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论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慧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绛州人,俗姓杨。
幼出家,日诵数千言。
尝寓麦积山石室,作《百法论钞》。
后入蜀,还憩中条山竹林精舍。
晚年归绛州。
著有《维摩搜微记略科》等,多散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4—712 【介绍】: 唐僧。
当阳人,俗姓文。
居荆州覆舟山玉泉寺。
武则天、中宗时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
景龙间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
有《顺了义论》、《摄正法论》、《佛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当阳文氏。
贞观二十二年。
恩泽出家。
初依文纲律师。
研究毗尼。
后于覆舟山玉泉南十里所。
别立精舍。
号隆兴追智者弹师故迹。
修习止观法门。
自则天称制中宗纂历三被诏入内供养。
尊以师礼。
从受戒法。
景龙三年诏许归山。
先尝追召天下义行高僧。
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齐。
仍诏中书门下。
及诸学士等。
于林光殿。
送景。
上亲赋诗。
中书令李峤。
中书舍人李乂等。
皆应制和。
时江陵道俊玄奘亦以还乡。
承御赐则其荣于衣锦昼行多矣。
著顺多义论二卷。
摄正法论七卷。
佛性二卷。
先天元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所住寺之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恒景。
姓文氏。
当阳人也。
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
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
后入覆舟山玉泉寺。
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
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
号龙兴是也。
自天后中宗朝。
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
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
敕允其请。
诏中书门下及学士。
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
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斋。
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
帝亲赋诗。
学士应和。
即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
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
天下荣之。
景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二卷。
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
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
江陵玄奘与三藏法师。
形影相接相去几何然其名同实异。
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所畏。
马相如令杨雄之追慕。
然则各有所长短亦可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9 【介绍】: 唐僧。蒲州河东人,俗姓冯。幼学经律。后于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六年,尽得其道。武周久视元年,神秀召赴洛阳,普寂受度为僧。中宗以神秀年高,敕普寂代师统其僧众。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竟来礼谒。赐号大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冯氏。河东蒲人。稚岁登坛。循于经律。事神秀大师于荆州玉泉寺。凡六年。尽得其道。久视中。诏秀赴京师。乃荐寂。中宗以秀年德俱尊。不可猥以世事烦动。诏寂代统其众。开元二十三年。徙居京师。王公士庶。骈谒骤访。门墙如市。寂素严重寡言。无所教戒。苟获一望见颜色。则慰喜不自胜。若有所以开寤者。近远尤以此异之。二十七年。终于唐兴寺。寿八十九。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列于门徒之次。恸哭而送。闾里为空。诏谥大慧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普寂。
姓冯氏。
蒲州河东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轩昂。
离俗升坛循于经律。
临文揣义迥异恒流。
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
寂乃往师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
久视中则天召神秀。
东都论道。
因荐寂乃度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闻秀高年。
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
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寂严重少言。
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
远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
年八十九。
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
