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扈永通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同时有常镇,字玉庵者,当阳李氏子也。
好学不倦,于孔、墨、庄、老,无所不读。
一日阅佛书,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悚然学出世法,与碧空禅师水乳交融,乃说发焉。
镇风度端凝,神采挺秀,士大夫咸推重之,每讲《摩诃止观》、《大智度论》、《涅槃》诸经,听者万指。
尝有偈云:“珠泉白日净,塔影半空沈。
门外长安路,云中智者心。
”时南大理寺卿陈夕瞩赠诗,有“诗能谭上界,我亦旨西方”之句。
居寺三十五载,德流缁素,名播中外。
以万历九年十月十七日示寂,塔于大通寺后。
其辞世偈云:“弥陀此日来,山僧此日去。
登高一又天,撒手云深处。
云深处,没毁誉,吾道一贯之,原来是忠恕。”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号次逋,福建金门人。
其父林焜熿,学者称竹畦先生,工诗及古文,著有《竹畦文钞》、《浯洲见闻录》……等作。
卓人幼承家学,兼以天资聪颖,故十馀岁便淹通经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生员,咸丰九年(1859)取进举人,但其后考运不佳,竟未能再上层楼。
同治元年(1862),先生东渡,游历台湾各地,后于艋舺巧遇奉檄办团练的林占梅,因此受邀担任潜园教师,任占梅之妾杜淑雅之西席,于潜园中生活四年之久。
同治六年(1867),淡水厅严金清拟修厅乘,林豪受邀总辑编撰,隔年事成,因获聘澎湖文石书院任教,乃辞别占梅离竹。
同治十二年(1873),林豪得见陈培桂《淡水厅志》刻本,发现内容改窜其作却谬误不少,因此愤撰〈淡水厅志订谬〉一文,以断是非。
光绪四年(1878),主草《澎湖厅志》,但未刊印。
光绪八年(1882),返回故里,重修《金门志》。
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澎湖厅志》。
毕生致力文史,编修方志,厥有心得,最受肯定;而其文学著作,数量甚夥,亦属名家。
其中,《诵清堂诗集》、《诵清堂文集》、《瀛海客谈》、《潜园诗选》……等作内容,均与本地相关,惜除了《诵清堂诗集》外,馀皆亡佚。
  《诵清堂诗集》共收录林豪古今体诗作一千零一十八首,分有十二卷,是先生晚年自所釐定之稿,民国四十六年由其侄孙林策勋辑刊,于菲律宾大众印书馆印行,以下所录林氏诸作,据此版本编校。
此诗集内容,与本地攸关者,计有《台阳草》二卷、《澎海草》一卷,前者或描写潜园生活,或叙台地社会民情,或抒发个人情怀,或采录史事名胜;后者偏于晓谕生徒之作,旁及客中兴寄与澎湖风土人情。
在诗艺表现上,善用散文句法,使句式活泼灵动;又迭以顶针修辞,使上下诗气衔承一贯,紧凑有劲;喜用歌行古体,在长篇巨幅中施展诗人才力等,是皆有过人之处。
(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七
字云将,相国一贯之子也。
少有丽才,能诗,工书法,翩翩自喜。
思以科名见,相国抑之,不使应诸生试,始强就尚宝司丞,非其志也。
家居,益与屠长卿、田叔、汪长文诸先生及湖南诗僧相唱酬,彷徉山水间。
先子年先生以才高忤时被黜,云将与长卿先生力辩诸当事,因得白,人以此益称之。
云将卒,相国尚在。
所著有《閒止楼集》。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七
字长孺,号大若,少与从兄一贯族兄九畴同研席知名人方之三谢初中进士值江陵当轴其二子亦以是科第上等使交同榜名士公所最注目者然公澹然弗顾也授都水主事议罢神岭山采石民得不扰稍迁仪制郎中多与藩邸关时沈藩负大力有所干请俞旨每从中出公争甚强事得寝出以按察副使备兵上荆荆多庶宗贫无赖不受有司约公为曲贷其困巳稍整齐之遂循循奉法擢山东参政以病致仕起补福建参政税珰高寀与红毛番通许其贡市为疏请而番舶已泊漳门公亢言疆臣无延寇入门理宜以死守下令集舟师逼使去珰无以夺其疏入亦遂不行进按察使迁河南布政使徙贵州其地无成赋一切车軨之备仰给邻壤适徵发巨材人多受值而逋邻值因不至公下令先输木者受镪立得材三千金筑安抚其民颇驯数苦豪右侵公具请使内比为州拓地千里遂力请骸骨归里逾年卒方公初释褐从兄文恭公已在史馆及文恭枋国深以家门贵盛为嫌不肯引兄弟使同列公亦远自引避每与客语终日未尝一及相君人或徵起居唯唯而巳尝言吾辈坚立脚根庶晚节不至秋蓬转虽有智巧岂能益吾命所无其自守若此所著有书礼二经补注梅园集
维基
沈一中(1550年—?),字长孺,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民籍。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浙江乡试第十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累升礼部精膳司郎中。二十年六月升湖广副使,二十三年十一月升山东左参政。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出任分守漳南道福建右参政,晋按察使,三十四年五月平定闽妖吴建,改大名道河南按察使,三十五年闰六月升河南右布政使,三十八年五月官至贵州左布政使。文章以才气辞藻见长,而短于剪裁澄汰。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栗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松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深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然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嘱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深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常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则常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如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于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故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葛藤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直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直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直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方可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直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可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季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示以无字公案。