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东,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日僧明知客归国,有诗送行(参见《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智愚《送日本南浦知客》诗注)。
僧玄览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4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褚。褚无量弟。出家为僧,师承慧昶。后住杭州华严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34 俗姓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右散骑常侍褚无量之弟。出家为僧,师承慧昶。后住杭州华严寺。《宋高僧传》卷二六有传。《舆地纪胜》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其先河南人。后徙钱唐因家焉幼依慧昶师出家。昶年高行尊。诚学者之模范也。居临平邑里之华严寺。隋季天下丧乱。寺因颓弛。唐初诏许脩饰。览乃华侈其制度。恢辟其基址。负山临水。形胜殆可尚。且以寺前之湖。为放生池。而太守袁从礼。司马杨敏言。为禁渔捕。以赞成之。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写经二千馀轴。画殿前四天王像。则其相力亦勤矣。父宗赠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兄无量。以材学称。太夫人期颐自养。览又以天竺其受戒地。及为僧录时。所营别墅。并华严三所。皆致缮治。优游来往。化导以老。开元二十二年。示疾终于寺。寿八十四。弟子明了大觉等。葬之细砺洞。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览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以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览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览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览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览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为放生池。
时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览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馀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封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帝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览以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又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廛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释慧主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始州永归人。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子。诵遗教经。一夕即能忆不忘。顾以师所行。多忤经旨。因辞去。依姜律师。诵法华经。寺诸房中。或讲俗律。主才听。若素习。乃问十关。时无知者。自是黑白惮伏。众遽请为律主。从受菩萨戒。黄安县造七寺。梓潼县造十寺。武连县造三寺。蜀之佛法。至是始盛。初主受学于京之甘露寺。忽梦。天地晦冥。众生无眼。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觉而疑之。及周废法。距之复教。仅阅百日。其徵应也如此。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礼佛诵经不辍。禽兽异类同集。授幽显菩萨戒法。感神馈茯苓甘松香物。会猕猴群共治路。主曰汝性躁扰。作此何为。猴忽人语曰。时君异也。佛日通也。主殊怪之。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适逢采弓材者八人。而后闻开皇年焉。寻出山。以事闻。诏与剃落。大业中。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武德初陵阳公以皇子牧益将之任。道过始州。偶憩寺中。凡讲堂佛殿僧房。置行李物皆遍。牛马散放庑下。屎尿盈溢。主从庄中还。竟取三衣锡杖房中。咄曰死生在今日。因举杖拟牛马。牛马即颠仆。并掷弃行李沟中。州县吏大惧。随以状走白公。拘王以待命。公闻而喜。遗之书曰。弟子数病。不逢害。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深为大利。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后还京日。当受戒焉。寺有明禅师者。主平昔同心之人。贞观三年。忽自见身无其半。谓诸徒曰。吾与律师。建立此寺。今所见如此。律师不死。则吾且死矣。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意以为寺中设会。且而问之则否。至午主告逝。寿八十九。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为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即为州内律主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于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主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临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主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主。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主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隋末归襄阳,寻又入蜀。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父既丧而生。繄母鞠育三岁。即知有佛法。而愿听焉。母怜之。𢹂游襄阳。时润法师方开三论。一造座隅。深有领寤。八岁丧母。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而深会其旨。复从安州皓师。入蜀而覆述之际。尤得皓意。人因谓之得意棱。及皓以诬罔下成都县狱。棱亦在囚。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而诏释无所问。会安州饥。耀贵如珠。棱日丐以济。皓而弘演不稍倦。皓疾棱代之无难色。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皓义。及皓疾愈。白请定之。于是皓召棱前叙辄云。是是由尔靡伏。皓将终握棱手曰。勿贪利养。勿惮劬劳。战战兢兢。如履刀剑。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先是棱梦失目。又人持放光宝镜来。印其身至是果验。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弘论。贞观八年。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十二年三月。梦所住寺。群鸟飞散。因散众。十四年正月。感通寺昶法师梦阎王谓曰。吾兹请棱公讲三论。拔公讲法华矣。棱闻之喜曰。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苟果斯愿奚憾。九月州。牧蒋王见其弱。送韶州钟乳粉令服。其夜梦衣冠者戒曰。勿服。阎王庄严道场。竟大有乳药。十月十五日。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而无痛苦。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吾观小年时事。皎如目前。俄闻外有大声曰。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度问使人为谁。答曰阎王使也。小食时。棱敛容卒。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寿六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棱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及皓下狱。
棱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皓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皓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及皓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皓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后皓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皓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棱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棱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棱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及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见棱气弱。
