰吃粥。
曰乱叫唤作么。
仁公骇之。
又过九江。
有陈尚书。
饭偃而问曰。
儒书即不问。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讲师。
如何是衲僧行脚事。
曰曾问几人来。
曰即今问上座。
偃曰即今且置。
作么生是教意。
曰黄卷赤轴。
偃曰此是文字语言。
作么生是教意。
曰口欲谈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忘。
偃曰。
口欲谈而辞丧。
为对有言。
心欲缘而虑忘。
为对妄想。
作么生是教意。
尚书无以詶之。
偃曰。
闻公常看法华经。
是否。
曰不敢。
曰经曰。
治生产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几人退位。
又无以詶之。
偃呵讥之而去。
造曹溪礼塔。
访灵树敏公。
为第一座。
先是敏不请第一座。
有劝请者。
敏曰。
吾首座已出家久之。
又请。
敏曰。
吾首座已行脚。
悟道久之。
又请。
敏曰。
吾首座已度岭矣。
姑待之。
少日偃至。
敏迎笑曰。
奉迟甚久。
何来暮耶。
即命之。
偃不辞而就职。
俄广王刘王。
将兴兵。
就敏决可否。
敏前知之。
手封奁子。
语侍者曰。
王来。
出以似之。
于是怡然坐而殁。
王果至。
闻敏已化。
大惊问。
何时有疾。
而遽亡如是耶。
侍者乃出奁子。
如敏所诫呈之。
王发奁得简曰。
人天眼目。
堂中上座。
刘王命州牧何承范
请偃继其法席。
又迎至府开法。
俄迁止云门光泰寺。
天下学者。
望风而至。
示众曰。
江西即说君臣父子。
湖南即说他不与么。
我此间即不如此。
良久曰。
汝还见壁么。
又曰。
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
如今抑不得已。
且向诸人道。
尽大地有什么物。
与汝为缘为对。
若有针锋许。
与汝为隔为碍。
与我拈将来。
唤什么作佛。
唤什么作祖。
唤什么作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我与么道。
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
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
闻与么道。
把脚拽向阶下。
有什么罪过。
虽然如是。
据个什么道理。
便与么。
莫趁口快。
向这里乱道。
须是个汉始得。
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
没去处。
打脚折。
有什么罪过。
即与么。
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
待老汉答一转了。
东行西行。
又曰。
尽乾坤一时将来。
著汝眼睫上。
汝诸人闻恁么道。
不敢望汝出来。
性燥把老僧打一掴。
且缓缓。
子细看。
是有是无。
是个什么道理。
直饶汝向这里明得。
若遇衲僧门下。
好槌脚折。
又曰。
三乘十二分教。
横说竖说。
天下老和尚。
纵横十字说。
与我拈针锋许。
说底道理来看。
与么道。
早是作死马医。
虽然如此。
且有几个到此境界。
不敢望汝言中有响。
句里藏锋。
瞬目千差。
风恬浪静。
又曰。
我事不获已。
向汝道。
直下无事。
早是相埋没也。
更欲踏步向前。
寻言逐句。
求觅解会。
千差万别。
广设问难。
嬴得一场口滑。
去道转远。
有什么歇时。
此个事。
若在言语上。
三乘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
因什么道。
教外别传。
若从学解机智得。
只如十地圣人。
说法如云如雨。
犹被佛呵。
谓见性如隔罗縠。
以此故知。
一切有心。
天地悬殊。
虽然如是。
若是得底人。
道火何曾烧口。
终日说事。
何曾挂著牙齿。
何曾道著一字。
终日著衣吃饭。
何曾触一粒米。
挂一缕丝。
然犹是门庭之说。
须是实得与么。
始得。
若约衲僧门下。
句里呈机。
徒劳伫思。
直饶一句下。
承当得。
犹是瞌睡汉。
偃以足跛。
尝把拄杖行见众。
方普请举拄杖曰。
看看北郁单越人。
见汝般柴不易。
在中庭里。
相扑供养汝。
更为汝念般若经曰。
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众环拥之。
久不散。
乃曰。
汝诸人。
无端走来。
这里觅什么。
老僧只管吃饭屙屎。
别解作什么。
汝诸方行脚。
参禅问道。
我且问汝。
诸方参得底事。
作么生。
试举看。
于是不得已。
自诵三平偈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回视僧曰。
