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隋炀帝

相关人物:共 176 位
共 17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李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85 【介绍】: 隋赵郡高邑人,字毗卢。
少慷慨有大志,习骑射。
北周时从达奚武平汉中,定兴州,讨汾州叛敌,从韦孝宽略定淮南。
拜豪州刺史,加上开府。
入隋,拜鸿胪卿,进爵高都郡公。
晋王杨广出镇并州,雄任河北行台兵部尚书,为官正直,王敬惮之,吏民称美。
岁余,卒于官。
僧法论 朝代:西梁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
后梁明帝萧岿礼重之。
隋文帝时,召入道场,后住京师日严寺。
文帝幸仁寿寺,法论特蒙接对。
炀帝在东宫时,优礼弥厚。
即位后,特赐木皮袈裟,寻随驾至洛。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隐青溪之覆舟山。
业成实。
尤善属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屡徵召不赴。
炀帝在蕃邸。
躬礼致之。
追入京辇。
住日严寺。
谒文于仁寿宫。
诏于大宝殿赐净馔。
论在座上诗颂德。
嘉叹。
炀帝在春宫。
宠眷弥厚。
大业元年。
将移东门。
诏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
帛五百段。
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随驾至洛。
未几而卒。
年七十八。
论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尝续传名僧。
无所就。
有别集八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法论。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词理锋挺。
隐沦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实研洞文采。
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礼徵召。
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远闻令德。
召入道场晨夕赏对。
王有新文颂集。
皆共询谋。
处俗传扬亟移岁序。
后入京辇住日严寺。
文帝时幸仁寿。
论往谒见特蒙接对。
躬事展礼。
帝美其清悟。
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登即在坐。
上诗叙谈帝德宫观宏丽今古。
高祖重加叹赏。
晋王之处春坊。
优礼弥厚。
中使慰沃启疏相寻。
大业元年将移东阙。
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十领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为类此也。
因随驾至洛。
不久而终。
时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赠有加。
仍敕所在。
传送葬于荆楚。
自论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虽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缀采篇什。
皆叙释风。
当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顾惟高德有坠者众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李子雄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82 【介绍】: 北周赵郡人。
李裔子。
少学文史,兼习骑射。
从达奚武与北齐战于芒山,诸军被破,子雄军独全。
累迁凉州总管长史、亳州刺史。
入隋任鸿胪卿,进爵高都郡公。
晋王杨广出镇并州,文帝委以河北行台兵部尚书以佐之。
为官正直,晋王敬惮之。
岁余卒。
僧昙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4 【介绍】: 隋僧。咸阳人。俗姓孟。七岁入道,博诵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厉,学行为同辈所推,号无上士,北周武帝以为周国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禅寺。帝后钦敬,布施甚多。临终,以衣资施于三宝,无疾而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阳孟氏。
七岁入道。
循听讲肆。
久之依止禅师开公。
而摄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厉。
学僧祇。
十有馀遍。
而讲解之。
致徒三百。
京辅以为宗。
后以言说无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发。
六行偏精。
五门并达矣。
开公以上首称之。
众中同学归敬。
开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训导。
声驰陇塞。
化满关河。
趋承下风。
千里相属。
周武帝尤加钦注。
诏曰。
崇禅师精悟独绝。
所领学徒。
淑于德义。
未闻有犯。
可为国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职事滞淹。
假以他缘。
奏乞于免。
诏从之。
及废教。
徇俗不自异。
诏授金紫光禄。
终无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潜德秉周政。
大法且复。
诏先度百二十僧。
崇预其数。
住兴善寺。
仍诏充寺主。
固辞。
乃募缘创寺。
以酬宿愿。
盖以法运之否。
昔尝许之云。
帝登极。
卒营九寺。
以足十数焉。
常是时。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为清禅寺。
以致众。
炀帝居晋邸。
斥民七十户水硙碾等。
为寺基业。
开皇初。
赐帛一万四千匹。
布五千端。
绵千屯。
绫二百匹。
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钱五千贯。
毡五十领。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图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业。
会教门载启。
深契心。
诏匠杜崇如法营治。
赐钱三千馀贯。
为砖瓦费。
又悉敛内宫。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袭。
使鬻之。
以资匮竭。
晋邸在杨越。
自其镇造露盘十一级。
始开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毕工致。
