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七夕女
 
丹鹊桥
 
乞巧向天孙
 
借鹊
 
喜鹊桥
 
填成鸟鹊
  
填鸟鹊
 
天上佳期
 
天上弄机人
    
帝子桥
 
怜飞鹊
   
星渚桥空
 
会双星
 
桥成鸟鹊
 
桥横鹊
 
河汉星桥
 
河鹊填桥
 
泣分河
 
乌鹊填
   
牛女夕
 
牛女鹊桥
  
痴牛騃女
  
织女桥
 
织女皇姑
 
织星桥
 
耕慵织懒
 
酬鸟鹊
 
野鹊并影
 
银河灵鹊
 
银河响幽咽
 
银河鹊桥
 
银汉渡
   
飞向银河
 
飞桥驾鹊
 
鸟鹊桥
   
鹊桥人
 
鹊桥牛女
 
鹊误仙盟

相关人物
武丁
 
牛郎
 
织女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30~
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织女,天孙也。案:荆州占云『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太平御览》卷六〈天部六·星中〉~59~
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也,中央大将军也,其南左星,左将军也,其北右星右将军也,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此是也,故《尔雅》云:河鼓谓之牵牛。
《岁时广记》二卷第二〈十六七夕〉~835~
梁·吴均《齐谐记》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暂停,与尔别矣,后三千年当复还。』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何当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一去后三千年当还。』明旦,果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又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三十六〈应劭·风俗通义〉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三〈诗·七夕诗〉
玉匣卷悬衣,针楼开夜扉。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忿促夜,别后对空机。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昭明文选》卷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植)《洛神赋》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唐·李善注引三国魏·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简释

七夕:咏七夕,或喻指夫妇聚会。唐杜甫《牵牛织女》:“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例句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刘威 七夕

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 和凝 杨柳枝

酒醒推篷坐,凄凉望女牛。 唐彦谦 夜泊东溪有怀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孟郊 古意

桥成乌鹊助,盖转凤皇飞。 张光朝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

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 戴叔伦 织女词

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施肩吾 古别离二首

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 曹邺 古相送

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 李峤

喜逐行人至,愁随织女归。 李峤

穿针楼上闭秋烟,织女佳期又隔年。 李群玉 秋登涔阳城二首

西风未起悲龙梭,年年织素攒双蛾。 李贺 有所思

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皇飞。 李邕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李郢 七夕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李郢 七夕寄张氏兄弟

相如才调逸,银汉会双星。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鹊飞应织素,凤起独吹箫。 羊士谔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之一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赵彦昭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河鹊填桥至,山熊避槛来。 郑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之四

桥成鹊已去,机罢女应过。 陈润 赋得秋河曙耿耿

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 陆畅 解内人嘲

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 陆畅 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

玉树杂金花,天河织女家。 韦渠牟 步虚词十九首

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韩偓

霜刀剪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韩愈 芍药歌

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 顾况 庐山瀑布歌送李顾

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织女嫁牵牛。 顾况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此夕河汉上,双星含凄然。 鲍溶 秋夜闻郑山人弹楚妃怨

人言天孙机上亲手迹,有时怨别无所惜。 鲍溶 霓裳羽衣歌

典故
属镂剑
 
鸱夷革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79~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典故
鸱夷没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03~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馀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四],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六]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80~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应劭曰:「取马革为鸱夷,鸱夷,榼形。」

例句

行叹鸱夷没,遽惜湛卢飞。 骆宾王 夕次旧吴

典故
范子名移
 
相关人物
范蠡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75~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例句

不知鸱夷子,更入五湖去。 司马扎 美刘太保

鸱夷近何去,空山临沧溟。 崔国辅 宿范浦

他年莫学鸱夷子,远泛扁舟用铸金。 方干 上张舍人

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方干 早发洞庭

便泛扁舟应未得,鸱夷弃相始垂名。 方干 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

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 曹邺 题舒乡

无轻舴艋舟,始自鸱夷子。 李德裕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

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 李德裕 思归赤松村呈松阻子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 李德裕 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之名因以此诗为报奉寄刘宾客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李白 古风之十八

我与鸱夷子,相去千馀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 李白 答高山大兼呈权顾二侯

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 李贺 昌谷诗

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 李颀 赠别高三十五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杜甫 壮游

欲学鸱夷子,待勒燕山铭。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既为逍遥公,又作鸱夷子。 皮日休 奉献致政裴秘监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章碣 变体诗

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 羊士谔 题松江馆

何须更学鸱夷子,头白江湖一短船。 赵嘏 赠曹处士幽居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五

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保。古人去已久,此理今难道。 陶翰 早过临淮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韦庄 泛鄱阳湖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75~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閒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吴地记》
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二十六年重移,改由拳县。黄龙三年,嘉禾野生,改禾兴县。吴赤乌五年,避吴王太子名,改嘉兴县。前有晋妓钱唐苏小小墓,东五里有天心池。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西五百步有晋兵部尚书徐恬宅,舍为灵光寺。县北三十里有?里地,是吴越战敌处。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句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逐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越绝书》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东二十五里有长谷亭,入华亭县。西北行七十里,有震泽。今升县望,管乡五十,户二万七千五十四。
典故
持节冯唐
 
云中上功守
 
云中遗冯唐
 
云中魏尚
 
魏云中

相关人物
冯唐
 
魏尚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冯唐〉~2758~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典故
持铅砺锋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引《吊屈原赋》
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蹠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
《盐铁论》卷五〈殊路〉~269~
大夫曰:「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故金玉不琢,美珠不画。今仲由、冉求无檀柘之材,隋、和之璞,而强文之,譬若雕朽木而砺铅刀,饰嫫母画土人也。被以五色,斐然成章,及遭行潦流波,则沮矣。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鸡亦无党也?」

