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光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果(一○七九~一一五二),俗姓余,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人。依七宝元浃下发。晚住潭州大沩。称月庵善果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开福宁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七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十一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果。
信州铅山余氏子。
依七宝院元浃。
得度具戒。
梵相奇古。
广颡隆准。
少慕祖道。
初至鹅湖。
宴坐禅堂。
闻二童子戏争蒲团。
其一举起云。
你道不见遮个。
是什么。
师恍然有省。
及游云居。
偶禅者自黄龙来。
因问死心老。
每以何等语接人。
禅者曰。
常举云门问僧光明寂照遍河沙。
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
是。
门云。
话堕也。
何者是话堕处。
师闻之豁然大悟。
即趋黄龙。
门可属死心。
谢事。
指见开福宁道者。
师至开福。
师资契会。
宁深奇之。
延入藏于时开福衲子五千指。
宁垂入灭。
独以麈尾授师。
语在宁传。
师膺最后付托。
隐迹道林。
会圜悟禅师来主席。
颇闻师名。
一夕分半座俾说法。
师举乾峰法身话。
剖判绝出意表。
圜悟嗟赏久之。
自是道价益著。
宣和初。
潭师曾孝序命出世上封。
开宁公法要。
时龙牙才禅师法席颇盛。
每答话多称苏噜。
一日同诸老会于府帅曾公之席。
公曰。
龙牙答话。
每称苏噜。
意旨如何。
诸老相视。
莫有对者。
师越席而前曰。
某适有语。
公叩之。
师曰。
龙牙答话。
只苏噜为问。
诸人会也无。
昨夜虚空开口笑祝融。
吞却洞庭湖。
曾公大悦。
一座尽倾。
迁道林道吾。
福严宗风鼎盛。
法席常冠诸方。
室中妙于接人。
每举云门张拙秀才话。
勘验学者。
临机与夺。
莫测端倪。
天下共高之。
自号月庵湘中士大夫多从之问道。
绍兴九年。
枢密张公德远抚七闽。
请住鼓山。
未至。
改黄檗。
迁东西二禅。
阅十年。
颇厌闽俗。
雅意江外。
多衲子会。
台之万年。
婺之双林。
潭之大沩。
皆虚席。
三郡争致请。
而长沙尤力。
师曰。
潭吾旧游也。
吾乐之。
遂赴命大沩。
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出衣盂。
卑执事者。
制五百应真像。
明日沐浴更衣。
集众告别。
手书伽陀曰。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撞破天关。
掀翻地轴。
停笔而化。
阅世七十四。
坐五十一夏。
塔全身于沩源之西峰。
师性刚直。
处己简约。
律众严明。
凡迁巨刹。
皆当世贤公卿。
屈礼致请。
丛林服其得人之盛。
赞曰。
草堂得死心作用而不忘晦堂。
月庵闻死心语发明。
而造宁公之室。
死心宗胤遂不续。
惜哉。
然草堂初出龙山。
迁白云。
遭世多艰。
未有成绩。
及晚居泐潭。
道大盛而去世。
遂振宗风于天下。
则晦堂弘道之嘱验矣。
月庵出世。
逾三十年。
八迁巨刹。
未尝一日退居。
搥拂之下。
围绕常数千指。
则开福麈尾之授。
何其效欤。
易曰。
视履考祥。
予于二老父子授受之际。
得之矣。
僧如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焦,字从远。善辩工文。尝依慧觉大师,得天台教法。后主持寿圣丈席,学人趋之如归。有《净业记》、《护国记》。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如湛。生永嘉焦氏。幼年试经得度。力研教乘。往依车溪卿公。时众已多无所容。惟小室如斗。安之不以为隘。剧暑埋大瓮。实以寒泉。与四友背瓮环坐。以挹其爽。如此数载。众戏目小室。为五瘟堂。后参慧觉。昼夜潜心。尽得教观之妙。初主车溪寿圣。讲馀课法华一部。佛号二万声。有求为知事者。以非器不见。用憾之。夜怀刃入室。则见官客满座。次夜复入。则昏黑失路。又往才入室。见十数人。皆同师形。其人愧恐而遁。平时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施蚊。门人谓。师年高。宜息苦行。师曰。翾飞之类。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此为缘耳。后人因表其处。为喂蚊台。晚岁谢事。居閒一小庵。日熏净业。绍兴庚申。端坐念佛而逝。阇维。得五色舍利。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如湛,姓焦氏,永嘉人也。
母梦宝塔矗云,惊而举子。
幼年试经得度,首谒东灵钦师,及普慈晖师。
所学未就,乃与空相融之车溪依卿师。
时众已多,无所容,唯小室如斗,不以为隘。
盛暑埋大瓮,实以寒泉,与四友背瓮环坐,以挹其爽。
后参慧觉于横山,昼夜潜心,尽得教观之妙。
初主车溪寿圣,讲馀课《法华》一部,佛号二万声。
平时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露臂,任蚊聚集,略不拂搔,或谓年高,宜息苦行。
湛曰:“飞虫之类安得妙乘?
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此为缘耳。
”后人因表其处为饟蚊台。
晚岁谢事,间 居小庵,日薰净业。
宋绍兴庚申七月,端坐念佛而逝。
阇维得五色舍利,著《静业记》、《释观经疏》、《护国记》、《释光明疏》,又述《金刚会解》、《假名集》。
建炎初,述《声闻会异》,其末题云:“匈奴去杭入秀,兵火沿塘,劫掠蜂起,命在不测,聊书此为记。
”时事人以为与章安当寇盗纵横而著《涅槃玄义》,其事相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标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标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用养浩气焉。
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有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竹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拜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释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