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士傅弘

相关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先(一○六九~一一四六),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俗姓陈。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七十八(《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觉先。
四明陈氏子。
号澄炤。
七岁受经。
一读成诵。
后住奉化之宝林。
会奉旱。
邑请讲金光明。
终卷而雨三日。
因勉邑人。
建光明幢。
诵经万部。
为邑境之护。
次住延庆。
大弘
久之复归宝林。
筑室曰妙莲。
亦诵万部。
持佛号四十八藏。
摘经疏名言。
以资观行。
目曰心要。
绍兴十六年正月。
说法安坐而逝。
塔于寝室之侧。
它日有夜闻诵经。
声迹所自。
出塔中后。
月堂居南湖谓。
师于延庆。
有传持之功。
而塔在草莽。
乃令迁之祖垄。
及开土见。
拴索不朽。
骨若青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211 【介绍】: 宋僧。广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华藏,历住卧龙、荐福、灵岩、穹窿、资福等寺,后为广寿慧云寺开山住持。六坐道场,皆王公巨卿所请,时甚荣之。
全宋诗
释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俗姓王。幼丧父母,从罗汉院僧德祥出家。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禅师落发。遍参诸方,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净慈月堂昌、双林水庵、乌巨密庵等禅师。后归蜀,历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门卧龙山咸平等寺。又出峡,历住常州荐福、真州灵岩、平江秀峰、临安广寿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凤山资福等寺。宁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宗性撰《行状》。 祖先诗,以辑自《语录》及他著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偈赞合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祖先字破庵。
广安王氏子也。
幼岁出家力参祖道。
夜不安寝。
一衲随身。
闻密庵大弘临济之宗。
遂腰包参谒。
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锥拶。
一日密庵上堂示众。
忽有省。
后密庵住灵隐。
命师分座。
偶有道者问曰。
猢狲捉不住时奈何。
师曰。
用捉作什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有讲楞严座主。
求示。
师说偈曰。
见犹离见非真见。
还尽八还无可还。
木落秋空山骨露。
不知谁识老瞿昙。
时有石田法薰参师。
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
薰对曰。
焦砖打破连底冻。
赤眼撞著火柴头。
师颔之。
后出世为嗣法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宏临济之宗,遂往参谒,密庵深加勘发。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之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往参,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先颔之,后付以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
字知白。
天台宁海叶氏子。
母王氏。
乞男于观音。
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
稍长。
潜往东山。
依义全师出家。
受具戒。
研律学。
继入国清。
普贤像前。
烬一指誓弘教观。
雍熙元年。
见宝云北面受业。
未几智解秀出。
智者讳日。
然顶誓行四三昧。
宝云入寂。
师乃返天台。
以苦学致疾。
至于呕血。
感异梦而愈。
既而顶高寸馀。
手垂过膝。
声若洪钟。
时年二十八也。
众请居宝云。
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
至道二年。
结缁素。
专修净业。
作誓生西方记。
咸平中。
归天台。
主东掖。
以徒属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
率众修念佛三昧。
有白鹤庙。
居民甚神之。
师与神授戒。
改祭为斋。
祥符四年。
讲止观于景德寺。
道经黄岩。
有豕奔伏于前。
推其来。
乃逸于屠肆者。
偿其直而豢之。
赤山寺濒海而高。
先是。
山颠有异光。
中现七层浮屠之形。
周山四十里。
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
或以语师。
师喜其有先兆。
遂建塔焉。
于是居人感化。
不复为渔。
时东山结忏会。
天大旱。
师卓锡石缝。
泉即激涌。
七年。
受杭昭庆请。
大弘法化。
从化者众。
自是居杭矣。
八年。
苏人以郡符。
迓师于开元建讲。
缁素毕集。
不荤饮者。
倾匝邑。
屠酤不售。
官监有失课之言。
师辞其徒曰。
智者遗晋王书。
有言六恨。
其一谓。
以法集动众妨官。
为人所忌。
余今德薄。
安可久留。
遂幡然复杭。
刺史薛颜。
始以灵山。
命师居之。
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
天禧三年。
王钦若抚杭。
与师道契。
奏锡天竺旧名。
复其寺为教。
又奏请西湖。
为放生池。
因赐号慈云。
乾兴元年。
章懿太后。
以师熏修精进。
遣使赍白金。
命于山中。
为国行忏。
天台教文。
于是入藏矣。
天圣四年。
中秋月望之夕。
桂子降于殿庭。
师取其实。
播种林下。
乃作桂子之诗。
九年讲净名经。
忽谓其徒曰。
昔在东掖讲此经。
梦荆溪授我卷。
及出室视日已没。
今吾殆终此讲乎。
因与众诀。
作谢三缘诗。
谓谢徒属。
绝宾友。
焚笔砚也。
随徙东岭之草堂。
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医药。
惟说法勉众而逝。
寿六十九。
腊五十。
逝之夕。
山中人。
见大星殒于灵鹫峰。
越明年仲春四日。
奉遐榻。
葬于寺东月桂峰下。
师始出家。
郡挍诸生。
慕师才俊。
勉回业儒。
为诗答卢积。
中有真空是选场。
大觉为官位之句。
人多诵之。
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
于行道。
四隅置𨫼炽炭。
遇困倦。
则渍手于𨫼。
十指惟存其三。
崇宁三年。
赐号法宝大师。
绍兴中。
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慎庵祥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又慎庵祥者,海昌李氏子。
少颖悟,经典过目应诵,受戒于全庵理,得法于壁庵璘。
景泰间主显宁,天顺时迁灵隐,大弘法化,学子景从,重修殿宇,楼阁交辉,丈室寮庑,倾橐所葺,时论高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5—1322 【介绍】: 元僧。山东东昌人,号云岩,俗姓刘。年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至元末,世祖召见,命主建康天禧、旌忠二寺,日讲《法华》、《楞严》、《金刚》、《华严》等经,赐号佛光大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志德号云岩。