而冠之浮图之颠。
见者称叹。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诏崇出入禁籞。
无拥通宫籍。
以为常。
因为后。
述净土业。
每自称师儿。
后自称师女。
其恩礼之重如此。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无疾卒于所居之房。
寿八十。
上哀恸。
诏所司营给丧事。
塔全身于终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昙崇。
姓孟氏。
咸阳人。
生知正见幼解信奉。
七岁入道。
博诵法言。
勤注无绝。
后循听讲肆雄辩无前。
乃以慧灯欲全本资摄念。
圣果将克必固定想。
因从开禅师而从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厉。
遂学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讲解。
听徒三百。
京辅律要此而为宗。
后弊于言说更崇前观。
额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间树下为其居处。
既而光明内发。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犹死。
偏精六行冠达五门。
开公处众称为第一。
遂得同学齐敬。
又号为无上士也。
及师亡遗嘱令摄后徒。
于时五众二百馀人依崇习静。
声驰陇塞化满关河。
寻路追风千里相属。
填门盈室坐诲门人。
或初修不净。
或终学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则。
周武皇帝特所钦承。
乃下敕云。
崇禅师德行无玷精悟独绝。
所预学徒未闻有犯。
当是尊以德义。
故则众绝形清。
可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从而教导。
僧尼有序响名称焉。
每为僧职滞踪。
未许游涉乃假以他缘遂蒙放免。
末遗法沦荡便从流俗。
外顺王威内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禄等衔。
并不依就。
虽沈厄运无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还炤。
即预百二十僧。
敕住兴善。
寻复别敕令宰寺任。
重勤辞逊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颓毁。
私愿早隆。
谨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国家供给终于文世。
高唐公素禀行门偏所归信。
遂割宅为寺引众居之。
敕以虚静所归禅徒有誉。
赐额可为清禅。
今之清明门内寺是也。
隋氏晋王钦敬禅林。
降威为寺檀越。
前后送户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业。
传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亲正业。
开皇之初敕送绢一万四千疋布五千端绵一千屯绫二百疋锦二十张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图一区。
用酬国俸。
帝闻大悦。
内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业。
于时释教初开。
图象全阙。
崇兴此塔深会帝心。
敕为追匠杜崇。
令其缮绩。
料钱三千馀贯计。
塼八十万。
帝以功业引费。
恐有匮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
以助随喜。
开皇十一年。
晋王镇总杨越。
为造露盘并诸庄饰。
十四年内方始成就。
举高一十一级。
竦耀太虚。
京邑称最。
尔后䞋遗相接。
众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调度。
种植树林等事。
并委僧众。
监检助成。
崇既令重当朝。
往还无壅。
宫閤之禁门籍未安。
须有所论执锡便进。
时处大内为述净业。
文帝礼接自称师儿。
献后延德又称师女。
及在于本寺则敕令载驰。
问以起居。
无晨不至。
自所获外利尽施伽蓝。
缘身资蓄衣钵而已。
开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迁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惨下敕葬焉。
所须丧事有司供给。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终南至相寺之右。
为建白塔。
勒铭存今。
初崇未终七日。
寺内幡竿无故自折。
门外汲井忽尔便枯。
众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遗告曰。
吾有去处今须付嘱。
即以衣资施于三宝。
及至后夜觉有异相。
就而观之方知气绝。
无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闻。
莫不怀恸。
僧道庄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隋僧。扬州建业人。习经史,能诗文。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闻则明悟,因负令誉。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寺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及琼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而庄独无所歉。
琼曰。
庄首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后庄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在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即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寺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琼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庄。
允当遗寄。
琼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庄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从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庄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即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604 【介绍】: 南朝陈兰陵人,字元胤。
少孤。
果毅有勇力。
梁元帝承圣初,随陈霸先(陈武帝)北讨侯景,收为部将。
入陈,宣帝太建中,屡攻北齐,斩将夺旗,累积战功,有“关、张”之称。