唤什么作见闻。
又曰。
无馀声色可呈君。
谓僧曰。
有什么口头声色。
又曰。
个中若了全无事。
谓僧曰。
有什么事。
又曰。
体用无妨分不分。
乃曰。
语是体。
体是语。
举拄杖曰。
拄杖是体。
灯笼是用。
是分不分。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又至僧堂中。
僧争起迎。
偃立而语曰。
石头道。
回互不回互。
僧便问。
作么生是不回互。
偃以手指曰。
这个是板头。
又问作么生是回互。
曰汝唤什么作板头。
永嘉云。
如我身空法亦空。
千品万类悉皆同。
汝立不见立。
行不见行。
四大五蕴。
不可得。
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
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
唤什么作饭。
何处更有粒米来。
僧问。
生法师曰。
敲空作响。
击木无声如何。
偃以拄杖空中敲曰。
阿耶阿耶。
又击板头曰。
作声么。
僧曰。
作声。
曰这俗汉。
又击板头曰。
唤什么作声。
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
赴广主诏。
至府留止供养。
九月甲子。
乃还山。
谓众曰。
我离山得六十七日。
且问汝。
六十七日事作么生。
众莫能对。
偃曰。
何不道。
和尚京中吃面多。
闻击斋鼓曰。
鼓声咬破我七条。
乃指僧曰。
抱取猫儿来。
良久曰。
且道鼓因甚置得。
众无对者。
乃曰。
因皮置得。
我寻常道。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尽大地是个法身。
枉作个佛法知见。
如今拄杖。
但唤作拄杖。
见屋但唤作屋。
又曰。
诸法不异者。
不可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为无异者哉。
但长者长法身。
短者短法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举拄杖曰。
拄杖子不是常住。
忽起立。
以拄杖系绳床曰。
适来许多葛藤。
贬向什么处去也。
灵利底见。
不灵利底著我热谩。
偃契悟广大。
其游戏三昧。
乃如此。
而作为偈句。
尤不能测。
如其纲宗偈曰。
康氏圆形滞不明。
魔深虚丧击寒冰。
凤羽展时超碧汉。
晋锋八博拟何凭。
又曰。
是机是对对机迷。
辟机尘远远尘栖。
久日日中谁有挂。
因底底事隔尘迷。
又曰。
丧时光。
藤林荒。
徒人意。
滞肌尪。
又曰。
咄咄咄。
力㘞希。
禅子讶。
中眉垂。
又曰。
上不见天。
下不见地。
塞却咽喉。
何处出气。
笑我者多。
哂我者少。
每顾见僧即曰。
鉴咦。
而录之者。
曰顾鉴咦。
德山密禅师。
删去顾字。
但曰鉴咦。
丛林目以为抽顾颂。
北塔祚禅师作偈曰。
云门顾鉴笑嘻嘻。
拟议遭渠顾鉴咦。
任是张良多智巧。
到头于是也难施。
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
坐化而示。
即大汉乾祐二年也。
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
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
梦偃以拂子招曰。
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
我在塔久。
可开塔乎。
托时奉使韶州。
监修营诸寺院。
因得绍庄之语。
奏闻奉圣旨。
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
启塔见偃颜貌如昔。
髭发犹生。
具表以闻。
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
供养月馀。
送还山。
仍改为大觉禅寺。
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
余读云门语句。
惊其辩慧涡旋波险。
如河汉之无极也。
想见其人。
奇伟杰茂。
如慈恩大达辈。
及见其像。
颓然伛坐胡床。
广颡平顶。
类宣律师。
奇智盛德。
果不可以相貌得耶。
公之全机大用。
如月临众水。
波波顿见。
而月不分。
如春行万国。
处处同至。
而春无迹。
盖其妙处。
不可得而名状。
所可知而言者。
春容月影耳。
呜呼。
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