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居遁

相关人物:共 41 位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
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寒食无朝谒,閒携载酒车。
燧青宫蜡火,雨白野棠花。
旧友频游处,荒阡一酹赊。
传闻有仙笔,丽句落僧家。
东京杂事 其二十九 (己卯) 清末至民国 · 郁曼陀
七言绝句
入画崔徽已自伤,更谁镜里證空王。
写真寄到知肥瘦,莫问腰围带短长。
按:照相俗名写真,语颇典切。远行者每用以寄赠戚友。
领得弥勒珍勤,离乡日日敷
移梁来近路(移梁者,梁都也。近路者,洪州观察使姓路,遂请大师自虔州南康县,移入洪州开元寺,故言来近路。),余算脚天徒
⑴ 从《天圣广灯录》改
⑵ 领得者,马大师于让大师处领语也。
⑶ 离乡者,南方也。日日者,昌字也。敷者,演也。马大师归至洪州南昌寺,敷演大教是也。
⑷ 《天圣广灯录》作「来梁移」
⑸ 馀者,我字也。从马大师二十年外,契道者千万,遍行天下,故言脚天徒。
法师讳法澄。字无所得。俗姓孙氏。乐安人也。吴帝权之后。祖荣。涪州刺史。父同。同州冯翊县令。法师第二女。降精粹之气。含宏量之诚。大惠宿持。灵心早启。鉴浮生不住。知常乐可依。托事蒋王。求为离俗。遂于上元二年出家。威仪戒行。觉观禅思。迹履真如。空用恒舍。遂持瓶钵。一十八事。头陁山林。有豹随行。逢神拥护。于至相寺康藏师处听法。探微洞悟。同彼善才。调伏坚持。宁殊海意。康藏师每指法师谓师徒曰。住持佛法者。即此师也。如意之岁。淫刑肆逞。诬及法师。将扶汝南。谋其义举。坐入宫掖故。法师于是大开圣教。宣扬正法。归投者如羽翮趋林薮。若鳞介赴江海。昔菩萨化为女身。于王后宫说法。今古虽殊。利久一也。中宗和帝。知名放出。中使供承。朝夕不绝。景龙二年。大德三藏等奏请法师为绍唐寺主。敕依所。今上在春宫。幸兴圣寺。施钱一千贯。充修理寺。以法师德望崇高。敕补为兴圣寺法师。修缉毕功。不逾旬月。又于寺内画华严海藏。变造八角浮图。马头空起舍利塔。皆法师指授规模及造。自馀功德。不可称数。融心济物。遍法界以驰神。广运冥功。满虚空而遇化。不能祗理事涂。解寺主。遂抄华严疏义三卷。及翻盂兰盆经温室经等。专精博思日起异闻。疲厌不生。诵经行道。视同居士。风疾现身。乃卧经二旬。饮食绝口。起谓弟子曰。我欲舍寿。不知死亦大难。为当因缘未尽。后月馀。俨然坐绳床七日不动。惟闻斋时钟声即吃水。忽谓弟子曰。扶我卧。我不能坐死。卧讫迁神。春秋九十。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三日也。以其月廿三日。安神于龙首山马头空塔所。门人师徒弟子等未登證果。岂知鹤林非永灭之场。鹫岭是安禅之所。号慕之情。有如双树。法师仁孝幼怀。容仪美丽。讲经论义。应对如流。王公等所施。悉为功德。弟子嗣彭王女尼弥多罗等。恐人事随化。陵谷迁移。纪德镌功。乃为不朽。铭曰。
易高惟一,道尊自然。
大法雄振,岂曰同年。
优陁花色,昙弥称贤。
错落伦次,师在其閒。
济彼爱河,拯斯苦海。
导引群类,将离缠盖。
不虚不溢,常住三昧。
是相无定,随现去来。
双林言灭,金棺复开。
有缘既尽,归向莲台。
众生恋慕,今古同哀。
纪梦 南宋 · 释道璨
我不识灵溪,梦向溪边去。
溪绕屋头流,桥通溪上路。
轩窗水面开,水清石无数。
煮茶僧请诗,茶香竹当户。
花笺晕浅红,霜毫脱毛兔。
引笔信手书,波峭含韵度。
置笔喜语客,眼明失沉痼。
梦觉秋满床,残月挂庭树。
病眩二十年,万花舞深雾。
梦中能楷书,以我心念故。
人生孰非梦,百年等是寓。
便欲驱车去,傍溪缚茅住。
但恐秋雨来,溪深不可渡。
八百灵椿寿莫量,厌赓天保颂陵冈。
新吟欲呕三升血,旧事空回九曲肠。
了彻尘因参法祖,久联香火證空王。
休伤老大悲零落,多少青年送北邙。
铁牛对对黄金角,木马双双白玉蹄。
明举似君如未会,江南三月鹧鸪啼(举百丈和尚每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一日众散,老人留身不去。百丈问:立者何人?老人曰: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云: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老人乃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遂脱野狐身化去。)
道贤上游。其德如阳和。亭毒万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异于是。盖繇无生空惠。冥乎其间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飙扬景张。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师鲜矣。大师望出徐氏。讳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庾子山齐名。逮陈氏革命。因佐吴邑。遂家姑苏。高祖硕。学通三礼。中年即世。曾祖昙。隋王府咨议参军。祖德恭。浔阳郡词曹。考君定。深于释典。不屑名宦。大师天情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尝有言曰。沙门者。高洁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阶。吾自知此身履龙渊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贵。重侯之高。而能动我心哉。