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
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
倾城哭送。
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
寂之阐化神异颇多。
裴皆目击。
又得心印归向越深。
时多讥诮。
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
曾无差脱。
一日诣寂。
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终灭。
裴之悲恸若丧所亲。
缞绖徒步出城。
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
人之情也有爱恶焉。
爱之者不见可恶。
恶之者不见可爱矣。
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
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
爱之者君子也。
恶之者小人也。
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
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
不避密行显掇时谤。
宜哉。
譬诸僧耽俗务。
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
若实得道后。
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
宽不抽簪。
何悖礼于丘之门欤。
宽若行方外之道。
复何诛焉。
达人大观。
物无不可矣。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南朝陈僧。东莞人,号称白琼。俗姓徐。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后师南涧仙师。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受戒五年,即为法主。住扬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莒。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通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琼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琼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为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屡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琼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初琼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超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
通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阳人。
母齐中书阮韬女。
文始在娠。
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与汝子男。
为麈尾。
及生。
骨气视他有异。
年十五。
师宝田寺沙门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诚僧辩。
学十诵。
复归大明彖公下。
通练诸部。
梁大同七年。
诏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
时陈郡殷钧为檀越。
听众二百。
成规肃然。
属梁季。
祸难荐作。
乃避地闽中。
而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
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
故讲译交会。
而法门增气矣。
屠沽变业。
渔猎革心。
内众资身之具。
于是备焉。
逮陈氏有国。
徒侣益进。
宣帝尝用兵淮淝。
诏僧尼餫饟。
以纾民力。
文因谏曰。
君子以礼义为国。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岂礼义哉。
且启敌人觊觎之心。
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废灭三宝。
是自废灭也。
祚促禄穷。
行当见之。
乃停罢前诏。
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
阅旬日辄造房访道。
隋兴宪章颓弛。
仍赖文以振励云。
玺书为褒勉。
前后州将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国武山公郭衍。
每躬𢹂妻子。
诣寺斋会。
请敷畅。
负笈来受。
动盈千数。
开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终。
于所住寺。
寿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东垄。
直辩律师墓。
平生讲十诵。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
各有差。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
昔文梦。
钓海获二大鱼。
心独异之。
以询建初琼上人。
琼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龙。
传公业者。
志才解优美。
太尉晋王礼敬之。
待为家僧。
仁寿间。
慧日道场释法论
为文树碑。