授谯州刺史、右卫将军。
陈末,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
与隋总管贺若弼战,败绩。
陈亡,入隋。
隋文帝嘉其壮勇,授开府仪同三司,寻从汉王杨谅(文帝子)至并州。
杨广杀害文帝,即位称炀帝,摩诃从谅在并州举兵反,兵败被杀。
释法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居太白山之九陇精舍。
疏衣粝食。
治禅业。
将终其身。
开皇中。
至江都炀帝晋王在。
镇安。
上谒。
阍者。
以其形貌矬陋。
不为通。
安日造门。
虽喻遣。
莫肯去。
王闻而召见之。
宛如旧识。
即俾居慧日寺。
凡所游往必与俱。
尝至泰山。
遇渴乏。
四顾惟石岩。
势不可得水。
安引刀刺石。
水崩注。
王大嗟赏。
因问安此谁力耶。
安曰。
殿下福德力也。
遂入碛。
达于泥海。
所遭变。
故皆赖安得无所损。
将过神通寺始入谷。
先见一僧乘白驴至。
王问何人。
安曰。
朗公也。
以殿下有意营造故。
来奉迎耳。
顷之一僧持缄请檀越。
安为达之。
抵寺见一神人。
手凭讲堂鸱吻坐俯视群众来往。
王又问。
安答曰。
太白山神从殿下者也。
他异不复具录。
大业初。
尤务侈靡。
益重安。
于是使安悉招诸隐逸。
如郭智辨释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
且辟宝扬道场于东都。
集道艺二千馀人。
于内。
以行道。
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安竟无疾而终。
春秋九十八矣。
将终。
密以后来祸败事。
预告上。
故上临难能无所惧 当陈之季。
有法济者。
方著名南国。
逮隋宠遇无比。
然精进寡欲。
侪类莫与抗。
屡宿禁中。
未尝或见堕容媚态。
文帝造香台寺于长安。
炀帝造龙天道场于东都。
一以为济设也。
济于宫中。
尝乘所赐白马。
或以病告。
祝水饮之辄愈。
又能治鬼物。
言事之未然。
大业四年。
忽诣上辞曰。
天命不常。
复须后世。
唯愿弘护荷负含生。
遂坐逝。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
顿长可半寸许。
上曰。
禅师入灭尽定耳。
何可葬也。
当为出之击大钟一月馀。
然后废朝。
素服葬之蒋州。
随所至设斋。
费出所在官府。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
日斋百僧。
僧衬帛二十五疋。
通以七七之日计。
则所废十馀万。
呜呼盛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在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安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安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安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證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馀人。
四事供给资安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惟安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然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帝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帝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䞋二十五段。
通计十馀万匹。
斯并荷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
神僧传·卷第五
释法安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
日到门首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顾唯岩无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
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神通寺。
僧来请檀越安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安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
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手凭鸱吻下观人众。
王又问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
僧慧旷 朝代:陈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613 【介绍】: 南朝陈末至隋初时僧。襄州襄阳人,俗姓曹。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宝光寺。通习经论,发明幽旨。后住金陵,居律行寺,习大乘唯识等论。归于湘、郢二州宏法。陈后主至德元年,归江陵,住遍觉道场,掌僧纲八载。敕移居兴国寺,复改住丹阳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谯国曹氏。今为襄阳人。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父蔼直阁将军。旷年十二。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出家。俄而辞。明帝于渚宫。游京师。居律行寺。会西竺真谛三藏。既译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方将弘演。未得其人。乃与宗恺准韵诸师。北面受焉。三藏云亡俦侣斯逝。复偕同学僧宗俱栖匡岫敷化。州宰鄱阳长沙二王。师敬之。后游湘郢间。罔怠旧志。陈至德初。言旋乡井。居遍觉道场。即开皇三年也。顷之诏徙兴国寺。屡赐香苏等物。秦孝王建麾襄沔。亲奉归戒。炀帝即位。诏入京师次江阳。辞疾不行。诏寓丹阳栖霞寺医养。松筠泉石寔惬情素。遂有终焉之志。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春秋八十。顶煖指屈。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慧旷。
俗姓曹氏。
谯国人也。
其后别派。
今为襄阳人焉。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旷秀气标于弱岁。
天然孝敬率性高廉。
十二出家。
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
祗勤仪训肃奉帷筵。
发明幽旨颇超群辈。
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
居律行寺听彭城讲。
玄关斯辟大义已通。