山东东昌镏氏子也。
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和尚。
闻真定法照禧法师大弘慈恩宗旨于龙兴寺。
径从之学而尽得其蕴。
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
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
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
命主天禧旌忠二刹。
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
特赐佛光大师之号。
每与七众授戒。
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
至于然香然顶指为终身誓。
居久尽出衣钵新其殿庑楼阁。
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
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
德独以律绳自。
徒众谨饰出止。
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百。
故犯者摈之。
居天禧三十馀年。
一衲一履终身不易。
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
以苦诵丧明。
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
空中散花如雨。
因示微疾。
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犹诵经不辍。
顷之辞众安坐而化。
世寿八十八。
龛留二十一日。
颜貌红润如生。
阇维舍利无算。
会者数万人。
塔江宁张家山。
学士赵孟頫为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志德,号云岩,东昌镏氏子也。年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后闻真定法照禧,大宏慈恩宗旨于龙兴寺,径从之学,而尽得其蕴。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特赐“佛光大师”之号。每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热香顶指为终身誓。居久之,尽出衣钵,新其殿庑楼阁。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德独以律,自绳徒众,谨饰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百,故犯者摈之。居天禧三十馀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以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坐空中,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犹诵经不辍,顷之,辞众安坐而化。世寿八十八,龛留二十一日,颜貌红润如生,阇维舍利无算,会者数万人,塔江宁张家山。学士赵孟頫为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林。师事法智大师。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居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赐号神照大师。创白莲社,集道俗数千人念佛。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有《仁王忏法》、《普贤行法经疏》。
全宋诗
释本如(九八一~一○五○),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林。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赐号神照大师,建白莲寺。皇祐二年卒,年七十。《释门正统》卷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师事释知礼。祥符四年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赐号神照法师。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疏》。见《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本如。
四明句章人。
初依学法智。
于千众中。
有少俊声。
尝请益经义。
法智曰。
为我作知事三年。
却向汝道。
暨事毕。
复以为请。
法智。
厉声一喝。
复呼云。
本如。
师豁然有悟。
为颂曰。
处处逢归路。
头头复故乡。
本来成现事。
何必待思量。
法智肯之曰。
向来若为汝说。
岂有今日。
祥符中。
慈云迁灵山。
向法智。
求可为继。
法智曰。
当于众中自择之。
慈云。
阅视至师。
乃云。
斯人可也。
师至承天。
大弘法道。
历三十年。
众尝五六百人。
离言显法。
法智用掣电之机。
继阐求人。
慈云具择法之眼。
教未尝不为禅也。
更有禅而为教。
如永明长水者。
后如公。
百年则有子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本如,句章人,而佚其姓字。少依法智,善词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复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肯之。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历三十年,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至再至三,终日不厌。尝集百僧修法忏一年,瑞应屡见,不肯自承。宝历二年,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甚暑,异香非常。明年门人启钥,貌如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1—1302 【介绍】: 元僧。清水人,号仲华,俗姓杨。少孤,事母尽孝。性慧悟,精究经史,尤精理学。出家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初隐成纪,筑室树松,称松堂和尚。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成宗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大德中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
清水杨氏子。
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
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师少孤。
事母尽孝。
性敏捷慧悟生知。
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
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
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
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
学贵宗通。
言必会意。
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