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母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辩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以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请文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时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深。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与辩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释智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其先太原人。后父其自徐迁荆。遂占藉焉。始其母之孕旷也。梦浴水中。有童子乘宝船投其怀。以觉。生而敏慧端介。有操守。太清初。丧乱相继。尝起兵东征旷方壮勇。应募克卒伍。沦陷不复振。由是寝世虚假。而婚娶悉谢绝。初谋脱俗。而巾褐辈。诱以神仙曰。必先受符箓而次陈章醮。旷曰。然则可得道乎。答曰。箓以护身。章以招货。得道则未也。旷曰。敢问所以得道者。乃示以辟谷法。曰能如是仅七日虽飞升玉清可也。于是七日不食。无所验。曰汝犹饮水耳。断水七日无验。曰汝夜眠耳。危坐七日。复无验。卒弃去。从沙门受五戒。为佛弟子。而潜脩密證。稍著神异。江陵张诠再世目盲旷谓曰。汝家冢内有古井。而柩适塞之。今能移置其冢。而使井复为人用。则免矣。从其言果然。 又谓涧有古钟可掘也。掘之得钟不诬。仁州刺史以为惑众。鞭其脊百而囚之。容不之惨。肤不之裂。狱卒试以八尺大械。且捶其膝。傍观者意。其必碎骨断筋。而扪视之。略无痕。吏戏绝其馈饷。虽久未尝见馁色。然往往逢之市肆中。而狱系则自若也。大定三年。从狱中。乞草屩曰。今夜当急行。吏卒疑以为逃。夜半城中火。百姓迁避争郭门出不及。而死者七千人。旷领二百囚。行间道。曾莫知也。既薙落进具。年已四十矣。即行头陀于州北之四圣山曰。此福德地。且宜天子所安置。顷之檀施云委。歘成华构。即今之开圣寺是也。宣明二年。显平二陵皆近寺。则所谓福德地尤信。尝沮夏水。彼岸虚舟自能随呼而至。遂以济。众愈益讶之。旷戒勿复传。及脩治成阳佛迹寺寺有耕牛。将产而犊难下。母牛且死。僧知事以告。旷曰。犊前生。此寺居士也。以窃常住物来偿耳。然其头之伸缩而不易出者。以羞故也。于母则无相害意。因执炉临阑。呵责遽生。以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无疾而终。寿七十有五。终之时天香盆室。音乐弥空。隐然若向西南方去者。未卒之二年。每云吾脾痛复预言身后事。忽问律师云。阿那含人有疾否。律师未知所答。自答曰。报身法尔。既卒。手屈三指。仁寿元年。永济寺僧法贵死。而复苏曰。见阎王正值旷乘宫殿自空下。罪人喜曰。三果圣人。来救我等矣。则旷之登三果信矣。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智旷。
姓王。
本族太原。
中居徐部。
厥考后住荆州新丰县。
母初将孕。
梦入流浴。
童子乘宝船来投。
便觉有娠。
及生长。
敏而重行。
梁太清初。
丧乱无像。
元帝当辟。
旷少勇壮招募壮士随军东行。
未几沦陷。
深悟虚假。
遂不婚娶专求离俗。
初值巾褐。
诱以神仙。
先受符箓次陈章醮。
便问。
此术能致道乎。
答曰。
箓既护身。
章亦招货。
旷曰。
斯乃保兹苦器。
便名道耶。
又请度世法。
乃示断粒。
必到玉清。
七日便飞。
至期不应。
道士曰。
尔犹饮水。
致无有赴。
次更七日口绝水饮。
道士又曰。
尔夜尚眠。
致无感耳。
又更七日常坐不卧。
三期屡满。
靡剋升天。
而气力休强。
远近惊异。
后值高僧。
授戒为佛弟子。
德行动人。
渐示潜迹。
江陵张诠者。
二世眼盲。
旷曰。
尔家塳内棺枕古井。
移坟开甃。
必获禳焉。
因即随言。
瞽者见道请求剃落。
众咸惮之。
便伐薪施僧。
空闲静虑。
又言。
涧有古钟。
可掘出悬寺。
仁州刺史谓为诡惑。
鞭背百下无惨无破。
便送出台。
拘在尚方。
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
傍观谓言糜碎。
而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
狱吏云。
承居士能忍饥。
便绝食七日。
身色如故。
市衢见行。
验狱犹有。
方委分身。
梁宣大定三年。
从人乞草屩。
今夜当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发。
四门出人。
不泄烧杀七千。
旷在狱。
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
始蒙剃落。
进戒以后。
头陀州北四望山。
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
去城六十猛兽所屯。
初止以后驰弭床侧。
每夕山隅四灯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华寺。
后宣明二年。
平显二陵皆在寺前验于往矣至于梁元覆败王琳上迫。
后梁国移并预表莂。
有一宰鸭而为斋者。
鸭神夜告便曰。
何有杀牲而充净供。
自尔便断。
曾度夏水。
徒侣数十。
欲住不可欲去无从。
前岸两船无人将至。
旷笑而举声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济水。
诫以勿传。
又于咸阳造佛迹寺。
有牛产犊。
出首还隐。
已过信次。
母将离弋。
僧告旷无恻。
答曰。
此犊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
今来偿债。
其羞不出。
牛母无他。
因执炉呵诫犊子。
疾当偿报。
何耻生乎。
应言便出。
故神异冥徵不可备载。
以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终于四望开圣寺。
春秋七十有五。
自剋终期天香满室。
合寺音乐西南而去。
未亡二年。
预云终事。
示如脾痛。
问律师曰。
阿那含人亦有疾不。
未答间自云。
报身法然。
及迁神后手屈三指。
仁寿元年。
永济寺僧法贵。
死而又稣。
见阎罗王。
放还正值旷乘宫殿自空直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僧来救我等。
所造八寺咸有灵奇。
或涌飞泉。
时降佛迹。
随慧日道场法论备见若人为之碑颂。