送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棱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棱敛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永嘉人。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代宗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少禀志操。自出家受具。即习大乘无少怠。游方抵京师云华寺。依澄观法师。研究华严。通畅法界之指。凡诸经论。莫不弘阐。大历二年。讨胜五台。驻锡华严寺。时五月。方坐夏堂中。啜茶次。见老僧貌陋甚。袒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所持数珠。借一观。著遽授之。转盻间失老僧所在。著心以为异。念曰。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而终获入圣寺者。我其庶几哉。间登般若经楼眺望。适吉祥鸟。翔舞虚空中。羽毛茜绚。鼓翼趋东北去。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朗照寺内。久之而灭。同房法等。祝曰。若果菩萨垂意者。当再发。果发如初。因独往金刚窟致礼。倦而假寐。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寤睹一翁。形服殊古朴。著起执其手。问何从来。曰山外求粮来。曰居何地。曰台山。翁问著。师何为在此。曰久闻金刚窟。故随喜来耳。曰师欲困睡耶。请就所止啜茶。遂相持东北行。距精舍。翁扣门。呼均提者三。一童子应声出。年可十四五。发齐眉。短褐才及胫。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因直升堂坐揖。著坐其傍。童子进茶毕。又进酥酪。味隽永。咽之神府澄爽。而栋宇床座器用。皆金玉迟象玳瑁物。其华靡瑰玮。槩非人间世也。翁问著所营治。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曰务求大乘。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且问齿腊。曰三十一矣。曰师纯淑如此。自今至三十八。则福根德芽。茂殖于兹地矣。遽起谢著曰。吾老倦欲偃息。师可去。著请留一宿。曰师有二伴待归。可留邪。且师执情未尽。故欲留耳。著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而伴亦安敢顾恋乎。曰持三衣否。曰受戒来持之。曰又道执情当尽。竟起挥手别。著方趋出。翁曰。听吾一偈。即唱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呼均提送著。且拊著背再。著偕童子。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曰。此寺何名。童子曰。师以为此窟何名。著曰名金刚。曰金刚下有二字。师能忆否。曰无乃为般若字乎。童子莞然曰。此正般若寺也。复唱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忽然俱灭。回望向遇翁处。则白云荏苒。而涌出地寻丈许。成五彩霓。有菩萨乘狮子其上。而诸菩萨围绕四散。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无复见时。则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亦诣窟礼敬。而适与著会。著问其所得。云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著因为陈述上事。六僧怅惋。尤知罪障所累云。著隐居山中终其身。元和中。门人文一追状其事。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无著。
永嘉人也。
识度宽明秉操贞礭。
留神大道约志游方。
抵于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
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
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
肆欲观圣人之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
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
少顷而灭。
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现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
方坐假寐。
闻叱牛三声云饮水。
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用来居在何地。
云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云。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东北。
见精舍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
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锦墩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豁悟宿事焉翁曰。
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腊几何。
三十一矣。
翁云。
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
欲偃息也。
著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谢曰。
蒙宣密偈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敢忘指决。
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
翁唤均提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
此何伽蓝不悬题额。
童子指金刚窟。
反问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
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㖟云。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悢悢盈怀歔欷不已。
叹曰。
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
犹在乎耳。
谛观山翁立处。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寻常许。
变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师子。
而诸菩萨围绕。
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
群像与云偕灭。
著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将还至窟前作礼。
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
诸僧奔走。
良久寂无所睹。
著遂陈遭遇。
六人悔责不见圣容。
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
著遂隐此山而终。
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
识度宽明。
秉操贞确。
留神大道。
约志游方。
抵京师云华寺。
就澄观法师。
研习华严之教。
大历二年。
入五台山。
欲观圣人境界。
五月到华严寺挂锡。
于堂中啜茶。
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
问曰子从南方来。
还赍数珠请看。
著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
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
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
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
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
悠飏少顷。
同房僧法等。
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现。
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
望中致礼。
方坐假𥧌。
闻叱牛三声云饮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异。
著乃迎执其手。
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问在何地。
云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著云。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
何辄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东北见精舍。
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著蹑躅而随。
至寺门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
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
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
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锦墩。
揖著坐。
童子捧二瓯茶。
对饮毕。
擎玳瑁器。
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著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师出家来。
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﨟几何。
云三十一。
翁云。
师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
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
从山外来。
困极欲偃息也。
著曰。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
有执情在。
著曰。
瞿昙弟子。
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
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
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
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
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著俯听凝神。
谓曰。
蒙宣密偈。
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
敢忘指决。
翁唤均提。
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
至金刚窟。
反问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
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著惟忖。
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著携童子手。
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
如欲吐辞。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云。
面上无瞋。
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
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
恍惚之间。
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怅怅盈怀。
歔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