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
故人称曰松堂和尚。
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
学者川奔海会。
声誉日驰。
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
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
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
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赍旨起师。
师辞曰。
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
何德敢主祐国。
越分以居不祥。
不省而行不明。
吾坐此二烦。
为我辞。
帝师曰。
此上命也。
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
非师孰与。
此系教门事。
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
虽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
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博学能文。作慧灯集。释贤首疏。又著悬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弟子曰。师坐已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德中。示寂。荼毗获舍利百馀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馀。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敕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宏农人,世官垄坻。父净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才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邈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奔川赴海,声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帝师赉旨至,才辞曰:“山僧菏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大宏清凉之道,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普宁宏教、普庵幻堂。
释慧达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姓刘氏。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勇而多力。嗜猎射。倜傥自纵。雅不得乡里誉。治家至赡足。父母兄弟相孝友。仕以梁城突将守襄阳。尝被酒获疾。死历地狱诸苦。因出家。住慈州安民寺。后复往越。礼舍利。刻厉进脩。具如别传。太延元年。西游凉州番禾。望东北御谷而拜曰。此崖他日当有尊像出现。而或全或缺。世之治乱系焉。正光初。忽大风雨疾雷破山。见一丈八石像屹立。严整而无其首。人竞琢首置之。随置随堕。视其势不可置。乃已。而魏之衰自此始。逮周兴。光发城东七里涧。掘之得首。举而合之像上。如素。保定初。诏建寺其地。额瑞像。建德初。像首复堕。而灭法之兆见矣。隋开皇间。像完美殊甚。大业五年。上躬致礼敬。诏易寺额为感通。以旌其异。夫象当达之记。更八十七年。而后果出现。又四十馀年而与首合。又十馀年而首堕。每合每堕。验如达记。是何其神也。达死。肃之酒泉。阇维获碎骨如葵子。关表百姓。至今以庙貌奉之。号刘师佛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慧达。
姓刘。
名窣(苏骨反)和。
本咸阳东北。
三城定阳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识字。
为人凶顽。
勇健多力乐。
行猎射。
为梁城突骑。
守于襄阳。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乡闾纵横不理。
后因酒会遇疾。
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
广有别传。
具详圣迹。
达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东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见有庙像。
戎夏礼敬处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吴越。
备如前传。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讫。
便事西返。
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
而遥礼之。
人莫有晓者。
乃问其故。
达云。
此崖当有像现。
若灵相圆备。
则世乐时康。
如其有阙。
则世乱民苦。
达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为业。
文不具矣。
尔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风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举身丈八。
形相端严。
惟无有首登。
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
安讫还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迟。
其言验矣。
逮周元年。
治凉州城东七里涧。
忽有光现彻照幽显。
观者异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会。
仪容彫缺四十馀年。
身首异所二百馀里。
相好还备。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为瑞像寺焉。
乃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向。
相续不断。
莫测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频落。
大蒙宰及齐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处。
夜落如故。
乃经数十。
更以馀物为头。
终坠于地。
后周灭佛法。
仅得四年邻国殄丧。
识者察之方知先鉴。
虽遭废除像犹特立。
开皇之始经像大弘
庄饰尊仪更崇寺宇。
大业五年。
炀帝躬往礼敬厚施。
重增荣丽。
因改旧额为感通寺焉。
故令模写传形量不可测。
约指丈八临度终异。
致令发信弥增日新。
余以贞观之初历游关表。
故谒达之本庙。
图像俨肃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绥威岚等州。
并图写其形所在供养。
号为刘师佛焉。
因之惩革胡性。
奉行戒约者殷矣。
见姚道安制像碑。
神僧传·卷第三