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师便发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遗弃修行。贪著名利。死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闭关力究。关中不设卧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为则。昏沉来。因去凳立。誓不坐不近墙壁。辽空径行。一朝闻钟声忽悟。说偈云。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见蒙隐楚山二老。又见月溪。溪印可之。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竣。即掩关杜人事。师一生苦功。无与伦比。虽得相应。而勒持弥督。涵养淘汰。至老无替。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门人辑师言论行实。为三会语录云。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本善。祖凤阳人。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父姓吴。母钟氏。稚小以佛事为儿戏。十七岁出家。初投源明和尚请益。明示以无字公案。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闻钟声有省。次见蒙隐。次见楚山。次见月溪。溪印可之。从前打七掩关。晓夜无怠。历尽百倍苦功。乃得大彻。复蒙古庭重授衣拂。天顺庚辰。赵氏建西湖三塔寺。请师开山。继兴天目昭明。继兴吴山宝莲。继兴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关石屋寺。壬寅。慈云岭有山曰登云。寺曰天真。僧宗纲请师兴建。事峻。即掩关杜人事。涵养陶汰。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示寂后。门人悟深戒新等。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5—1573 【介绍】: 明河南光州人,字子素,一字少质,号嵩阳。好击剑,力挽六石弓。嘉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改户科给事中。曾两劾夏言,为言所憾,出为重庆知府。终因忤言而罢,居家二十年而卒。有《嵩阳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素,一字少质,光州人。嘉靖乙未进士,授行人选户科给事中,历知重庆府,有《嵩阳春咏》。
维基
刘绘(1505年—1578年),字子素、少质、号嵩阳,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光州(今河南省光山县)人,嘉靖辛卯解元,嘉靖乙未进士。
官至四川重庆府知府。
刘绘长身修髯,器宇轩昂。
爱好击剑,能力挽六石之弓。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河南乡试第一,嘉靖十四年(1535年)登乙未科进士,授行人。
嘉靖十九年(1358年)担任户科给事中。
嘉靖二十一年(1560年)进言退蒙古策。
嘉靖二十二年(1561年)升任刑科右给事中。
后出任重庆府知府,平定当地土官对抗,因一贯与夏言作对,被劾罢官,家居二十年卒。
有著述《嵩阳先生集》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性璞,字印含,姓王氏,吴人也。
与隐微理为同母兄弟,友爱天成,志趣不歧。
兄性好佛,遇有道场,尝切观摩,璞必相随,及肩恐后。
由是研心经咒,参访名宿,互为探讨,动则与偕。
居恒相谓曰:“安得名师而归依之?
”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古馨至苏,应香馀说戒之请,夜梦二蜂率小蜂无数飞投于怀,诘旦见璞兄弟怀香求具,适符其兆,古祖感念,因留意焉。
遂同至古林,终日与兄瞑息对坐,各有会心。
理依古祖,智慧聿启,德性坚定,命代说般若,颇开觉悟,因以紫衣、法物、著述诸书付之。
及理示疾,以席逊璞,辞之再四,理曰:“祁奚举午不避亲,赵祖让弟不私子。
我观四众谁可与言?
且既出世,志在弘法,更无他望,又何所嫌,汝其勿辞。
”崇祯十年,召见赐紫。
清室初兴,入主中夏,定鼎燕京。
世祖万机之暇,寻味释典,雅慕高僧,企璞道望,诏入京师,参访要妙,时契帝心,赐紫还山。
际遇两朝,恩礼有加,人或荣之,璞独伤焉。
以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示寂,寿七十有八,腊四十有四,塔于天隆玉环山后。
当古祖香馀说法之时,年已垂暮,而璞年最少,尝语人曰:“孔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一贯之传乃在后进曾子。
吾道其在璞乎?
”后接席十年,恪守祖训,大弘律学,四方景仰,卒如其言。
卢一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卢一麟(1541年—?
年),字祯甫,四川重庆府巴县人,民籍,治《书经》,年三十一岁中式隆庆五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三百一十五名进士。
正月十八日生,行一,曾祖卢重器;祖卢相;父卢养浩;母周氏。
重庆下,妻张氏,继妻王氏;弟一龙;一豸;一贯;一诚。
由县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六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