例句

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 杨乘 甲子岁书事

见公抽匣百鍊光,试欲磨铅谅无助。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

磨铅辱利用,策蹇愁前程。 钱起 县内水亭晨兴听讼

未知匣剑何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雀郎中二十韵

洁水空澄鉴,持铅亦砺锋。 韩琮 秋晚信州推院亲友或责无书即事

金镝自宜先中鹄,铅刀甘且学雕虫。 马戴 酬李景章先辈

典故
尺布堪逢,斗粟堪舂

相关人物
刘长(淮南厉王)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3080~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诸侯仪。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于兄弟而更相逐乎。」瓒曰:「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也,况以天下之广而不能相容。」
典故
一斗粟
 
尺布谣

相关人物
刘恒(汉文帝)
 
刘长(淮南厉王)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3079~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柰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柰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例句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李白 上留田行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李白 箜篌谣

典故
齿且先侯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3~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典故
大泽诛蛇
 
大蛇中断
  
斩蛇人
 
断蟒长途
 
沛公斩蛇
 
汉祖白蛇
 
汉高斩蛇
 
白蛇死
 
蛇分
 
蛇母哭
 
赤帝孙
    
高祖斩蛇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347~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简释

赤龙子:喻指帝王。唐李贺《公莫舞歌》:“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例句

火德道将亨,夜逢蛇母哭。 于濆 秦原览古

赤龙已赴东方暗,黄犬徒怀上蔡悲。 储嗣宗 长安怀古

又疑汉高帝,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刘叉 冰柱

地识斩蛇处,河临饮马间。 张九龄 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

秦皇矻矻筑长城,汉祖区区白蛇死。 张碧 野田行

惠子休惊学五车,沛公方起斩长蛇。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汉高偶试神蛇验,武王龟筮惊人险。 李咸用 西门行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李贺 公莫舞歌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韩愈 桃源图

马去遥奔郑,蛇分近带丰。 骆宾王 过故宋

典故
三足之鸟
  
三足老鸦
 
天上鸟
 
日中侣
   
虾蟆食月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3237~
孔子闻之曰:「神龟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
《淮南子》卷七〈精神训〉~28~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行,州国受殃。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简释

阳乌:喻指太阳。唐贯休《古意九首》之二:“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


例句

阳乌落尽酒不醒,扶上西园当月楼。 僧鸾 苦热行

月中有桂树,日中有伴侣。 刘商 乌夜啼

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刘驾 苦寒行

鳌头一荡山虽没,乌足重安日不昏。 吴融 文德初闻车驾东游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李群玉 洞庭风雨二首之二

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 杜甫 八哀诗(并序)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 杜甫 前苦寒行二首

连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 杜荀鹤 与友人话别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柳宗元 跂乌词

六眸龟北凉应早,三足乌南日正长。 裴夷直 秋日

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 贯休 古意九首之二

松桂枝不动,阳乌飞半天。 贯休 苦热

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径圆千里纳女腹,何处养女百丑形。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赤鸟司南方,尾秃尾觰沙。月蚀于汝头,汝口开呀呀,虾蟆掠汝两吻过,忍学省事不以汝觜啄虾蟆。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典故 
少傅赤松游
 
从赤松游
 
慕赤松
  
松乔约
  
笑随赤松
 
觅松子
  
赤松去
  
赤松志
 
赤松期
 
赤松游
 
追赤松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张良
 
王子乔
 
黄初平(赤松子)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7~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閒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昭明文选》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二首·西都赋〉~8~
骋文成之丕诞,驰五利之所刑。庶松乔之群类,时游从乎斯庭。实列仙之攸馆,非吾人之所宁。唐·李善注引《列仙传》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又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例句

自有园公紫芝侣,仍追少傅赤松游。 刘禹锡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

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 姚合 使两浙赠罗隐

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 孟浩然 寄天台道士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

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 岑参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

少留青史笔,未敢赤松期。 张说 奉和圣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应制

已申黄石祭,方慕赤松仙。 徐九皋 咏史

甘心与陈阮,挥手谢松乔。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

闲谣紫芝曲,归梦赤松村。 李德裕 余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韦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寄诗以谢

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 李德裕 奉和太原张尚书山亭书怀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李德裕 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范恣沧波舟,张怀赤松列。 李德裕 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李白 古风之二十

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 李白 寄弄月溪吴山人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李白 扶风豪士歌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李白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新文生沈谢,异骨降松乔。 杜甫 哭王彭州抡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杜甫 寄韩谏议

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 杨于陵 赠毛仙翁

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 权德舆 桃源篇

汉日唯闻白衣宠,唐年更睹赤松游。 武平一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老臣预陪县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狄仁杰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常疑此说谬,今乃知其然。 白居易 仲夏斋戒月

何必学留侯,崎岖觅松子。 白居易 和裴侍中南园静兴见示

若不为松乔,即须作皋夔。 白居易 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温谷周尊师中书李相公

轩昊旧为侣,松乔难比肩。 白居易 送毛仙翁

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 卢照邻 过东山谷口

末路期赤松,斯言庶不伐。 薛据 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

露坛装琬琰,真像写松乔。 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

轩后三朝顾,赤松何足攀。 钱起 裴仆射东亭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钱起 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

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

缅想赤松游,高寻白云逸。 陈子昂 秋园卧病呈晖上人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陈子昂 答洛阳主人

深居白云穴,静注赤松经。 马戴 赠道者

官传梅福政,县顾赤松家。 马戴 送顾少府之永康

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 黄滔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

典故
张良辞汉
 
解组汉朝
 
赤松游
 
赤游伴

相关人物
张良
 
黄初平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047~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閒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2344~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