乃依杭州龙泉道场一和尚出家。败发损容。越出流辈。铿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宝六年。天降板诏。请释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独居荐首。吾以是知大师初皈佛教。涤心地也。今奉国恩。正世名也。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钞于昙一大师。五夏未登。学精三藏。天台宗旨。难为等夷。渊元绝思之科。如良庖之导大窾也。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倾江而东。愿礼其足。后生学者。仰其聪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师尝引锡西望。想包山旧居。包山即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气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遗此中与师成道耶。乃命舟而还。使野童诛茅。山童扫石。顾左右曰。昔者如来崇饰塔庙。乃是启发偫信。开人天净境。岂为已哉。此少隳废久之。非先师本意。乃辟僧院。创食堂。众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倾者。恶其邪而正之。垦田置庄。开畎泄浍。功既成矣。业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赐。曩日洞山水浒。业湖之氓。罾𦌵咽川。缯缴亘渚。大师以如来不杀之戒。黜彼鲜食。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乾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律戒。因请住开元寺。欲果愿具。且惧书。遂僶俛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公向前给事中严公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公太真前大理评事张公象。钦风弟子前廉使亚相李公栖筠。天诱厥衷。俾扬我法。精识通敏。言为世程。谢太傅之流也。其时常熟地偏。僧多阙行。李亚相欲以德抚。乃请大师统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阖邑从风。大师末年工于圆宗。纵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为病。是念佛写经。备行教法。置西方社。广净土因。专诵法华经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观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应物如动。自视阙然。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其月在开元遇疾。忽言曰。吾爱夫得道者。心如澄溟。知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鸿。吾虽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为累。其月十一日。顾门人维谅。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归洞庭故山。言毕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应。睹而不书。奉遗命也。门人维谅。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列座门人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诚。皆积解以诣空门。迈德以藩象教。吾闻古之僧高者。述诔与碑。自晋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师盛德。将欲镕黄金。勒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长烛于人天。铭曰。
于穆大师,立言可经。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袭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号冥冥。
天树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灯,寂寂青荧。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迹虽可攀,行不可拟。
乃知我师,应世无已。
优游人天,自在生死。
门人维谅,蹑彼高尘。
嶷嶷灵塔,纪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滨。
风凄远铎,月惨重轮。
瞻礼云上,如逢化身。
游古中盘慧因寺(乾隆丁未) 清 · 弘历
盘者山之阿,阿必平坦地。
是寺据其中,副名擅佳致。
其初乃无名,僧请因以赐。
遂名曰慧因,兹试言其义。
慧者性之解,因者缘之自。
缘息何有因,性定亦无慧。
乃契山之静,是谓佛之谛。
静谛亦多言,非一更非二。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