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楚金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永兴万年人。其先以黄巢之乱。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则蜀产也。始冠。偶游圣寿寺。见脩进律师。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习起信论于朗公。受法界观于光公。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四十年间。演畅无怠。因蒙赐号昭信。一日谓弟子遇缘曰。出息不保入息。此虽俗谚。而切于理。吾与汝其可不务乎。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以其成于开宝之初。遂额之开宝。四年八月五日。集众称佛号以逝。寿七十八。腊五十三。阇维获舍利圆莹。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张维垣(1827~1892),字禄兴,号星枢,清屏东长治人。
中秀才后,赴苗栗头份教书;同治十年(1871)取中辛未科进士,派任浙江省遂昌县知县,后又调任北京,任考试官,钦加同知衔。
辞官回台后仍居苗栗头份,光绪十二年(1886),于当地策划创建义民庙。
光绪十八年(1892)卒,享寿六十六。
生平作品留存不多,今依《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编校 。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清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
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
维基
张维垣(1827年—1892年),字禄兴,号星枢,福建台湾府台湾县人。晚清政治人物。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神岗社,为客家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张德贵东台,定居下淡水广西里。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福建乡试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式辛未科进士。授浙江遂昌县知县。光绪三年(1877年)辞官返乡,北迁至淡水厅头份庄。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年六十六。次年,归葬。有《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神气高邈,识量过人。初学律仪,后于天台法门一心三观,栖心研习。玄宗天宝初游京师,预不空译场。代宗永泰元年,诏与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充證义正员。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飞锡。天宝初游京师。住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复住大圣千福寺。永泰元年。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译经充證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初究毗仪。后研天台三观一心之旨。及游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与不空传翻。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而此经昔则偈颂。今则散文。宜乎不空与锡。翰林学士柳抗之。重加详定也。锡充證义。辞笔不愧斯职。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飞锡。
未知何许人也。
神气高邈识量过人。
初学律仪。
后于天台法门一心三观。
沙门楚金栖心研习。
天宝初游于京阙。
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
属不空当途传译。
慎选英髦锡预其数。
频登笔受润文之任。
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
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
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
先在多罗叶时。
并是偈颂。
今所译者多作散文。
不空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
重更详定。
锡充證义。
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
系曰。
锡外研儒墨。
其笔仍长。
时多请其论撰。
如忠国师楚金等碑。
与晋陵德宣吴兴昼公同猎广原。
不知鹿死何人之手。
然宣锡二公亦有不羁之失。
缘饰过其实。
如昼公合建中之体。
儗事得其伦。
唯虚与实不可同日也。
僧圆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陇西人,俗姓李。
师成都金和尚,授以二诀。
代宗大历七年,忽见瑞相,身坐圆光中,远近花木变成莲萼,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清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
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
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
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他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
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内容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于1897年所出版的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外如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林纾曾经二度来台,其一是在1867年时,从福州搭乘「华福保」轮船来台湾省父,其《畏庐琐记》提及此事,当时滞居淡水三载,曾拜访板桥林家;其二是在1878年时,奔其弟林炳耀之丧而来,此次亦在台约三年之久〖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页32-33。〗。
然有关林氏寓台活动,目前缺乏文献,详情难稽。
(黄美娥撰)
词学图录
林纾(1852-1924) 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主京师大学堂讲习,入民国任教北京大学。有《畏庐诗存》,并译西洋小说170余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抱玉。
新安柯氏子。
丱岁隶灵隐西峰。
金和尚
受经业。
大历初。
登具戒。
三学一致。
无遗憾。
性嗜泉石。
遁居天眼。
即天目也。
高三千丈。
周围三百里。
与天柱庐阜类。
上有二湖。
谓之东西目。
地深僻。
多妖异。
琳独无挠。
元和丁亥。
太守礼部员外郎城南杜陟。
请出山。
就永福寺。
登坛度人。
己丑春。
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
请登天竺寺坛度人。
讲训生徒。
向二十载。
而高洁之操。
终始不渝。
大和六年。
四月二十五日示寂。
寿八十三。
腊六十四。
以其年五月十二日。
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琳。
字抱玉。
俗姓柯。
新安人也。
丱龄受业于灵隐西峰为金和尚弟子。
所传法要断无重问。
大历初受具足戒于灵山会。
习学三教一领无遗。
不乐声华止好泉石。
一入天眼二十馀年。
天眼即天目也。
其山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
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
上有二湖。
谓为左右目。
登涉艰阻数日乃到巅。
顶多蛟龙。
池潭三所。
最上池人不可近。
气臭逆人不可久视。
或说山神作白鹿形。
每五月与震泽龙会必暴风雨焉。
琳居此率多妖异。
而心不挠。
元和丁亥。
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
陟请出永福寺登坛。
至己丑岁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
召临天竺寺坛。
度人毕归寺。
讲训生徒向二十载。
郡守左司郎中陆则。
刑部侍郎杨凭。
给事中卢元辅。
中书舍人白居易。
太府卿李幼公。
刑部郎中崔鄯。
刑部郎中路异。
相继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礼。
稽问佛法宗意染指性相。
此诸名公。
簪组上流辞学高度。
或号毗昙孔子。
或名胜力菩萨。
非琳何以感动哉。
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灭享寿八十有三。
法腊六十四。
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阳码碯坡之左。
石塔岿然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