释慧达。姓刘氏。名窣和。本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识字。后因酒会疾。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因出家为僧。住于文成郡。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将讫。便事西返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而遥礼之。人莫有晓者。乃问其故。达云。此崖当有像现。若灵相圆备则世乐时康。如其有阙则世乱民苦。尔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天风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举身丈八。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安讫还落。因遂住之。魏道凌迟其言验矣。逮周元年治凉州。城东七里涧忽有光现。彻照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宛然符会。相好圆备。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为瑞像寺焉。识者方知其先监。达后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涧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6 【介绍】: 宋僧。
密州莒县人,俗姓李,居沂州马𡺸山,号马𡺸。
初依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尽得玄门宗旨。
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
哲宗元符间居华亭佘山昭庆禅院,为开山始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山。
东密州莒县李氏子也。
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
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
出世住沂之净居寺。
大弘雪窦之道。
绍兴间抵华亭青龙。
镇察判章滚母高氏梦。
天人告曰。
古佛来也。
翌日师至。
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
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
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
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窦。
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
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灵峰。
部符改曰昭庆禅院。
右丞朱谔请师为开山第一代。
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
世寿七十六。
僧腊五十九。
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宁者。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人称曰马𡺸禅师。一日航海抵青龙。有章衮母夫人高氏。梦天神告曰古佛至。翼日如梦候之。师适至。奉迎止钱氏园。其夜地有光。掘之得碑。云大唐禅寺福德桥下。又得金刚佛像。于是建寺崇事焉。后右丞朱谔迎。师主佘山昭庆。而卒。塔于方丈东偏。师嗣雪窦明。明嗣长芦和。和嗣法云本。云门裔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宏雪窦之道。初宁于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其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宁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宁开山。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癹思八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癹思八。
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
土波国人。
族款氏。
生时多瑞应。
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
具大威神。
累叶相传。
其国王。
世师尊之。
凡十七代。
而至萨师迦哇。
即师之伯父也。
师。
从之受业。
甫七岁诵数十万言。
通贯大义。
少长。
学富五明。
研几三藏。
年十五。
谒世祖于潜邸。
与语大悦。
躬率太子以下。
从受戒法。
尊礼殊异。
戊午。
师年二十。
时道士倡言。
化胡宪宗。
诏师诘之。
不能对。
邪说遂熄。
世祖登极。
尊为国师。
授玉印。
任中原法主。
统天下教门。
既而西归。
未期月复迎还。
庚午。
师年三十一。
命制蒙古新字。
其字仅千馀。
其母凡四十有二。
共相关纽而成字者。
则有韵关之法。
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
则有语韵之法。
而大要。
则以谐声为宗也。
皆师独运摹画而成。
上览悟大悦。
即颁行天下遵用。
迄为一代典章。
升号。
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更赐玉印。
统领诸国释教。
旋又西归。
至元十一年。
复专使迎还。
岁杪抵京。
王公以下。
皆离城一舍。
结香坛净供。
罗拜迎之。
所经衢陌。
皆结五䌽翼其两傍。
万众瞻礼。
若一佛出世矣。
复为真金皇太子。
说器世界等。
彰所知论。
词严义伟。
三藏沙罗巴。
译而行之。
未几又力辞西归。
上坚留之。
不可。
庚辰。
师年四十二。
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
上闻震悼。
怀德无已。
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
奉藏真身舍利。
庄饰无俦。
至英宗。
诏各路建帝师殿。
立碑颂德。
其文曰。
夫敏者怠于博学。
贵者耻于下问。
才高而位重。
则矜己而骄物。
此人之恒也。
师以生知之明。
为天子师。
可谓敏且贵矣。
而乃博学。
无厌下询。
遗老人有一法。
不远千里而求之。
虽硁硁之谅。
佼佼之庸。
苟有可取无遗焉。
负绝世之材。
材莫大焉。
处帝师之位。
位莫重焉。
而乃考考于道。
循循诱物。
惟恐德之不修。
道之不弘。
未尝以多能自圣。
而有满盈之色。
旷若空谷。
静若深渊。
远若云霞。
重若丘山。
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道之所被。
德之所及。
犹杲日丽乎天。
明无不炤。
阳和煦于物。
气无不浃。
其高如天。
不可阶而升也。
其大如海。
不可航而涉也。
以不言而民信。
不劝而物从。
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匪天纵之将圣。
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
执事师十有三年。
出而从。
入而侍。
听言论于左右。
观道德于前后。
陶熏滋久。
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论。
及秘密经籍。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归。
行之所趣。
师西还。
巴。
以久劳弗克侍。
留于洮。
洮人化之。
武宗践祚。
巴道大弘
初师在洮。
曾居古佛寺。
至是。
出所赐大厥宇。
将谋老于汶上。
而上命屡下。
锡金印驼纽。
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
以延祐五年。
化于京师。
赐祭葬。
谥祐圣国师。
共 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