广彰德行。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旷。姓王氏。初母将孕。梦入流浴。童子乘宝船来投便觉有娠。及生长敏而重行。梁末为壮士。后离俗从道学长生术。及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德行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者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冢内棺枕古井。移坟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请求剃落。众咸惮之。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又言。涧有古钟可掘出悬寺。仁州刺史谓为诡惑。鞭背百下无惨无破。便送出台拘在尚方。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傍观谓言糜碎。而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承居士能忍饥。便绝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有。方信分身。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今夜当急行。及三更合城火发。四门出人不泄。烧杀七千。旷在狱引囚二百安步而出。年将不惑始蒙剃落。进戒以后头陀。蛇弭床侧。每夕山隅四灯同照。士俗云赴奄成华寺。有一宰鸭而为斋者。鸭神夜告便曰。何有杀牲而充净供。自尔便断。曾度夏水徒侣数十欲住不可欲去无从。前岸两船无人将至。旷笑而举声呼之。船自截流直到。遂因济水。诫以勿传。又于咸阳造佛迹寺。有牛产犊出首还隐。已过信次母将亡。僧告旷知恻。答曰。此犊是寺居士。侵用僧物今来偿债。其羞不出牛母无他。因执炉呵戒犊子。疾当偿报何耻生乎。应言便出。神异冥徵不可备载。以开皇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自剋终期。天香满室。合寺音乐。西南而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论法师之神足也。
见别传。
行所居无常处。
山谷市廛。
时复见之。
而青溪则常所游历也。
一日道由覆船因造绝顶。
爱其流泉茂木。
顾谓其徒曰。
十年之后。
当有大福慧人。
营此为伽蓝。
及智者成先告果符其记。
又尝于当阳执竹弓射城。
已而山贼攻城而围之。
然每预言国之休咎。
宣帝恶之。
遣使召至都。
行拒不旨前。
曰吾当偿命于此地而已。
无所复往也。
会后使至。
命就其地斩之。
临终乃说偈。
述业报不可逃避之意。
皆词理切至。
多莫具载。
刑馀无血。
旋亦失其尸云。
唐仆射瑀曰。
先人以缵承。
故致杀圣人。
其罪重矣。
屡造四望山因禅师所。
追为宣帝忏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行者。
不知何人。
论法师之神足也。
本住玉泉。
炀帝隆重见于别传。
行性素不伦言多卓异。
或居山谷。
时入市廛。
每往清溪。
路由覆船顶。
见泉流茂木乃顾曰。
十年之后。
当有大福慧人营搆伽蓝。
及智者来仪。
果成先告。
又尝往当阳城。
执竹弓射之。
后有山贼围城。
如所前相。
然每出异言。
云梁休咎。
宣帝恶之。
令追将戮。
随使至焉。
抗不前曰。
吾偿命于此地。
寻有使至。
随致命。
尽遂斩之。
而无有血。
临终说众要偈。
辞理切附不可具载。
皆述业报不可逃避。
及戮讫。
逡巡间尸灵遂失。
仆射萧瑀。
行至四望山。
因禅师所为宣帝忏曰。
先人杀圣人罪者。
礼悔之馀。
愿为及也。
传曰。
以为。
后梁缵历。
势不超挺。
孤守一城。
傍被禦卫。
有何荣荷。
随妄造愆。
故斩圣人。
望延厚祚。
所谓前望失于后途。
不久追入流离关壤。
无辜之责诚不可欺。
范世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延祖。
范师道子。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
神宗熙宁间,为海盐令,劝民孝友力田,有治声。
后召至京,将用之,以与新法论不合还治,民欢呼相迎。
寻以疾乞休,诏进秘书丞,致仕。
卒年四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僧。瀛州人,俗姓史。初以业综经术,有声齐赵间。后至洛下,住少林寺,习大小三藏,尤精《涅槃经》。寻南投徐部,复专研《摄论》及律典。隋文帝开皇七年,入长安住净影寺。仁寿中,送舍利于越州。炀帝大业初,入东都内道场。唐高祖武德中,归长安,住胜光寺。后以疾病缠身,自缢于寺,年七十余。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辩相。
姓史。
瀛州人也。
性爱虚静。
游听有声业综经术。
齐赵之方备闻芳绩。
后旋洛下涉诸法席。
又往少林依止远公。
学于十地大小三藏。
遍窥其隩隅。
而于涅槃一部详覈有闻。
末南投徐部。
更采摄论及以毗昙。
皆披尽精诣。
传名东壤。
光问师资众所归向。
开皇七年。
随远入辅。
创住净影对讲弘通。
仁孝居心崇仰师辙。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
民庶欢跃欣见遗身。
未及出间光自涌现。
青黄赤白四色。
昭彰流溢于外。
七众嗟庆胜心屡动。
又于山侧获紫芝一枚。
长二尺三寸。
四支三盖。
光色鲜绮。
还返京都大弘法席。
常听学士一百馀人。
并得领袖当时。
亲承音诰。
大业之始召入东都。
于内道场敷散如故。
为郑拥逼同固洛滨。
武德初年。
蒙敕延劳还归京室。
重弘经论更启蒙心。
今上昔在弘义。
钦崇相德延入宫中。
通宵法论亟动天顾。
䞋锡丰美。
乃令住胜光。
此寺即秦国之供养也。
故以居焉。
晚以素业所资慧门初辟。
追崇净影仍就讲说。
又舍所遗图远形相。
常存敬礼用光先范。
以贞观初年。
因疾缠身无由取逝。
乃隐避侍人自缢而卒。
在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相为人敦素。
形色鲜白眉目浓朗仪止闲泰。
商搉名理接顿词义有神采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法称。
江南人。
通诸经声清响动众。
陈氏所化举朝奉之。
又善披导即务标奇。
虽无希世之明。
而有随机之要。
隋平南服。
与白云经师。
同归秦壤。
住兴善寺。
每引内禁。
叙论正义开纳帝心。
即敕正殿常置经座。
日别差读经。
声声不绝。
听览微隙即问经旨。
遂终升遐。
晚住定水。
与云同卒。
俱八十馀。
仁寿年也。
时有智云。
亦善经呗。
对前白者。
世号乌云。
令望所高声飞南北。
每执经对御。
向振如雷。
时惨哀啭。
停驻飞走。
其德甚众。
秘不泄之。
故无事绪可列。
又善席上谈吐惊奇。
子史丘索都皆谙晓。
对时引挽如宿搆焉。
隋炀在蕃。
弥崇敬爱。
召入慧日。
把臂朋从。
欣其词令故也。
年登五十卒于京师。
王悲惜焉数日不出。
广为追福。
又教沙门法论为之墓志见于别集。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