将事随方转相弘教。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俱值真谛。
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
俄而真谛涅槃法朋彫徙。
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岫。
分时敷说法化弥隆。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俱敦师资之敬。
后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
以陈至德元年言旋旧邑。
即隋开皇之三年也。
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
旷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
道俗具瞻。
纲维是奇。
统掌八载摄是乌回。
后又奉敕移居兴国。
寺任攸委。
丝纶再降。
香苏屡锡。
秦孝王帝子之尊。
建麾襄沔。
闻风伫德亲奉归戒。
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
道次江阳辞疾不见。
蒙敕丹阳栖霞山寺。
以事治养。
又素协性松筠辅神泉石。
赏狎既并缠痾用弭。
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论。
新闻旧学各谈胜解。
且归善禅。
房本栖玄精舍。
竟陵文宣之馀迹。
禅师慧晓之遗风。
镜潭月树之奇。
云阁山堂之妙。
曾事游处。
遂有终焉之志。
后携子弟徙而憩之。
崖谷泯人世之心。
烟霞赏高蹈之域。
其有怀真慕义者。
复萃于斯矣。
以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
春秋八十。
顶煖淹时。
手屈二指。
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弟子等树碑纪德。
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僧智炬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6 【介绍】: 隋僧。
吴郡人,俗姓吴。
性矜庄,善机会,能草隶,工文章。
从兴皇朗公学,通四论大品,雄冠一时。
历讲于金陵、浙东,从者颇众。
炀帝初镇扬越,甚钦重之。
文帝开皇十九年,入京住日严寺。
撰《中论疏》、《止解偈文》等。
僧昙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瀛州高阳人。俗姓崔。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高阳人。天恣镶玮。不偶时俗。通经惟务大义而已。不以文句琑屑为学。然尤𨗉于涅槃。晚居并部之兴国寺。每众集。必推坐端。詶问之间。辞辨宏放。婴其锋辄推挫。时人以豹选。目人扬谅之乱。贼以兴国寺为甲坊。以武德寺为食坊。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且责问诸僧。为贼巢穴状。僧辞曰。王力严切。不敢遮约。盖谓镇守者。有以激变之也。于是素怒曰。初激变时。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所云王力严切。不亦诬乎。此其情皆同反。可依军法行事。时选出众对曰。比者不轨之民。动于天纪。皆由慈悲之化。陵迟至此。诚僧等之罪。公幸见教。岂敢逃责。素乃悦。因悉屏退僧众。而独留选论议。迫莫始罢去。馀僧亦无所问。大业之季。兵饥荐臻。分卫莫足给。兴国仓廪虽富。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选念以为此灭法徵。每操杖逐阍者。而进客于堂。日盈座。子弟以卑少。噤莫敢语。久之众约。独许选纳。客馀不得为例。后置大鎗房中。日以所受于常住。与诸乞丐。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列坐群饿。而赋之惟均。迄岁稔罔怠。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有重名。居义兴新寺。听学去来。馀三百人。规制严整。一日选竟造寺庭诘曰。卿等饱食暖衣。政复何所进脩。而风声洋溢。其无乃罔冒欤。且吾徒之所行。必据经诰。今兹所据。寔何经。曰方等经忏。曰试为我读之。才阅首卷曰。此经有四卷。可使四人一时读也。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则听者或至昏乱。曰吾听岂同汝听耶。于是四卷一时读。读未竟遽止之曰。陀罗尼力。有如此者。又曰。流俗矫诈。蠹蚀佛法。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闭门养痾。益自省。问候者充牣庑宇。选尸卧。引衣舒足曰。吾兹定生何处乎。道绰曰。阿阇黎西方乐土。名安养国。彼佛愿重。欲往生者。无不摄受。选咄之曰。为身求乐吾非汝俦。绰曰审若尔则无生耶。曰无生则无所不生。遂掩息。寿九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选者也。
及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以兴国寺为甲坊。
以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素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选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素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及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选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许选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选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选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选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满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选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选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选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选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绰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共 17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